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小语 | 小雪:虹藏不见含情天 食岁小盏腌味月
小雪,初雪未降,乍寒已满。初候的一句“虹藏不见”,收起了河川溪流的水汽。岸旁聚集的浮叶,如点缀的“金铜”,漾起拖尾的漪波,鼓浪轻拍,无声却又节奏清晰。林间暗得像浮了淡墨,凉气肆意攀过岩壁,最终将四面山峦浸透,再给杉林、湿地印上薄薄赭色,让人惊叹冬日里、自然间的眉目如画。
跨入冬期,跌进卒与生的轮转。顺势熟落的银杏白果,脂肉微腐,露出玉色的骨壳,与满地金黄一道,散着轻微的腥苦。梧桐叶子枯悴,失去舒展,卷起的毛边深褐硬脆,尽余力于地面上书下短撇深钩,神色已尽,为土壤作了最后的擎盖。
万物盛气收拢,却未止步。户外停耕,小雪前的收成却让人沉浸于冬日的足满,并对应在每一寸的饮食上。诗人白居易在写下《问刘十九》的初冬日里,惦记的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画家吴藕汀在其所撰《小雪》中,留下了“何妨大胆入庖厨”的示意。
五谷归仓,冬酒开酿,在这天同时撩起厨间欢愉的,还有“腌菜”。《真州竹枝词引》里载录:“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也是家家力道最大,手艺最精准人的出马之时。待最后一茬鲜嫩与土壤告别,洗净切碎,揉入细盐,沥尽汁水,就要别入腌缸或坛罐,等上一小盏时月。小孩子们往往趁着最后的间隙,对着空缸空坛嗷嗷笑闹,蹿起的回声,像是催着叽喳着的菜丫头们进到威武的衙堂。等菜入了缸,压一块传了几代的板石,如有神力一般,严丝稳当,一家人才如释重负,盼着色与味的出缸不凡。
不光鲜蔬,还有豆腐。入冬后,将豆腐用棉纸吸透,蒸煮软烂,趁热在通风的稻草上落榻,等睡出了毛茸茸的神态,与盐酒、香料等为伍,日晒夜浸,泥头封好,坐等相逢。不能精准自制的,也可寻味于老酱铺,袁枚在《随园食单》“论腐乳”一章中称道:“以苏州温将军庙前者为佳,黑色而味鲜,有干、湿二种,有虾子腐亦鲜”。
腐乳与腌菜,样貌简陋、色泽晦暗到挑不出食器盛配,反而随手一片不起眼的白瓷小碟,能将前者的青黛、后者的澄黄,衬得鲜亮爽朗。一点咸酸,一口淡鲜,虽夹着隐约的微香,但朴实松常,绝不惊艳。腌菜们的胜利,像是道谜题一样,坐在清粥或鲜菜的身边腆着脸不吭声,却紧紧攥着时间与节奏,毫不客气地霸占着记忆跟胃口。要问答案,大概只能怪怪那些不动声色的谨慎与体贴,以及压实在一年一冬里,那些沉甸甸的心思吧。
文/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 周晶
沉浸时令之美,邂逅四季江苏。由“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和江苏省新闻摄影学会联合开展的“强国拍客”二十四节气主题摄影大赛,主题“小雪”出炉,一起来感受拍客镜头中的冬日魅力!
《冬日恋歌》拍摄者:裴成(宿迁)
《冬色斑斓》拍摄者:朱波(宿迁)
《沐浴晨光》拍摄者:朱波(宿迁)
《相伴到老》拍摄者:薛春凤(泰州)
《汴河光影》拍摄者:张连华(宿迁)
《小雪》拍摄者:曹海萍(盐城)
《大河初冬》拍摄者:马海峰(宿迁)
《望冬》拍摄者:倪振华(泰州)
《金色童话》拍摄者:韩巍(宿迁)
《冬日暖阳》拍摄者:李佳(宿迁)
《图形》拍摄者:韩巍(宿迁)
《穿越池杉林》拍摄者:韦夕瑾(镇江)
《生命》拍摄者:姜澎(宿迁)
《初冬时节》拍摄者:陶士振(连云港)
《冬日精灵》拍摄者:戴红章(泰州)
《晨雾》拍摄者:李佳(宿迁)
《红果》拍摄者:曹宏霞(扬州)
《飞雪鹿影》拍摄者:裴成(宿迁)
《湖光倒影浸杉红》拍摄者:徐国权(宿迁)
《冬泳》拍摄者:瞿德均(南通)
《霜叶红于二月花》拍摄者:朱武江(镇江)
《麋鹿》拍摄者:郝松(扬州)
《水杉穿上“厚袜子”》拍摄者:张德春(扬州)
《初冬荷韵》拍摄者:柴军委(连云港)
《冬日畅游》拍摄者:李明翰(泰州)
《芳菊傲霜》拍摄者:朱武江(镇江)
《冬牧》拍摄者:徐国权(宿迁)
《冬日暖阳》拍摄者:陈宁华(南京)
《水蓼残荷寂寞红》拍摄者:周小薇(泰州)
《雪韵》拍摄者:梁振宇(宿迁)
《初冬鹭舞》拍摄者:罗红(宿迁)
《小雪节气》拍摄者:谭金平(镇江)
《鹭相随》拍摄者:李佳(宿迁)
《初冬之色》拍摄者:朱波(宿迁)
《叶雨》拍摄者:李佳(宿迁)
《杉叶红了》拍摄者:史登祥(淮安)
《寒鸭待雪》拍摄者:李海东(扬州)
《冬练》拍摄者:陶士振(连云港)
《俯瞰池杉林》拍摄者:韦夕瑾(镇江)
《杏林落金》拍摄者:吴呈昱(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