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专场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2022-06-20 15:20:00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为营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加强全省各地各部门发展成就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的对外宣介发布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办“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四场——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专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徐州市副市长龚维芳常州市副市长徐华勤,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请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介绍江苏近十年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及工作安排。

李锋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省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今天很高兴就江苏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情况与大家进行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从2013年提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等三项重点任务,到2014年提出经济强和经济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再到2017年视察江苏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再到2020年视察江苏时要求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为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江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江苏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是坚持把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作为看家本领,推动制造业规模实力保持领先优势。十年来,江苏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本,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迈向中高端水平。制造业领先优势进一步彰显,江苏用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12%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对GDP贡献超过40%,位居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10年跨过3万亿、4万亿两个台阶,2021年达到4.46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2.0万亿元,年均增长6.8%,增幅高于全国(6.3%)0.5个百分点。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5.8%,占比全国最高。产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突显,全省制造业覆盖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机械、电子、石化、冶金、轻工、纺织、医药八大行业中,规模超万亿的行业有5个,机械、纺织行业规模居全国第一,电子、石化、医药行业规模全国第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5%、10年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9.8%、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坚持把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作为总抓手,推动集群竞争力和产业强链走在前列。十年来,江苏一直重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和促进产园、产城融合。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举全省之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跨”的产业航空母舰,深化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塑造江苏集群和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集群地位和主导力显著增强,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纳米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等6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占长三角一市三省的1/2,列全国第一;2021年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比2012年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集群集聚示范效应显著增强,获评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3家,其中国家级30家,总数全国第一;2021年示范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2.85万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4%。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重点打造的30条优势产业链中,特高压设备及智能电网、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7条产业链基本达到中高端水平、国际竞争优势明显,2021年晶硅光伏组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4%,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占全国40%以上,海工装备、风电装机的市场份额占全国30%以上。集群龙头骨干企业竞争实力显著增强,规模超千亿企业12家、比2012年翻了2番;超百亿企业从2012年的120家增加到175家;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8家、285家、1998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三是坚持把“智改数转”作为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的加速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十年来,江苏持续实施大规模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抓手,持续释放数字经济倍增效应,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档加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跃升,2021年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4.8,比2015年提高15.9个百分点,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0.1%,比2015年提高32.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提速,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6%,工业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1.2万亿元。标杆示范作用增强,南京获中国软件名城,苏州、无锡获批中国软件特色名城,苏州、无锡分别获批国家区块链产业发展先导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全省拥有全球“灯塔工厂”达到8家,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8家、示范车间1639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累计分别达到86个、135家,上云企业累计超过35万家。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加快,建成了全省各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全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光纤网络接入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跨越。2021年,累计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44个,标识注册量约440亿、解析量约250亿,接入企业数3.4万家,各项指标均稳居全国首位。

四是坚持把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作为着眼点,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新突破。十年来,江苏加速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全面缓解重点领域卡脖子和产业基础薄弱问题,推动企业加快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2020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2381.69亿元(全国第二)、是2012年的2倍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1.98%、比2012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2021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48万件,是2012年的4.6倍。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更趋完善,累计试点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3家,其中国家级2家;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490家,较2012年增长2.4倍;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9家,较2012年增长近1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量子保密移动通信、亿门级FPGA、高压大功率IGBT芯片、2-5MW永磁电力吊舱推进器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突破,高速动车组摩擦材料、车用智能型氮氧传感器、超高压管线用焊接材料等关键基础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3.7万家、是2012年的7倍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19.0%、比2012年提高6.2个百分点。

五是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制造强省的重要标志,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年来,江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绿色作为制造强省的鲜明底色,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淘汰落后、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增强,2012-2021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8%,“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约束性目标任务。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2-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0%,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78%下降到2021年的70%。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9家、绿色园区1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3家,认定省级绿色工厂283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由2014的0.9万辆增加到2021年的23.9万辆。水污染防治设备、高效节能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优势和重点产业链得到全面发展。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江苏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开创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制造强省网络强省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有不少薄弱点,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供给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升级需要等。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接续奋斗,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快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建设步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一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以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为导向,开展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实施集群培育和强链补链、百企引航和千企升级等一系列计划举措,引导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向世界级水平迈进,促进一批优势产业链加速向卓越产业链跨跃。二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升级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揭榜挂帅支持机制,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补齐一批卡脖子技术短板。三是开创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制造新图景。以“智改数转”10大工程为总抓手,推动 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集成应用,积极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先行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高标准推进车联网、区块链、信创等先导区建设,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四是建设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安全制造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组织实施一批绿色化改造示范项目,支持一批碳达峰示范项目实施。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积极培育绿色制造供应商,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绿色化水平。五是培育享誉全球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实施壮企强企工程,持续深化“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形成一批引航企业、“链主型”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企业直通车”制度,及时掌握企业诉求,指导用好惠企政策,协调解决企业难题。

最后,我想向大家说明一下,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加速演进,发展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稳定推进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各项事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创造过硬成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李厅长。下面请徐州市副市长龚维芳介绍徐州的有关情况

龚维芳

各位记者朋友,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徐州市的制造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先后获批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市,2018、2020年度两次获批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2021年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4位(较2020年进1位),工程机械产业入围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连跨六千亿、七千亿两个台阶,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

一、徐州市近十年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的实践

(一)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全面夯实了转型升级根基。十年来,徐州市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培大育强、挂大靠强、招大引强、扶大助强“四大四强”战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713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5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11家)。其中,徐工集团连续33年位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并于2021年首次跻身全球前三。全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73家。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574.5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迈上7000亿元台阶,达到7049.3亿元。

(二)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全面提高了转型升级质态。一是传统产业转型有力。积极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全市18家钢铁企业整合形成3家企业,11家独立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焦化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燃煤电厂减少至15家、减少燃煤装机容量75.9万千瓦,化工企业降至70家。二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提出打造“6+4”先进制造业体系,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主导产业产值达到3193.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7.3%。尤其是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集聚了全球第一的卡特彼勒和全球第三、全国第一的徐工集团,以及1800余家工程机械上下游企业,2021年产值达到1618亿元,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三是企业创新成效显著。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产业链提供创新支撑。全市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全省仅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146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0家(国家级1家),位居全省第四。引导企业瞄准工业发展“卡脖子”环节,全力推动技术突破,累计获批省首台(套)重大装备44家。影速光电光刻机、鲁汶仪器磁存储刻蚀机等一批半导体自主研发设备填补国内空白,鑫晶半导体12英寸大硅片通线量产。

(三)发展方式由“制”到“智”,全面提升了转型升级动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促进。一是“智改数转”扎实有效。深入推进“智改数转”企业建库培育,为全市1608家企业精准实施免费诊断服务。目前全市开展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企业超1000家,已完成转型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良品率提升45%以上。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5个,省级智能制造工厂8家、智能车间70家。二是网络化应用提质扩面。全市5G基站达到8972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跃居全国十大双跨平台前三,接入设备数量超过100万台;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60亿、入驻企业超5000家,综合排名全省第一。三是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65.1,位居全省前四;新增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8家,总数达17家;全市5G基站达到8972个,省级星级上云企业总数达到828家。

二、徐州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工作安排

当前,徐州市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规模体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十四五”期间,徐州市将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目标定位,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到2025年,实现GDP过万亿、规模工业产值超万亿、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达到12000亿元的三个1万亿的奋斗目标。

(一)聚焦集群培育,更高标准提升产业能级。一是全力壮大新兴产业。突出六大新兴主导产业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2025年,六大新兴主导产业产值达到6500亿元。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钢铁冶金、绿色化工、建筑建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2025年,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达到3600亿元。三是积极突破未来产业。紧盯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围绕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抢滩布局、培育一批增长势头猛、技术基础好、投资回报高、发展潜力大的未来产业,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抢占发展制高点。

(二)聚焦企业支撑,更高质量培育市场主体。持续推进分类精准培育,围绕大企业提质、规上工业企业扩面、中小企业增量,形成大中小融通发展格局,探索培育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培育大企业集团。“一企一策”制订培育方案,推动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向大企业集聚,提升大企业集团在生产、供需等环节的带动作用。2025年,全市产值超百亿企业达到2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达到45家。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优质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的能力水平,提升专业化程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2025年,全市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0家。三是培育规上企业。瞄准潜力项目进行建库培育,确保项目及时投产达效、企业升规入库。建立规下转规上长效服务机制,靠前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不断壮大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队伍。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000家。

(三)聚焦智改数转,更大力度加快融合赋能。坚持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实现发展方式从“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一是数智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全市“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针对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建设、企业上云等工作开展业务培训,推动更多企业参与,2024年全市开展“智改数转”制造业企业总数达到5000家,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二是建强基础设施。以创建国家“双千兆城市”为契机,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25年,力争全市5G基站达到20000个,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三是打造标杆示范。开展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试点企业培育,鼓励优秀龙头企业创建灯塔工厂、未来工厂、5G全连接工厂,打造一批可复制的“5G+工业互联网”样板工程和典型场景。

总之,徐州市将持续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务实落实,真抓实干,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制造强省”“网络强省”贡献徐州力量!

胡竹

谢谢龚市长。下面请常州市副市长徐华勤介绍常州的相关情况

徐华勤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常州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情况。在此,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对各界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常州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多年以来,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已成为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进入“十四五”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常州把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强竞争力,全力冲刺“万亿之城”,重振产业雄风、重构区域格局、再创城市辉煌!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在经济指标方面,2021年,常州GDP达8808亿元,同比增长9.1%,是国内最接近万亿GDP的城市;工业开票销售1.7万亿元,增长27.1%,增速全省第三;工业投资增长21.1%,增速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6%,增速苏南第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5%,全省第三;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今年1-5月,克服疫情影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开票销售的增幅继续保持苏南第一。在产业体系方面,常州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门类41个大类中有33个,207个中类有189个,666个小类有598个。凭借坚实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在前一阶段全省疫情最严重时期,常州工业企业停减产比例、工业日用电量、生产负荷率以及货车通行量等指标,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展现了极强的产业韧性。在转型成效方面,常州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扎实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连续三年入选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常州智能制造的经验做法,入选了工信部“智能制造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重大课题,成为我国区域智能制造十大推进路径之一。我们主要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打造硬核产业集群,布局先进制造链式发展

自2013年起,常州持续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通过抓新兴产业培育、抓传统产业转型、抓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为核心的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常州智造”产业名片,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52.6%。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电力装备基地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不久前,我市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今年我们“新春第一会”聚焦产业,又新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通过10个主攻方向、36项具体举措和30项支持政策,推动地标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力争工业规模总量早日突破2万亿元,支撑冲刺万亿之城。

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

常州高度重视产业创新,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难题,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数领跑全国地级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1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载体,争创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太阳能光伏等国家级创新中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率先建设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连续三年考核排名全国前三。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成为全省唯一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唯一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八年全省第一。

三、加快“智改数转”赋能,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双向发力

以数字赋能提升常州智造核心竞争力,系统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率先打造工业互联网新高地,连续举办三届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超1.3万家企业使用云服务,1093家企业获评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其中五星级38家。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目前已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及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项,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5个、省级智能车间165个,承担省高端装备赶超工程14项,获评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项目160个,数量全省领先。央视焦点访谈聚焦“共享平台为企业护航”专题,介绍常州“超级虚拟工厂”的“云端制造”,人民日报以“制造变智造 企业加速跑”为题,专题解读了常州“龙头企业为主导,上下游协同创新”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

四、强化专精特新引领,提升企业主体支撑作用

常州始终高度重视在产业转型攻坚中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秉持“专精主业”的工匠精神,培育了一批把专业做到极致的专精特新企业乃至隐形冠军。拥有200多家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其中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家、位居全省第一,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入选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500多家,均居全省前列。打造创新型企业矩阵,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15家,独角兽(含潜在)企业31家、瞪羚企业201家,建成中天钢铁、天合光能、华鹏变压器、上上电缆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与省产研院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40家。锻造上市企业“联合舰队”,上市83家企业中73家为制造业龙头企业,共有2家民企入围“中国企业500强”,7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五、推动绿色安全发展,深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围绕国家碳达峰行动部署,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体系。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破解“化工围江”难题,沿江一公里化工生产企业全面“清零”,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建成比例达80.6%,全省第一。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四新”改造,已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绿色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家、绿色设计示范产品12个。积极抢占绿色产业新赛道,新能源产业链式发展已蔚然成势。1-5月,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排名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五。目前,全市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规模国内第一,份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二;以理想和比亚迪为龙头的新能源整车产值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达到3440家,居全国首位;独角兽企业星星充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充电桩运营企业;以天合光能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全国最大,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下一步,常州将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以“532”战略为指引,以产业强市为支撑,统筹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面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提升“常州智造”产业链的竞争力、供应链的强韧性和价值链的创造性,在江苏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的征途上,打造长三角数实融合新地标。

围绕“智改数转”主攻方向,我们制定了以“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为抓手的实施方案,作为下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

“十链突破”,将以“5+5”代表性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即特钢材料、纺织服装、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新型电力装备等5条传统优势产业链,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太阳能光伏、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5条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加速推动常州智造“固链、强链、备链”。通过链主(骨干)企业带动本地上下游企业加快智改数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能力,锻造基于数字化的产业体系韧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常州智造集群优势。

“百企领航”,将聚焦“离散制造型”企业、“灯塔工厂”培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企业、重大项目库企业五类重点对象,加大智改数转技改投入激励,建设20个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80个智能车间,打造智改数转中坚力量,成为促进场景建设、引领行业升级的示范标杆。

“千景应用”,重点聚焦中小微企业改造和数字城市治理需求,通过加快“人工智能+”应用推广、实施“机器人+”专项行动、推动数字技术在各行业应用等方式,鼓励基于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及其产品的智改数转模式创新,形成1000个具有借鉴意义、成熟易学、投入产出优的应用场景推广案例,推动全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

胡竹

谢谢徐市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中国日报记者

吴政隆书记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更好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全面推进江苏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请问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江苏在总体上是如何部署的,有哪些工作重点?

高清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密集部署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型基础设施规划、数字政府建设等专项规划印发实施;《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的省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我省“1个指导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专项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初步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行动小组+高端智库”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形成。5月17日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作为一个标志性会议,进一步起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舞干劲的重要作用。吴政隆书记在讲话中,明确部署了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超前部署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服务水平、全面筑牢数字安全屏障等重点任务,提出了全方位推进的工作要求,为全省上下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路径。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着力抓好《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和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法规的落地实施。

在工作目标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3.5%左右,数字经济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发展方向上,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着眼于健全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体系,提出要以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为引领,坚持系统谋划、全方位推进。为此,《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快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数字化应用体系、数字化治理体系、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等七大体系的主攻方向。

在工作重点上,为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指导意见》精神,《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加速建设、数字经济科技攻关、数字基础设施强基、数字经济人才引培、数字安全筑盾护航等7个专项行动,以及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并将其细化为26项具体任务。我们特别强调要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2021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3%,到2025年要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3.5%左右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聚焦数字产业化,我们提出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要组织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实施龙头企业“十百千”培育计划,加快引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要深入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遴选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产业链共享服务平台,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链;要持续打造物联网、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信息通信、核心软件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要推广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模式,加快培育平台经济、无人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聚焦产业数字化,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杆工厂,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进动力电池、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光伏组件、化工、建材、钢铁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全面推进企业“智改数转”,建设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建立全省“智改数转”服务资源池;加快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鼓励开发区搭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运行管理、产业服务、运营决策能力,加快园区企业数字化改造。近期,省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对7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编制作出工作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等牵头单位正在加快推进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将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工作推进力度。

在保障措施方面,《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在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数字化、数据利用和保护、保障和监督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将为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建设数字经济强省,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我们要持续抓好条例的宣贯落实工作,持续优化江苏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事关全局,要强化省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大决策、工作部署和指导督促作用,推动各地各部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制定推进方案;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省专项资金的统筹,加大对数字经济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试点示范的支持力度,省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设立省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基金支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要加强对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监测评估,健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考核体系,加快制定出台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发布年度数字江苏发展报告。

新华日报记者

请问徐州市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有何打算

龚维芳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根据我市工作计划,到2024年,全市累计实施“智改数转”企业突破5000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70以上,打造5G+工业互联网场景化应用示范项目100个,引进培育服务商100家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双千兆城市”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一是推动更多企业智改数转。按照“龙头带动,标杆示范,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思路,每个重点行业都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引导中小企业“上云、上链、上平台”,使全市制造业企业都能便捷获取低成本、易运维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每年重点培育400家星级上云企业。二是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支持徐工汉云、徐工电商、赛摩电气、乐筑科技等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平台,每年创建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以上,到2024年底,全市重点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超过50%。三是建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5G企业专网、IPv6等技术和新型设备部署应用,到2024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1.7万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服务企业超1万家。

江苏科技报记者

请问省科技厅赵厅长,近十年来我省在推进数字领域技术攻关、企业培育、平台建设等方面有哪些实践和成效 ,在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加快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有哪些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

赵建国

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省科技厅,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非常高兴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近十年来我厅在推进数字领域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的实践与成效,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数字经济科技攻关的任务和工作安排。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数字科技创新实践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中央政治局先后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数字领域前沿技术进行集体学习,体现了对新技术新领域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长远考量。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江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关键增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江苏、智慧江苏,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十年来,全省科技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把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强全链条、一体化创新部署,突出集群式、多方位创新赋能,有力支撑了我省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具体来讲,主要是打好数字领域的三个攻坚战。

(一)坚决打好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构建先进适用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布局。突出原始创新,启动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遴选顶尖科学家领衔,在数字领域累计组织12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南京大学功能集成光量子芯片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东南大学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突出前瞻布局,紧跟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近十年累计部署514项前瞻性数字技术研发项目,助力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国家超算无锡中心3次荣获“戈登·贝尔”奖;华进半导体“大板集成扇出先进封装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根据国家技术预测调查显示,江苏在超级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创新水平位居国际前列。突出自主可控,以重大战略产品和战略整机为主攻方向,近十年累计支持23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了高端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基于RSIC-V CPU的国产安全芯片等一批重大目标产品,有力提升了我省集成电路、信息通信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撑无锡高新区成为全球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南京江宁高新园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未来网络产业集聚区。

(二)坚决打好数字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攻坚战。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江苏产业实际,努力打造标志性重大科技平台载体,形成吸引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高起点建设实验室和重大科研设施。推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头承担国家6G总体技术研究任务,创造了太赫兹无线通信世界最高实时传输记录等一批重大成果。预研建设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发布算力资源综合测调系统,为“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提供跨域算力调度支撑。高标准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重点面向功率电子、电力电子和光电子三个主攻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装备、材料、芯片及系统的自主可控,目前已初步实现新能源汽车用第三代半导体6英寸SiC MOSFET芯片国产替代。面向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光电技术等优势领域,加快布局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创新资源加快整合,提升相关产业发展能级。高质量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深化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的合作,积极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截至目前,在数字领域已支持建设中科院微电子所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14家,集聚研发人员500余人,主要围绕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光电遥感、智能制造等为企业“智改数转”提供研发服务,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坚决打好数字科技企业培育攻坚战。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数字领域创新型企业集群。发挥领军企业牵头作用,开展江苏百强创新型企业评价,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徐工集团、中天科技等33家数字领域领军企业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联合高校院所等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连续多年跻身世界集成电路封测10强,为其他企业树立了创新标杆。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起草并提请省政府出台《江苏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培育资金和省高企培育库,累计投入省级培育资金46.3亿元,入库培育企业3.4万家,60%的培育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1年底,全省电子信息领域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8065家,是2012年的8.3倍。持续优化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累计建成无锡惠山软件园等120家省级科技创业载体,连续举办九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每年吸引上千家数字创业团队和企业参加活动,培育了南京优存科技、苏州体素信息等一批优秀的数字科技企业,目前全省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7万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供了源头供给。

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数字科技攻关的重点任务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将聚焦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大力实施数字经济科技攻关专项行动,努力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上作出先行示范,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一是加快突破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重大科技需求,优化和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方式,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抢先机,推动数字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二是强化数字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培育。省地联动推进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更多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加快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预研,争创集成电路EDA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数字领域谋划新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数字科技创新优势。三是着力打造数字科技创新主力军。组织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重点围绕数字经济领域,加强精准支持,实行“一企一策”,打造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加快建立以地方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体系,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数字科技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创新驱动发展主力军。

新华网记者

请问徐市长,刚听您介绍,常州制造业的特点就是产业门类齐全、专精特新企业多,我们知道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能谈一谈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对常州这个城市产业的影响吗?

徐华勤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一是从历史维度看,常州是中国近代工商业发源地之一,诞生了以“中国纺织工业领军人物”刘国钧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家;改革开放后,常州又涌现出了一批“洗脚上岸”、改革拓荒的乡镇企业家,开创了以乡村集体企业蓬勃发展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常州企业家注册了江苏省首个个体工商户、首家私营企业,以及首家以私营企业为母体的中外合资企业;如今,又有一批“专精特新”的民营企业家支撑起了常州制造业的完备体系,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三项全国地级市第一的荣誉是当代常州民营企业家守正创新、奋斗担当的成绩体现。可以说,是民营企业家奠定了常州这个城市坚守实业的初心和特质。

二是从贡献维度看,改革开放后,常州乡镇集体工业异军突起,常州民营经济为主的格局也脱胎于此。发展至今,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经济总量、税收贡献、投资规模和吸纳就业能力,是常州市场经济的绝对主力。2021年,常州成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创建城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71.3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6.7%;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826.2亿元,占GDP比重达66.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4.1%;民营经济(含个体)实现税收收入814.7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为77.6%。可以说,民营经济在常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经济、创新经济、活力经济。

三是从发展维度看,常州正处于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时刻。重振产业雄风,需要民营企业家矢志创新树冠军,打造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龙头上市企业乃至跨国总部企业,形成常州高新高质高端的硬核产业,夯实国际化制造名城的产业基座;奋进万亿之城,需要民营企业家坚守恒心立恒业,始终保持创业初期的干事激情,把企业做大做强作为最高事业追求,打造更多“500强”企业,构建更多产业链上下整合、规模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千亿级产业地标集群;汇聚八方人才,需要民营企业家懂得、舍得、等得,集中资源筑凤巢,求贤若渴引人才,与党委政府一起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民营企业家勇挑“创富、带富、帮富”责任,既要做大社会财富,吸纳更多就业,也要分好财富蛋糕,带动职工增收、投资落后地区,更要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投身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可以说,在常州从高水平全面小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广大民营企业家仍是当之无愧的骨干力量。

为此,我们已向市人大提出议案,设立常州企业家日,更好地彰显常州的城市特质,传承企业家精神,凝聚全社会共识,从而营造更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营商环境,激励新一代民营企业家勇挑使命、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贡献常州力量。

江苏卫视记者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补链固链强链的重要力量,日益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请问江苏省在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上有哪些好的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在推动优质企业培育方面还将采取哪些举措?

李锋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引导政策、资金、服务等要素向中小企业聚集,推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之路,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市县联动培育机制,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线培育库,不断引导和支持入库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截至目前,入库企业13575家,累计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5家,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1998家。6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国内主板上市,1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均位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持续加强企业专业化服务。在全省推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目前省、市、县三级工信部门已成立服务专员办126个,配备服务专员585名,实现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服务专员全覆盖。围绕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智改数转、创新能力提升等开展“点对点”中小企业高质量巡诊活动,截至目前帮助200多家企业找准“病根症结”,免费为企业“开良方、抓良药”,助力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此项工作受到了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落实好中小企业的各项纾困帮扶和创新支持政策,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专业化能力。一是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围绕我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确定的重点领域和50条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库力度,力争全年入库企业数超2万家。二是加快推动政策落地。印发《江苏省关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和《江苏省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全力抓好贯彻落实。三是加强企业运行监测。建立入库企业运行监测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和需求,汇聚各方资源,会同省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企业在政策咨询、管理提升、融资、人才等方面发展需求。四是持续为企把脉问诊。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内涵和标准,明确培育目标和工作措施,开展“高质量巡诊”活动,继续围绕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智改数转、创新能力提升、金融助力等方面,有序规范推动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全年新增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以上。

胡竹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标签:奋进;系列;发布会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6604f576e4b04ffebdb5fcb3_副本.jpg
高速公路流量最高日预计为假期第一天(4月4日),将达362万—392万辆,普通国省道流量最高日预计为假期前一天(4月3日),预计为15150—16480辆。
14764c5b388456885de56deaf240acf1_副本.jpg
在马尔代夫的卡西度岛上,风力发电机高高耸立,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2024032808372787975576_副本.png
当前总部设在无锡的连锁餐饮企业达40多家、全国门店数超过6000家。
202403261955101711454110798_701_b_1920x1080_副本.jpg
专家介绍,“仙女虾”其实不是虾,是一种节肢动物,学名叫“枝额虫”,也叫丰年虫或者丰年虾。
微信截图_20240326111631.png
近日,一位来江苏邳州洽谈业务的印度小伙,不慎把钱包弄丢了。
本网策划
微信图片_2024010409443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