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文化热点
“龙抬头”为何在“二月二”这一天?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2-20 14:06:00
“龙抬头”为何在“二月二”这一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年春节过后都会迎来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之说,“二月二”作为传统的春耕节、农事节,一些与龙相关的习俗流传至今。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剪新春后的第一次头发,俗称“剃龙头”,以祈求开年有好兆头、全年有好运气。吃食也多以龙的部位命名,面条称为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饺子则叫龙牙。

何谓“龙抬头”?又为何在“二月二”这一天?从自然天象到民间节俗,“龙抬头”有何特点和意义?从古代先民到如今的全球华侨华人,人们对龙的喜爱何以流传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日常民俗背后的文化意涵。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中国有民谚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作为传统节日是如何产生的?作为春耕节,古人如何庆祝这一天?

萧放:“二月二”作为节日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有关。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依土而生,对土地庄稼、农作物种植特别重视。立春之后农耕时间即将到来,百姓为祈求丰收,对土地会有特别的礼敬,体现出先民对土地的崇拜。

古代有社日,特别是春社及土地神生日,正好就是农历二月初,人们会去社庙祭祀,喝酒敲鼓。唐朝设有中和节,也是为了企盼丰收,定在二月初一。唐宋时期,每逢这个时节,人们会去春游踏青,出郊拾菜,谓之“挑菜节”。另外,人们还要在这天“迎富贵”,吃“迎富贵果子”。

根据现有史料,“二月二”成为与龙有关的节日,是后来发展演变的结果。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元大都风俗,已有“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之说,里面提到,“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明代相关资料更多,如《宛署杂记》称,“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龙作为民俗文化传说中的神物,能腾云驾雾、司水布雨、消灾降福,对龙的礼敬和喜爱蕴含百姓祈求丰收的心愿。

记者:“龙抬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为何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

萧放:除了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内涵,“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古代先民很早就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农时,“龙抬头”就是其中一种时节天象。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称作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大组,形成“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东方的七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组成一个龙的形象,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春秋农时周期相一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春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龙首角宿,古人形象地称之为“龙抬头”。这是先人利用天文关照指导农事活动,“龙抬头”意味着农耕季节到来,为了防春旱,人们通过祭祀“龙神”来求雨。

天文学中,“龙抬头”的阳历日期相对固定,至于其农历日期为何会在二月初二这一天,我个人认为或许还跟古人对节日时间的选择习惯有关,比如农历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记者:农历二月初二有哪些与龙相关的习俗?节日的演变体现了何种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萧放:除了春社日土地祭祀等习俗,“二月二”这天还有不少“龙抬头”相关的节俗,如“引龙”。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开始苏醒,为了抵抗虫害,人们会引龙驱毒虫。在饮食习俗上,当天的吃食多以龙的部位命名,面条称为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饺子则是龙牙。

明朝以后,这些习俗已较为普遍,人们主要将其作为求雨驱虫的节日。赵县范庄龙牌会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每逢这个节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包括迎龙牌、祭龙牌、送龙牌,寄托人们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龙抬头节延续至今,已被赋予新的现代意义。从传统农业意义上的节日发展为今天的公共节日,龙形象已从早期的民间信仰变成现在的民族文化符号,龙抬头节不只是求雨驱虫,更代表了当下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对新的一年开启新篇的热切期待。

记者:从古代先民到如今的全球华侨华人,人们对龙的喜爱流传至今。您如何看待龙文化的传承?

萧放:在古代民间,龙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后来在宫廷文化中演化为帝王的象征。进入近现代,基于龙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美好寓意,龙除了继续以民俗表达的方式存在,又被升华为民族象征和身份认同的标志。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龙的蕴意有变化有传承,人们对龙的喜爱与敬畏之情一直存在,让龙文化拥有了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渗透入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仍在频繁使用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或表达祝福,比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舞龙表演也在海外广受欢迎。

如今,龙文化不仅是独特的文化积淀,更成为一个民族精神活力的体现,它对现代社会发展、加强民族认同、弘扬民族文化、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完)

受访者简介:

萧放,北师大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岁时礼俗、人生礼仪、历史民俗学与社会文化史。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非遗专家库成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民政部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多项政府与行业奖励。

标签:龙抬头

责任编辑:刘慧

无锡;古镇;江南
4月21日,28位外籍青年在春雨里,踏入这诗画江南的景致,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无锡文化之旅。
职业技能;东盟国家;中文
活动为期10天,将围绕“中文+职业技能”主题,开设专题讲座、示范课程、企业参访以及文化体验等课程和活动。
经贸关系;美方;白皮书
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按照两国元首通话指明的方向,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通过平等对话磋商解决各自关切,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江豚;视频;刘春
姜盟表示,这样的情景在他们以往的江豚调查观察比较少见。
美方;关税措施;中方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措施,停止对华经贸打压,与中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妥善解决分歧。
紫金草;紫金草合唱团;演出
3月27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 —紫金草合唱音乐会在建邺区少年宫小剧场举行,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与南京紫金草童声合唱团首次同台演出。
南京;新加坡;免签
3月24日,随着免签政策的持续扩容,南京入境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城市建设;施工图;苏州市
在完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方面,江苏省常州市出台《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条例》。
劳模;南京邮电大学;总工会
3月24日下午,由省总工会主办的巾帼劳模进校园暨“寻找最美的她”百名巾帼劳模工匠图鉴首期发布活动在南京邮电大学拉开帷幕。
无锡;马拉松;赛道
3月23日7时,盛大的樱花雨下, 2025海澜之家无锡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1站) 、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无锡站)燃情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