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江苏全省大范围高温天气持续。热浪滚滚,如何度夏?勤劳智慧的古人积累了许多小妙招。《宝藏传奇》栏目推出文物消夏图,带你清凉一“夏”!
本期介绍的文物是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
此文物口大底小呈斗形,上下口均为正方形,上口加盖,盖为两块组成,可拆分。冰箱附方形底座。冰箱木胎、锡里,箱的六面(包括盖面)均为掐丝珐琅,露在表面的五面为蓝地缠枝宝相花纹,箱底部为浅蓝色地满饰云朵纹,有一条黄色五爪蟠龙。中央贴有阳文楷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方框款。工艺精细,色彩艳丽。器身两圈铜鎏金箍,两边四铜提环,为如意云头形,盖面有两个镂空团寿字纹孔,是散发冷气用的。
早在300多年前的清代皇宫内,乾隆皇帝就拥有了自己专属的“御用冰箱”。每逢夏日,宫人会从冰窖里将冰起出、铺在冰箱内部,再将乾隆喜爱的食物放进去。由于冰箱内置锡板与隔层木板,冰不易融化,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此冰箱做工精美,是乾隆夏日必备的避暑“神器”。
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用上了冰箱,只是那时它叫“冰鉴”,借助冰块制冷。《周礼·天官·凌人》有记载:“祭祀供冰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清代,冰箱的工艺和外观越发考究,使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本期介绍的文物是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唐三彩犀牛枕。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珍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唐三彩犀牛枕长11.2厘米、宽8.4厘米、高7.5厘米。枕面作长方形,微弧凹,中间刻一对同向展翅飞翔的蝴蝶,边缘一周阴刻线。枕座为匍匐的犀牛伏于托子上,犀牛眼睛鼓起、大鼻、阔嘴、小耳。犀牛头部有两只角,阴刻毛发,全身刻画鱼鳞纹。粉红色的胎体质地非常坚硬,满施黄、绿、褐三彩。
枕头是人们日常起居的重要生活用品,而犀牛的原产国并不是中国,唐朝人很少见到,为什么犀牛会成为枕头的主题呢?其实,古代人做事情都有一定的寓意,犀牛本身就带有一些凉性,古人希望睡觉的时候枕着犀牛会有特别凉快的感觉。
北宋诗人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曾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对于瓷枕、陶枕的消暑功能赞赏有加。
本期介绍的文物是藏于南通博物苑的青花缠枝花卉镂空双钱耳鼓形凳。该文物是清乾隆年间的瓷凳,凳与墩同义,也称绣墩、坐墩、鼓墩、凉墩。造型呈鼓形,端庄稳重,以青花为饰,主题纹饰为青花缠枝莲,清丽古雅,寓意着要一生清廉。凳的顶部及侧腹皆为镂空钱纹,吉祥别致,也更加清凉解暑。在炎热的夏季坐一坐青花瓷凳,揽一缕微风,品一盏清茶,足以消暑去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