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万象更新。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对一体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进行专题部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关乎一省发展,更是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因此,在“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中,“一中心”具有引领性,也是核心动力所在。在去年2月18日召开的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上,省委主要领导提出振聋发聩的“创新三问”:我省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如何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我省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
对于“创新三问”,我们答得怎么样?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透露:过去一年,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关键指标、重大成果等实现突破,多项“全球首次”“世界首创”成果引发关注,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1位、进至全国第二;累计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率先布局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推进“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和教育部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绩可圈可点,但困难和挑战仍不容小觑。江苏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承担“第一方阵”使命,面对个别国家“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的围堵打压,推进“一中心”建设,构建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就更具现实紧迫性。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得读懂什么是“具有全球影响力”。春节假期,国产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引发全球轰动,令人振奋也催人深思。一家全部由年轻人组成的初创公司,凭借出色的技术创新“一飞冲天”,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无限潜力与机遇。与“第一方阵”的使命相匹配,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目标相匹配,必须着力打造出一批知名研发机构、科创平台,培育更多国际一流产业集群、世界一流企业,集聚更多国际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坚定不移朝着“产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进发。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大文章”,实验室、研究院不能“单打独斗”,而应统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1+1>2”的矩阵效应。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建立在产业基础之上的,“一带两极三圈多点”的城市和节点要发挥牵引作用,加强创新资源集聚,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各地要围绕优势产业,善于借力借势,通过建设科创飞地、产业飞地、人才飞地,让更多科技创新资源流动起来、延展开来。
比起要素创新,更为关键的是制度创新。我省通过重大科创任务“揭榜挂帅”、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措施,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苏州推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机制,让中小企业可“团购”高端研发服务;南京设立科创金融服务驿站,致力于提供便利化、全覆盖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强化“第一方阵”的担当,以制度创新不断滋养创新土壤,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创新图景才能成为现实。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