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邳州跑竹马:承载家国情怀 奔向九州四海
来源:徐州日报   2023-08-16 11:00:00

屈绍金展示邳州跑竹马中麒麟的形象。

邳州跑竹马

邳州跑竹马俗称竹马舞、竹马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南宋抗金,邳人和宋军联手共克强敌,后世模仿宋军追打金兵的场面,以此编制竹马舞。随着时代更迭、经济发展,邳州跑竹马不断融入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内涵,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邳州城外,平原广阔无垠。空中飘浮着烟尘,战马兴奋地嘶鸣起来。

士卒沉默着拍拍自己的作战伙伴,捋顺它们的鬃毛。两面战旗分别绣着“宋”“金”二字,相隔一箭之地。明盔亮甲的宋军士卒手按弓弦严阵以待。

突然,金兵的拐子马迅疾如风发起了进攻,沉重如雷的踏蹄声响起。在刀光剑影里,黄昏渐暮。

这一战,宋军胜了。他们与前来襄助的邳人热烈拥抱,在篝火旁歌唱舞蹈,庆祝着保卫家园的胜利。

数百年后,铁血豪情的沙场战事代代相传,在邳州这片土地上演绎出了跑竹马这一民俗活动。

戏服、竹马、兵器……围成了宽阔的圆环,将一个热血昂扬的世界拉入现实,融入许多人的生命之中。

擂鼓鸣金 以竹化马千军阵

如今的邳州市赵墩镇滩上,草木繁盛,风景如画。鲜有人知,这里藏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车子驶入这处世外桃源,停在一座挂满爬墙虎的小楼前。二楼,一位和善的老人笑着挥动手臂。

年近八旬的屈绍金精神抖擞,即将为我们翻开独属于邳州跑竹马的时代篇章。

大风穿堂,破旧的铜锁摇晃几下,铁箱开启的瞬间,屈绍金弯腰,双手捧起几件戏服。

明黄蒙尘,赤红黯淡,陈旧的衣服不复往日的鲜艳夺目,却点亮了老人眼中的光。

“一男作鞑子首领,跨麒麟为坐骑,四女为妃子,跨骏马随后,另外五人手捧旗帜,背刀压阵。”屈绍金耳边回荡起师傅的叮嘱,“南宋抗金的场景,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咱可不能弄丢!”

以竹为马,竹片为主要材料,做成骏马模样。竹马具赤兔乌骓之形状,有昭陵六骏之神韵,更有异形神驹,如狮似虎,兼具龙之九子特征,呈现出独狂、蒲牢之姿。

抚摸着一架架竹马,一股力量蔓延至全身,表演者瞬间化身为驰骋疆场的将士。在民族吹打乐器精彩演奏的配合下,由慢到快,驰骋跳跃,犹如万马沙场奔腾。

跑竹马的原理与跑旱船相似,将竹扎纸糊的竹马分头尾系于舞者腰间,两脚扮作四蹄。要达到气吞山河的阵势,表演者舞姿必须稳、晃、变、快。

稳在重心,舞者上身平稳大方,马后身忌上下煽动。跑起来目视前方,舞步扎实,潇洒自如,头骑颇具大将风范。

晃在动作,“首领”双手捧麒麟头上下晃动,一步一晃;“妃子”左手握马鬃环,右手横握鞭;“马童”双手执旗,向左右摆动,三者节奏协调统一。

变在灵活,各种阵法自由转换,据场地大小,时开时合,阵法衔接自然,不露痕迹。

快在节奏,舞队拉过阵势入场,先跑单出马,摆成阵势后,云肘一扬,脚步逐渐加快。马身低卧,驰骋如飞。

“一字长蛇”“二龙取水”“五虎寻羊”“八卦阵”“十字梅花”“乌龙摆尾”“剪子股”……阵法千变,一人不乱。

千秋英雄气,至今尚凛然。在跨马扬刀、纵横驰骋中体味人生的豪迈,这种慷慨激扬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铿锵的锣鼓、激越的唢呐声中,邳州跑竹马演变为现代竹马舞,复现战斗之场面。其间封存着一代又一代竹马艺人的侠义风骨,是为家为国、修身扶弱的浓缩。以竹为马跑进更多人的生命之中,传递出徐州这方水土的豪迈情怀。

疾步如风 以跑为魂续乡情

每年正月初八,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入滩上古镇。

天刚蒙蒙亮,热气混杂着早餐的蒸汽,把年节的气味焐得更加热烈。万寿寺门口站满了人,方圆二十里的百姓都赶了过来,只为一睹竹马会的风采。

跑竹马成为众人割舍不断的纽带,凝聚着浓浓乡情。

“众将官,上马!”敲鼓者摆动鼓槌,鼓声响起,数名头戴绣冠、背插战旗、手持兵器、面涂脸谱的民间艺人“骑”动竹篾编制的“战马”开始演出。

初春寒风料峭,田野上的雪还没融化,但场院里人声鼎沸,乡亲们欢呼着,涌动着。

滩上跑竹马是邳州境内跑竹马的佼佼者。竹马作器,以“跑”为魂,整个舞蹈故事中“跑”贯穿始终。

跑中见阵,阵中见情。领头跨麒麟的演员跑起来银发飞舞,大有主帅风度,“马童”步伐轻盈地追随。“妃子”则灵动飘逸,身姿婉约地绕场飞奔。“捧旗兵”威武前进,大有三五步走遍天下,一杆旗百万雄兵的气势。

“好!”周边观众止不住地叫好。一曲舞罢,是山呼海啸般的“再来一遍!”

竹马虽非活物,在演员手中,却有纵横驰骋之心。第一批跑竹马的人大汗淋漓,退了下来,第二批天衣无缝地上场接替,第三批“后备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跑竹马成为舞蹈和声乐结合的艺术综合体,在慷慨激昂的唱词之外,更是乡风民俗的象征。

豪壮的竹马舞步,追忆的是当年浴血沙场、守卫家园的义武奋扬之气。精妙的舞台配合,洋溢着和谐和睦的亲近气氛。

“过去竹马队每年正月初一开始挨家挨户串演,一直演到正月十五。你到我村里演,我也要到你村里演,有来有往。”屈绍金是滩上跑竹马的第六代传人,在他小时候,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厚的跑竹马氛围,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谁家去演练了,各家孩子便蜂拥而去,一起练习。

孩子在轻快矫健地奔跑中成长,勇敢真挚而热烈的他们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拥有了独立自由而奔放的人格。

“宁舍一顿饭,也把竹马看。”跑竹马在邳州地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及社会影响力,在邳州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平安的象征,是当地的特有民俗。

随着时代变迁,跑竹马活动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求学,邳州跑竹马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

一架架竹马,是屈绍金的回忆凝结之物,也是竹马队起势、兴盛、衰落的历史见证。

天好的时候,屈绍金会坐在窗前修补演出道具。他缓慢地用针线缝上戏服的缺口,擦拭麒麟头上的灰尘。

“用了好多年,你们也旧了。”目光掠过竹马的时候,屈绍金有些慨叹地轻轻抚摸,制作新竹马,重新组建跑竹马队伍便成了眼前最棘手的任务。

栉风沐雨 志坚如竹传后世

广场上欢声四起,年轻的竹马小队员正在练习。

周遭观众乐呵呵地,屈绍金坐在一旁仔细观察,这正是他沟通了许久成立的滩上小学少儿跑竹马团队。

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一盏茶的时间后,老人不顾弟子劝阻,换上妆造下场指导。

“脚步是这样踩的。”他接过孩童手中的旗帜舞动起来,脚下也踏上了欢快的步伐。从背后看,腾挪随心,辗转如意,身上迸溅的活力比炽热阳光不让分毫。

可是没两分钟,他渐渐停下来了,伴随着沉重的吐纳声,一滴一滴汗珠从额头滚落。他终究不再是当年那个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了。

“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屈绍金心中一声长叹,“学会了吗?”他回头问围观的孩童们。

屈绍金对跑竹马的热爱,有家族熏陶,也有环境塑造。从祖父到自己的孙辈,屈家六代都是竹马队的成员。他在文化站任职数十年,对于传统文化保护更为上心。

竹马早已跑进他们的生命中,如何能够轻易割舍?

为了跑竹马的传承与复兴,屈绍金不断奔波,终于在2006年出现了转折。

2006年,屈绍金组织老中青共50多名队员排练跑竹马,以老带新,交流学习,点燃了大家心中的热情。

“要好好练啊,脚步要踩对,手要拿稳。”他轻拍每位队员的肩膀,像对待自己的至亲一般,有些孩子长得快,他便踮起脚握握胳膊。

“屈爷爷人很好,平时待我们都温和得很,但是在教竹马上特别严格。”孩子们的声音平淡温和,清澈的眼眸倒映着毕生致力于跑竹马传承的老人。

2006年至2015年,邳州举办跑竹马传承训练班16期,培养年轻演员200多人,为群众演出600多场。

2008年6月7日,竹马(邳州跑竹马)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些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曾经淡出记忆的跑竹马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邳州跑竹马融入不同时期的精神内涵,经过数代人演绎,在传承发展中衍生出了多种风格和流派,每一个阵势、每一件戏服、每一个动作,都代表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跑竹马是古老的艺术,它需要年轻的力量。”屈绍金走过一面面印有演出留念的展览板,话语中透露着坚定,“不管谁来学,我都教,免费教。”

上百年的英雄气概,六十载的风霜雨雪,都汇聚进一册册整齐排列的剧本,凝聚在墙上一张张褪色的相片中;生卒年份只定义了生命的长度,他们人生的广度和精彩随着竹马恣意奔腾,终将跑向四海。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竹马跑进许多人生命之中?是家国情怀的浸润,是乡土情结的烙印,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竹马奔腾,那振奋人心的锣鼓声再次在众人耳畔响起。

受访人:屈绍金

1944年出生,邳州跑竹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跟随爷爷及父亲在跑竹马中串场,学习跑竹马的各门行当并加以研究探讨。1973年被聘入公社文化站,从事民间舞蹈及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工作。2006年,他动员和联合邳州各地的竹马艺人,成立了邳州跑竹马协会。

标签:邳州;竹马;麒麟

责任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