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力群: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营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加强全省各地各部门发展成就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的对外宣介发布,省政府新闻办于5月下旬起组织举办“奋进新江苏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共设置经济发展、科技强省、改革开放、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美丽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建设、人民生活、平安建设十个主题。今天是系列发布的首场——经济发展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康,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刘兴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锋,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卫东,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介绍江苏近十年来经济综合实力、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以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及工作安排。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康: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江苏视察,四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擘画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十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备受鼓舞、奋辑争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的更大台阶,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靓丽成绩单。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导向。这十年,我们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制定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数字经济发展等一批调结构、促转型、增动能的重大政策,先后出台“苏政50条”“苏政40条” “苏政办22条”等一批稳增长、保主体、强信心的政策举措,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经济大省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从经济实力看,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1万亿元台阶,稳居全国第二位,平均不到2年就增长1万亿元,年均增长7.7%;人均GDP由2012年的6.65万元增加到13.7万元,连续13年位居各省(区)之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0015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质量效率看,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超过80%,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1/8,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居全国第一;2021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23.9万元,是2012年的两倍多,经济发展“含金量”大幅提升。从省域支撑看,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综合实力百强县数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市场主体总量达1358.9万户、比2012年增加800多万户、位居全国第二位,微观基础活跃扎实。这些年,江苏经济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保持在10%以上,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创新转型成效明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十年,我们一直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以高度定力推进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体现在“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上。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们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探索实践“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新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1.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科技进步贡献率66.1%、比2012年提高9.6个百分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获得国家批复建设,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是产业发展能级明显提升。我们下大力气调结构、促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3.7万家、是2012年的7倍多,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国家重点培育对象、数量居全国第一,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7.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1.4%、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三是产业开放循环明显提升。我们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东西双向开放,扎实推动产业循环畅通、供需动态平衡,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2012年以来,全省制造业年均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3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落户江苏,外资企业成为江苏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我省企业“走出去”遍及172个国家,累计对外投资项目8490个,协议投资额895亿美元,带动江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网络。
四是产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我们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跃升。截止2021年,全省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2家、智能车间1639家、 “上云”企业超35万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4.8、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拥有全球“灯塔工厂”达8家、超过全国的1/5,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
三、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经济发展纵深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这十年,我们坚持统筹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均衡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增添了强劲动能。
一方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我们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多个领域一体化,不断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中实现增势赋能。打破传统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加快扬子江城市群全面绿色转型,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特色不断彰显。我们与时俱进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优化拓展合作领域,高质量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建设,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不断壮大。江苏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两个之一,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2014年试点以来累计实现964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9%、比2012年提高1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我们聚力抓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关键,推动都市圈、县城和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10个县(市)纳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宁锡常接合片区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一批改革探索做法得到国家层面肯定。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43:1缩小到2.16:1,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受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深刻影响,复杂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江苏经济发展仍然需要持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近期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稳增长。把经济平稳运行作为高质量发展底线,完善监测调度机制,推动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直达市场主体,加快恢复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促转型。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载体平台,高水平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现代服务业“331”工程和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三是强支撑。研究出台扩大内需政策意见,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提振消费信心,切实发挥消费的牵引带动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下,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力探索、接续奋斗,一定能够再次创造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力群:
谢谢林主任。下面请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刘兴远发布江苏近十年来的重要统计数据,用数据向大家说明江苏高质量发展成就。
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刘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实力连上新台阶,人均GDP居各省区首位
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2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1.64万亿元,占全国的10.2%。2014年突破6万亿元,2015、2017、2018年连续迈上7万亿元、8万亿元、9万亿元台阶,202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3—202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7.4%,快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为稳定全国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人均GDP居各省区之首。全省人均GDP由2012年的6.65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3.7万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年均增长6.8%,比全国水平高出5.61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2012年全省人均GDP为10540美元,突破1万美元;2021年跃升至21241美元,突破2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制定的高收入国家收入标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2年的11.2万元/人提升至2021年的23.9万元/人。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5860.7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0015.2亿元,年均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7027.7亿元增加至14586亿元,年均增长8.5%。
二、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增强
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6:50.6:43.4调整至2021年的4.1:44.5:51.4。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4.1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8%;服务业增加值5.99万亿元,占比十年间累计增加8个百分点,2013—2021年年均增长8.1%,快于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9358.1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2.9%。
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5%,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9.8%,比2014年提高1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2012年增加431.9亿美元。2021年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比重达37.5%。
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由2012年1288.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47.8亿元,年均增长11.6%,占GDP比重由2.3%提升至2.9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2021年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2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比2012年提高35.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6.1%,比2012年提高9.6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赋能强劲。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为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6%以上。2021年,规上工业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7%,比规上工业高出6.9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7.8%;规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7.5%、16.8%,其中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服务增长25.5% 、115.9%。
三、新发展格局构建取得新成效,经济循环更加畅通
内需潜力逐步释放。2013—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8 %。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19.0%,比2012年提高6.2个百分点,2013—2021年年均增长12.3%,快于全部投资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9.2%,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18946.4亿元增加到42702.6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9.4%;2021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突破2600亿元,占限上零售额比重达16.5%,比上年增长26.9%。民营经济总量和占比扩大。2021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7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7.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1%。
对外贸易量增质升。2021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由2012年34596.1亿元增加到52130.6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4.7%。出口商品总额由2012年20743亿元增加到32532.3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5.1%;2013年至2021年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始终保持98%以上;一般贸易出口商品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从2012年42.5%提升至58%。“十三五”以来,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11.2%,2021年达1.32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比重由20.6%提高到25.4%。
双向开放步伐稳健。2021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33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9.0%,保持全国第一;2013—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累计数2484.8亿美元。2021年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领域占比为31.5%,投向除房地产以外的服务业领域占比达43.3%。对2021年,全省新增对外投资项目726个,比上年增长3.9%;中方协议投资额66.8亿美元,增长15.3%。
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新水平,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稳定,2012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2021年达3746.1万吨,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2年4214.6万千瓦增加到5148.2万千瓦。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2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73.9%,高出全国水平9.2个百分点,较2012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提质增效。2021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分别实现生产总值66647.9亿元、23748.6亿元、26731.9亿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年均增长7.3%、7.9%、7.4%;占全省GDP比重为56.9%、20.3%和22.8%,苏中苏北经济总量较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南京、无锡、南通三市GDP相继突破万亿元,苏州突破两万亿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新的突破,2021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5028公里,高速铁路里程达2212公里。
人居环境愈发优美。2021 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实现2013 年以来“八连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 82.4%,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210个断面中,水质优Ⅲ类比例为87.1%,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Ⅱ类。2021年,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4%,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增至27个,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五、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共同富裕基础更加厚实
2021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22432元增加到47498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28808元增加到57743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8.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12133元增加到26791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下降到2021年的2.16:1。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20573元增加到36558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9921元增加到21130元。全省从业人数由2012年末4770.5万人增加到2021年4862.9万人,净增就业人数92.3万人。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3年29.0%下降至2021年27.5%。
六、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突破,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全
2021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68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1.1万人,比2012年增加30万人;研究生在校27.2万人,增加13.2万人;幼儿园8116所,增加3724所。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32年上升至10.21年。2021年末全省共有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2.2万个,比2012年末增加0.3万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22个,增加11个;博物馆366个,增加100个。2021年末全年图书出版7.3亿册,比2012年增加2.0亿册。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021年末全省每万人拥有医师数由2012年的19.5人增加到2021年的32.1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的41.0张提升至2021年的64.5张;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2012年末的1332.2万人、1420.7万人增加到1967.0万人、2301.3万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力群:
谢谢刘局长。下面请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介绍南京的有关情况。
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南京近十年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作简要介绍。
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工作指引的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推动创新发展、产业转型,持续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活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走出了城市能级快速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图景越来越清晰。
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年来,全市经济总量连跨九个千亿级台阶、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迈进全国大中城市十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7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产业发展能级快速提升,形成1个5000亿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5.1%。国家级农高区、农创中心成功获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全国第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一。
二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121”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800家。正式获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8位。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分中心启动建设,中科院大学南京学院正式启用。南京高新区全国排名第12位。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城市。
三是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获国家批复的首个都市圈规划,南京江北新区获批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米”字形高铁网络加快成型,禄口国际机场实现双航站楼运行,国家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持续构建,江北现代化新主城加速崛起。过江通道形成“7桥2隧3轨”布局,主城“井字加外环”快速路网实现闭合,地铁线路总长达427公里、居全国第6位。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全省第一。
四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政策,率先开展“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在全国推广,连续两年获评营商环境全国标杆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南京银行、新工集团等市属国企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江北新区和江宁区展开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获批建设,70余项首创性制度成果复制推广。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国家级试点深入推进,江宁经开区、南京经开区发展水平位列国家级经开区前列。
五是民生福祉保障有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这几年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全市上下用坚守和奉献,用科学务实的行动守护了城市安全、群众安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农村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全部脱贫摘帽。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速,连续18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获评全省“六连冠”,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连续当选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文学之都。创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4个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达31.9%,保持全省第一。空气质量在省内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多年有较大幅度“双下降”。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南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围绕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的“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奋斗目标,聚焦“五个示范”重点任务(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做示范,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上做示范,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做示范,在包容友好、共同富裕上做示范,在制度创新、治理变革上做示范),加压奋进,砥砺前行,到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人均GDP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为全省全国现代化建设作出先行示范;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20 年翻一番,努力建成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交融、古都风韵与时代风尚辉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在高质量发展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面对“三重”压力的严峻考验,南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以更加全面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努力当好全省全国经济发展“压舱石”。重点推进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城市能级提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取得标志性成果。大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金融中心建设。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争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链接全球、辐射全国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紫金山实验室承担更多战略任务,支持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加快信息高铁综合试验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2+2+2+X”创新产业体系,加快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等优势产业,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大力培育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新赛道。四是大力推进民生持续改善。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态化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平急一体化指挥体系,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持续压降生产安全事故。加快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我们将会同社会各界,广泛动员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积极投身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齐心协力将南京建设成为一座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典范之城!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力群:
谢谢杨市长。下面请南通市委常委、副市长陆卫东介绍南通的相关情况。
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卫东: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向各位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南通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长期以来给予南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十年来,南通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性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依托叠加战略之机、滨江临海之利、开放发展之先、体制机制之活,持续推进产业、城市、交通转型升级,努力把“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交出了一份具有南通特色的优异答卷。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南通视察,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 生活幸福,这是我们南通770多万江海儿女的至高荣誉和无上荣光!下面,我简单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下南通近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近十年,南通突出创新转型,持续追赶超越,顺利跻身“万亿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坚持创新发展,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如鱼得水 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加速构建,“天鲲号”、全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等“大国重器”从南通驶向远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8.7%,科技进步贡献率66.5%, 中远船务海工研发项目、 通富微电先进封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我们坚持转型升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船舶海工等六大重点产业齐头并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蓄势而起,南通创新区“数字化”产业生机勃发。全市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应税销售、服务业应税销售均超万亿元,建筑业产值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我们坚持跨越赶超,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十年间,我们连续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成功突破万亿大关,2021年达到11027亿元,占全省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所辖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超千亿元,市场主体突破110万户,企业数超过30万家,存贷款余额均超万亿元。
近十年,南通推进陆海统筹,深化改革开放,奋力打造“江海门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们坚持改革破解难题,经验成果亮点频现。陆海统筹发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综合行政执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先后列入国家级改革试点,“一枚印章管到底”的做法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重磅推出“万事好通”南通营商环境品牌,相关工作获国家发改委点赞。我们坚持开放增创优势,外向型经济全面跃升。海安、如皋、海门开发区和南通高新区相继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南通综保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境外投资遍及“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海安-东盟)实现双向运行,外资、外贸、外经屡创历史新高,稳居全省前列。我们坚持向海赋能未来,“大通州湾”弄潮扬帆。全力打造江苏新出海口、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新枢纽,以“大通州湾”思维统筹推进全市域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发展,“十年磨一剑”, 通州湾新出海口战略性工程布局起势,中天精品钢、益海嘉里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全国领先。
近十年,南通抢抓战略机遇,深化跨江融合,成功实现“南通好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 提高政策协同。我们坚持规划引领,彰显独特区位优势。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一系列利好南通未来发展的重大工程列入国家战略,南通列入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拥江抱海融入上海优势凸显。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建设现代综合枢纽。崇启大桥、苏通大桥、盐通高铁等相继通车,轨道交通1、2号线高质量建设,南通迈入“高铁时代”“地铁时代”。“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南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雏形初现。我们坚持区域合作,打造跨江融合样板。我们以北上海、新苏南作为目标定位, 全力推进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建设,建成一批苏南、上海产业合作园区,新增苏南、沪籍亿元以上项目超千个。南通城区与上海市辖区无缝衔接,沪通人才科技金融对接、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程度进一步提升。
近十年,南通促进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展现“沧桑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历史责任,跑好长江大保护“最后一棒”。率先落实长江禁捕退捕要求,“化工围江”专项治理取得决定性成果,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全线推进,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成为全国样板,长江大保护成为全国典范,游客来此,流连忘返。我们坚决推进水气土系统治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质,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我们坚决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率先出台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意见,“散乱污”治理扎实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17家省级及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单位GDP能耗水平全省最低。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市装机总量比重超50%,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全省第二。
近十年,南通加快富民进程,繁荣江海文化,“生活幸福”获得点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我们聚焦富民增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92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全部出列,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全部摘帽。人均住户存款全省第一、百岁老人人数全省最多。我们聚焦民生实事,公共服务均衡化走在前列。全市城乡低保、残疾人保障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经验全国推广。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医养结合、医联体建设等国家级试点扎实推进,“一老一小”品牌享誉全国。我们聚焦文化建设,江海文化品牌不断擦亮。连续七年斩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桂冠,在苏中苏北率先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等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张謇企业家精神得到广泛推崇。跻身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级试点城市,“平安南通”实至名归。
今后五年,南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赋予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定位要求,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总体谋划部署,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全面展现具有江海特色的现代化形态。 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落实“三三四”工作机制, 即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扎实推进产业倍增、城市更新等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项目建设季度观摩会、科技创新双月例会、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四项制度, 全力拼抢、 真抓实干,力争五年后,全市经济总量、市场主体数量全省占比均突破10%。重点在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更好发挥重要支点作用,全力打造枢纽南通。全力推进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形成“八龙过江”,构建公铁空、江海河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服务产业创新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同城同质,以开创性举措谋求撬动性效应,增强战略牵引、要素集聚、资源配置、区域辐射四个能力,更高水平融入苏南、对接上海,在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中形成更多标志性、引领性成果。
二是加快建设“双循环”关键节点,全力打造开放南通。对标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高水平建好通州湾新出海口江海联运枢纽,统筹推进优江拓海、 江海联动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在江苏的黄海之滨、长江北翼打造江入海、海进江、千帆竞发的智慧大港和万亿级绿色临港产业基地,建成高能级、强竞争力、极富潜力的现代化湾区。
三是高标准建设沿江科创带,全力打造创新南通。以沿江科创带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一核四区多园”发展,深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 构建全要素创新支持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让创新成为南通成长的“翅膀”。
四是锻造“南通智造”硬核实力,全力打造实业南通。传承“张謇精神”,坚持实业兴国,赓续“南通制造”血脉,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以“智改数转”为抓手加快数字化变革,以龙头企业为动力引擎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智造支点,再创民族工业发祥地新辉煌。
五是彰显江风海韵花园风貌,全力打造幸福南通。在共同奋斗中促进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构建清洁能源、绿色制造、低碳生活三大体系,打造“水城相依、山城相望”魅力空间,让“百里长江、鸟语花香”成为南通最靓丽名片。着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与江海儿女携手奋斗、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积极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南通市委、市政府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力群:
谢谢陆市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推进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典型举措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还有哪些工作考虑?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锋: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江苏是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等各项工作,有力促进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稳定健康发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和挑战,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成效明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江苏落实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201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跨”的产业航空母舰。2020年,又持续深化出台了《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确立了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2021年出台《江苏“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把集群培育和产业链发展战略进一步聚焦在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上。近年来,我们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持续开展大规模集群企业技术改造、提高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集群本土企业自主品牌,通过省领导挂钩和产业强链专班推动补链固链强链,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强链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强化了“江苏制造”品牌形象。
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8%,占比全国最高。16个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70%左右。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纳米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等6个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全国第一。特高压设备及智能电网、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7条产业链基本达到中高端水平。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3家,其中国家级2家(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490家(其中国家级129家)。集群龙头骨干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据初步统计,全省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大企业(集团)17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分别达138家、285家、1998家,数量居全国前列。截止今年4月底,我省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达到462家,占江苏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77%,居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把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一号”工程、龙头工程来全面部署推进,努力把产业航母建设得更具韧性和竞争力。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筹备召开全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意见,明确集群和产业链发展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进一步贯彻《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落实好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培育江苏制造名企名牌等7项重点任务和重点产业焕新、企业自主创新升级等6大工程,全力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等6个综合实力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等10个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聚焦发展重点。通过实施集群培育和强链补链、百企引航和千企升级**等一系列计划举措,引导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创新要素、网络协作、产业生态、价值链等方面加速向世界级水平迈进,促进一批优势产业链加速向卓越产业链跨跃。三是强化探索创新。建设一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在协同创新、稳定配套、数智赋能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新模式。组织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打造20个左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和标杆。四是强化机制保障。充分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完善产业强链专班工作机制、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集群和产业链培育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新华网:
城市和乡村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林主任,刚才您在发布中,提到了江苏城乡融合发展,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近年来江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情况,和接下来有哪些具体推进举措?
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
城乡关系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重大任务,是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性飞跃。从长远全局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最大的不充分。当前,同全国一样,江苏城乡发展差距还比较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欠账仍然较多、短板比较突出,比如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60%左右、远低于城市的95%。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引导人才、技术、资本向农业农村领域流动,有利于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循环、拓展发展新空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以联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有力抓手,统筹协调、扎实抓好城乡融合发展各项工作,推动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开展顶层谋划,研究出台了我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由27个省级部门组成的城乡融合发展省级部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整体推进面上各项工作。二是注重试点带动,宁锡常接合片区(包括南京溧水区和高淳区、宜兴市、溧阳市、常州金坛区)成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围绕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等5项试点任务出台试验区实施方案。三是强化改革探索,鼓励试验区先行先试,出台28条省级重大支持事项清单,建立常态化经验总结推广机制,一大批改革做法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试验区的创新举措,面上突破取得重要进展,试验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增速达到10.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1个百分点。四是注重补齐短板,重点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去年中央预算资金24.5亿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一大批农村公共服务民生项目加快实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下一步,我们将站在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强化组织推进,完善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形成江苏特色、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一是抓好协同推进,研究制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实施意见,适时出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化细化配套改革举措,进一步打通各领域体制性堵点障碍。二是强化赋能支持,开展试验区第一批清单实施情况评估,适时启动第二批放权赋能工作,更大力度支持试验区改革探索。三是加强宣传推广,持续总结宣传试验区好经验好做法,提炼总结形成典型案例,初步考虑在全省范围复制推广,以点带面引领全省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了一定影响,市场主体面临较大困难。为稳定经济增长,国家和省都出台了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我想请问一下,南京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如何?
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
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认真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在积极有效抗疫的同时,全力以赴稳市场主体,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提振信心。具体开展了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系列助企纾困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了“助企纾困20条”及配套实施细则,综合运用减税降费、房租减免、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措施,全力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通过政策宣讲、辅导解读、上门服务等方式,及时指导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简化兑现流程,推动更多事项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应享尽享。1—4月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累计兑现超220亿元,惠及18.6万户纳税人,其中中小微企业18.5万户,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二是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服务,全方位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在工业方面,成立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专班,积极解决企业外地供应商供货协调、运输车辆通行证办理、物流运输等堵点问题,较好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在服务业方面,对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暂停营业的零售、住宿、餐饮经营主体,分批次发放复市复业补贴,第一批已发放400多万元、惠及经营主体1100多家,给企业送去了温暖。
三是做好重大项目建设保障。出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0项举措,加大重大项目的服务保障力度,强化重大项目会办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原材料进场、施工人员进场、渣土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全力保障新开工项目开工,推动项目加快建设。1—4月,省、市重大项目投资达超序时进度,为稳增长稳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搭建政企互动平台。进一步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开展“服务企业·面对面”活动,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专员作用,依托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及时收集企业各类诉求,加快整合各类政策服务资源,推动各项问题解决。1—4月,新增市场主体8.47万户,有效提振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政策速享尽享。与此同时,结合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回应社会诉求和关切,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全力稳定经济基本盘。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江苏新闻广播: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吴政隆勉励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请问,南通将如何扛起省委赋予的光荣使命,发挥支点作用,打造重要增长极,为江苏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卫东: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赋予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定位,为南通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径、划出了重点。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我们站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明确了“一枢纽五城市”的主攻方向,坚定扛起使命担当,以实干创造、以奋斗作答。
一是乘势而上,将机遇“势能”化为发展“动能”。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社会各界普遍看好。我们将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在接轨上海、融入苏南上下足功夫,在江海联动、向海发展上下足功夫,在城乡融合、优化环境上下足功夫,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奋力打造“北上海”“新苏南”。
二是践行使命,做强实力让“增长极”实质增长。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第一指标体现在经济实力对全省的贡献度。我们将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以项目建设的确定性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切实稳住实体经济,在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质量、结构、速度、效益等方面的“进”,以进固稳、以稳促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经济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全省,以一域之发展为全省增光添彩。
三是民生优先,用心用情提升“生活幸福”成色。南通经济总量已经迈上万亿元台阶,正在建设江海相拥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迫切需要塑造与之相匹配的城市气质。南通将以全省争创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省为契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坚持绿色低碳,持续深化美丽南通建设,守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广大群众在共同奋斗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让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幸福城市”更加幸福。实干成就梦想,奋斗创造未来。南通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砥砺奋进,扛起使命担当,发挥支点作用,加快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力群: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