今年4月3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是一个充满着浪漫诗意的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从春秋到今天,上巳节历经几千年演变,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民俗。在上巳节绚烂缤纷的民俗图景背后,洋溢着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自豪。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时。用干支纪日,每十二天就会有一个巳日。一般来说,一个月至少两个巳日,至多三个巳日。第一个巳日,被称为“上巳”。
每一个月都有“上巳日”,但作为节日的“上巳节”是特指三月的上巳日。在这个传统节日的演变过程中,三月“上巳”逐渐与三月初三合并为同一个节日。“上巳”的传统民俗也多在三月初三这天进行。
上巳节具体起源于何时,如今已很难说清。至少在西周周公建洛阳城时,就有人们在三月上巳这天在河边设宴庆祝,洗濯身体,聚会游乐的记载。在文献中可看出,上巳节的风俗主要分为祓禊、禊饮、游乐三部分。
所谓“祓禊”,就是在和煦的春日里,到水中或者水边沐浴洗濯,让灾晦不祥之气随流水而走;所谓“禊饮”,是人们在水边聚会饮酒,驱走身上寒湿之气。最著名的一次上巳节“禊饮趴体”是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山阴兰亭的那次“修禊”。风和日丽,曲水流觞,上巳“禊饮”是文人们坚持了几千年的风雅;所谓“游乐”,是指到水边游乐。相比端坐喝酒的男子,女子们更热衷于到水滨游乐,从《诗经·郑风》中就能看出有郑国女子春日游玩的风尚。“窈窕淑女美胜艳,妃戴翡翠珥明珠”,这是汉代女子上巳游乐的写照。当然,最有名的“上巳节”游春是在杜甫的笔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丽人行》)。“三月三”也被人们称为“女儿节”。
在江苏各地,三月初三上巳节的风俗多种多样,带有浓烈的地域色彩。
“三月三”相当于古人的“春游日”,这一天前后,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踏青赏春,正当其时。《南京民俗志》载,早在东晋,南京的上巳节就非常热闹,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家来到九曲清溪,十里秦淮之滨,取水沐浴,荡涤心胸,追逐嬉闹。《正德江宁县志》载:“(三月初三)携酒游山,城南雨花台最盛,谓之踏青,每日游人晚归如蚁。”学者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描绘了100多年前南京人游春习俗:“人家率于是日(三月三)诣雨花台永宁泉品茗为乐,泉水清冽,足湔烦渴,往往谈笑竟日,看夕阳而归。”这段文字让人想起《儒林外史》中杜慎卿在雨花台上看到的景象,挑粪桶的小贩相约去永宁泉喝茶,去雨花台看落日,于是他发出那句著名的感慨:“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山高水长,江南每一座城市都有三月三春游的目的地。无锡人在这一天要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军嶂山,所以有“三月三,西高山;三月三,军嶂山;三月三,上鸿山;三月三,爬惠山”的民谚;苏州周边山很多,三月三的春游有很多选择。苏州人还喜欢春游时看菜花,诗人蔡云《吴歈》中说:“北园看了菜花回,又早春残设饯杯。此日无钱能醉酒,半瓶艳色倒玫瑰”。北园、南园分别是苏州阊门内和书院巷两处由名园沦为菜地的遗址,每到三月,开满油菜花,遍地金黄,煞是好看。
春游时结伴前往南园、北园看菜花,是苏州文人延续了200多年的雅事。《浮生六记》中,就有沈复夫妇准备了酒菜和茶,雇了馄饨担子(暖酒热菜煮茶),和三五好友一起前往南园看菜花的趣事,看沈复笔下南园的菜花有多美:“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
三月三,一种看似普通的小花要唱主角,这就是“荠菜花”。“荠菜”谐音“聚财”,一直受到人们喜爱。江南很多地区,以及扬州、南通等地都流传,三月三是荠菜花的生日。
“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对荠菜的热爱,普遍存在于大江南北。旧时南京人踏青时采摘整株的荠菜花,带回来煮鸡蛋吃,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治偏头痛、预防小儿发烧。据说这“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食俗,源于三国时的神医华佗。不过,话说回来,荠菜花的确具有明目清火、利肝健胃、清热利尿等功效。 记载清代苏州民俗的《清嘉录》中说:苏州人将荠菜花称为“眼亮花”,女子戴了之后,视力更好,也可以将荠菜花与隔年年糕同煎,也有明目的效果,故命名为“眼亮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