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九场——人民生活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刘兴远、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荣锦、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省民政厅副厅长蒋同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顾潮、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邱泽森、无锡市副市长秦咏薪,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江苏近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刘兴远发布江苏近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综合数据情况。
刘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富民政策,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收入分配状况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多措并举推动富民增收,居民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24万元提升至2016年的3.21万元、2019年的4.14万元,再提升至2021年的4.75万元,十年累计增长1.12倍,年均增长8.7%。居民收入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370元,在全国各省(区)中列第2位。
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结构逐步优化。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6721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3%,比2012年下降1.5个百分点;人均经营净收入6215元,占比为13.1%,下降3.2个百分点。随着投资渠道多样化和转移性支付力度的加大,居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占比扩大。2021年人均财产净收入5316元,占比为11.2%,提高2.7个百分点;人均转移净收入9247元,占比为19.5%,提高2个百分点;居民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对居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14.1%和23.2%,较2012年提升10.2个和5.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88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5.77万元,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万元提升至2.68万元,年均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缩小至2021年的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区域收入结构改善,苏南、苏中、苏北城镇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80:1.33:1下降到2021年的1.74:1.32:1,农村居民收入比由1.68:1.23:1下降到1.60:1.21:1。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快增长。按照收入五等份分组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快于最高收入组家庭3.4个百分点。高低收入组居民收入之比逐步缩小。2020年底,254.9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
二、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
居民消费支出较快增长。全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1.65万元增加至2021年的3.15万元,累计增长90.6%,年均增长7.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6万元增加至3.66万元,累计增长77.7%,年均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0.99万元增加至2.11万元,累计增长1.13倍,年均增长8.8%,快于城镇居民2.2个百分点。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0%下降至2021年的27.5%,按照联合国标准,江苏居民生活总体上进入殷实富足阶段。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食品消费品质提升。2021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6.8公斤,比2013年下降2.0公斤;油脂类消费量10.1公斤,比2013年下降4.4公斤。人均消费蔬菜及制品121.6公斤,消费肉类及制品33.9公斤,消费水产品22.1公斤,消费蛋类及制品14.1公斤,分别比2013年增加7.9公斤、6.7公斤、5.2公斤及4.6公斤。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服务消费市场供给的增加,居民服务性消费较快增长,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提高。2021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4008元,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达56.1%。2013—2021年,江苏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分别增长8.1%、9.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提升0.8个、1.3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达42703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9.4%。网络消费快速增长,2021年网上零售额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871亿元,2016—2021年年均增长2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527亿元,2016—2021年年均增长23%。新兴消费需求快速发展,绿色低碳正逐渐融入百姓生活,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成为热门产品,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由2012的0.4万辆增加至2021年的50.5万辆。
三、居民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人居环境日新月异
生活家电全面普及,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2021年,全省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器217.6台,电冰箱111.8台,彩电160.4台,热水器100.3台,洗衣机104.1台,比2013年分别增加69.6台、16.5台、3.9台、6.4台、9.7台。2021年,全省城镇、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分别为54.5辆、33.3辆,比2013年分别增长76.8%、3.6倍。
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服务功能更加完备。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运输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居民出行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截至2021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不含管道)总规模达到18.7万公里,网络密度达18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通动车,高铁里程由2012年底的627公里增至2212公里。2012年以来建成过江通道8座。2021年末高速公路里程5023公里,城乡公交乡镇、行政村全通达。2021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953公里,是2012年末的8.7倍。随着网络消费的蓬勃发展,全省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亿户,比2012年净增2708万户。
美丽江苏建设成效明显,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节能减排,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美”的底色更加靓丽。2012年到2021年,全省 PM2.5平均浓度下降54.8%、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22.1个百分点、达82.4%;国考断面优Ⅲ比例提升43.7个百分点、达87.1%,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江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获得感日益增强,2021年度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3.6%。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共供水服务实现城乡人口全覆盖,自来水深度处理率达98.7%,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908座。全面实施苏北农房改造工程,累计30余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四、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完善,民生实事扎实推进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2021年末,全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68所;普通中学达到2895所,比2012年增加235所;拥有105万名各类专任教师,比2012年超25万人。
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全省从业人数由2012年末的477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4863万人,净增就业92.3万人。就业渠道拓宽,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2021年一、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13.0%、40.2%、46.8%。城镇就业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医疗服务体系更趋完善。持续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21年末,全省卫生机构达3.6万个,比2012年增加5394个。每万人拥有医师数由2012年的19.5人增加到2021年末的32.1人,增长64.6%。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从33张提高到近55张,增长66.7%。202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9.3岁,比2010年提高2.7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岁。
养老托育服务明显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建成在业养老机构2240家,养老床位74.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近40张。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近2万个,已有290万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8116所,比2012年增加3724所。
社会保障网织密扎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2021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13万人,比2012年增长43.5%;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095万人,比2012年增长64.1%。社会保障兜底网更加牢固有力,全省城乡低保统一标准从每人每月不低于240元提高到803元,年均增速达到14.4%。
胡竹:
谢谢刘局长。下面请无锡市副市长秦咏薪介绍无锡的有关情况。
秦咏薪:
各位新闻界朋友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根据发布会安排,我来介绍一下无锡人民生活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百姓富”谋篇布局,持续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和民生共建共享战略,认真落实惠民政策,补齐民生短板弱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无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十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达到6.3万元,其中城镇居民7.05万元、农村居民3.96万元,均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3:1降低到1.78:1,苏南5市最优,成为首个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全覆盖的地级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全省第一,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消费者满意度监测全国第一。主要工作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是突出办好惠民实事,民生服务颗粒度显著细化。十年来,无锡不断优化完善为民办实事体系,至2021年底累计在12大领域完成630个实事项目,全市各级财政用于基本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连续多年保持在近80%。创新实施“微幸福”民生工程,以市民“出题点菜”、政府“督办响应”方式滚动推进,2021年至今已解决群众身边事、烦心事、操心事1505件,取得良好反响。今年创新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民生服务“十百千”行动,10大类60项100个以上的为民办实事具体项目顺利推进。全力以赴稳价保供,无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常年稳定在3.0%以下,全市共发展平价商店164家,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年均惠民金额达2亿元。
二是兜住兜牢保障底线,民生底线水平持续抬高。实施高质量就业促进行动,出台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政策措施,精准高效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近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保持15万人左右,约占全省的12%,完成率始终位于全省前列。针对3%最低收入人员建立相对贫困帮扶机制,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060元、1600元,位列全省第二,孤儿养育标准位列全省第一,低保标准分别是省和国家脱贫标准的2倍和3倍。实现155个市级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筹资标准提高至10.06万元,筹资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加快以共有产权房、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三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十年来共计对661个、2789.6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受益群众38.3万户;实现494个老旧小区国有物业企业进驻全覆盖,受益群众25万户,有力提高居民住房条件。
三是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民生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十年来,持续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公共服务质量和能力显著提升。加快学前教育供给,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81%,位居全省前列。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组织实施中小学公办民办同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86.33%,居全省前列。深化与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市校合作共建,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规模提升至15.7万人。深入推进“健康无锡”建设,构建以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基层医院、区级医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到2021年底,全市建成城市医疗集团4个、县域医共体6个、专科联盟12个,实现医联体建设网格化、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成为省内唯一入选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城市。十年来,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累计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400余户,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养老特色基地。推动重大赛事与全民健身活动相融合,培育马拉松、跆拳道国际专业赛事标杆,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提高至3.32平方米。
四是繁荣文化事业产业,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深化文艺精品创作,实施“优秀剧本孵化计划”,鼓励文学、戏剧、音乐、影视、美术、书法等精品力作,十年来,共计132件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华奖等重要文艺奖项和艺术基金支持。规划建设无锡美术馆、市文化艺术中心、交响乐团音乐厅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立市民族乐团,建成“钟书房”项目36家,推进“百宅百院活化利用”首批43个项目建设。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惠山古镇等载体功能提升,融创文旅城、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等重大项目投入运营,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常态化举办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江苏太湖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峰会,成功举办2021苏港影视交流对接会,打响江南文脉论坛、中国国际智能传播峰会等活动品牌,提高城市文化知度明显提高。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4个项目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12处景点入选江苏“运河百景”,入选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扶持社会化举办公共文化活动、培育特色文化团队,十年累计购买公益性文化项目646项,培育群众文化团队3300余支,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五是改善城乡生态空间,美丽幸福家园日新月异。编制完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科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十年来成功创建3家国家级湿地公园、6家省级湿地公园、30个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7.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更加协调。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7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2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2.2%,成为全省首批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从2014年的28.9%提升到2021年的93%,提升幅度全省第一,京杭大运河水质实现从Ⅳ类到Ⅲ类的跨越,连续14年实现安全度夏。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十年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8.8万吨/日,全市8200多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90%以上,城市精细化管理优美环境合格区建设合格率达100%;锡东垃圾焚烧电厂复工投运,成为近年来全国同类项目原址复工的唯一成功范例。创新开展“五园五区六带”“三园一区一居”规划建设,率先进行乡村建设美学导则研究,推行节点村庄“四清四美”工程,到2021年底,全市建成3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塑造了一批“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村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无锡特色田园乡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无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定力,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工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发布这些,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秦市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
新华社记者:
过去十年,围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江苏的民生实事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民生统筹也日益加强。请对这方面作个介绍。
李荣锦: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老百姓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十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达到4.75万元,位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7:1降低为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021年我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78.4%,在东部五省市中位居第一。下面,我结合发改部门职责,从三个方面作个简要介绍。
一、统筹民生工作,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近些年来,我委积极发挥牵头部门职责,紧紧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围绕不同发展阶段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着力推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把推进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作为核心内容,2016年公布实施了覆盖10个领域87个项目的“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明确了各级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的“责任清单”、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清单”。“十四五”时期,出台《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服务清单作了全面优化完善、拓展深化。包括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13个方面和“12345”热线服务,共31类90项,是当前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基础标准、兜底标准、最低标准。所有项目均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按服务对象、服务标准、支出责任等进行规范。13个设区市以省标准为基础,在不缩小范围、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具体细化实化,制定本地标准,确保可观可感、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聚焦强基层、补短板、托底线,制定出台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针对各级主体供给能力及城乡居民服务需求的差异,明确乡镇、街道、建制村、城市社区等6类空间单元的配置标准,把重点放在百姓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公共服务项目上。全省基层功能配置标准总体实现度达90%以上,苏南、苏中、苏北差距持续缩小。今年以来,着眼于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牵头组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考核,从农村教育、卫生、养老、医保等方面设置具体指标,开展年度考核,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立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升教育、卫生、养老、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与实施条件相适应,不断增强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全省公共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多年保持在75%以上,2012-2021年以来年均增长8.9%,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0.5个百分点。第三方评估的群众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从2016年的74.6分提高到86.05分。
二、聚焦民生“七有”,努力让江苏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美好的幸福生活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改善民生“七有”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兴办民生实事,完善政策制度设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着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殷实美好的幸福生活。
(一)以民生实事为导向,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可持续,每年牵头编排实施一批民生实事。从“十件民生实事”,到“十项民生实事”,近两年细化拓展为“15类52件”“12类50件民生实事”,覆盖领域越来越广,普惠性越来越强。强化开门办民生,着眼于普惠性、可行性,常态化开展意见征集,精准编排年度民生实事,确保“可感知、可落实、可支撑、可考核”。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每件实事均落实到省级责任部门,分解到各设区市,工作细化到季度,夯实各方责任,节点化推进落实。强化“月跟踪、季调度、定期督查、年底考评”全过程调度,紧盯重点问题整改,有力有序推进实施,全面完成各项任务。通过省政府民生实事接续实施,民生“七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优质服务供给持续扩大,一些“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完善民生政策体系。扎实推进富民增收改革创新,出台《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围绕推进创业富民、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实施重点群体激励政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强化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33条具体举措。2021年我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49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2%。有力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先后出台“苏政50条”“苏政30条”“苏政40条”以及“苏政办22条”等若干政策,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制定稳定和扩大就业28条政策,为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及时“雪中送炭”、纾困解难。加强养老托育领域制度创新,先后制定《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重点任务清单》《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持续优化“一老一小”发展环境。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扩大民生优质供给。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和提高峰、增优势相结合,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支持我省民生供给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十三五”以来,围绕民生“七有”,共争取中央资金约60亿元支持488个社会领域项目建设,带动项目总投资473.1亿元,有力提升了各级医疗、养老、教育、残疾人托养、儿童福利、体育健身等设施服务能力。聚焦“一老一小”突出短板,组织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两个专项行动,争取中央投资5.4亿元,新增普惠养老床位23212张、托育托位8027个。围绕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积极争取“十四五”国家卫生重大专项落户江苏,其中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落户苏州,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落户省人民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落户省中医院,为我省建设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民生保障可持续可实施
在立足当前办好实事的同时,着眼根本和长远,加强科学规划和整体设计,加快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今年以来,省政府成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对省级民生实事、民生政策、民生项目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增强民生政策的有效性和均衡性,确保民生保障当期可承受、长期可持续。我委将会同省相关部门发挥牵头职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对各级民生政策严格落实“事前沟通、事后报备”要求,加强事前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确保符合人民群众迫切需求,控制在财政承受范围以内,并与同类地区保持大体平衡,着力推动民生政策的横向协调、纵向衔接、地区平衡。
(二)构建 “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机制。我省是人口大省,“一老一小”人口体量大,服务保障任务重,需要一体谋划、整体解决。今年以来,我委承担“一老一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职责,制定包括养老、托育、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等7个方面43条任务的年度“一老一小”重点任务清单,细化责任分工,推进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统筹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两个国家试点,推动各地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构建系统联动的工作推进格局。制定由20个指标构成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能力指数,推动纳入对地方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压实基层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前,我省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需求增加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有限的矛盾仍然存在,民生领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人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更加需要我们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民生工作。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民生政策统筹协调,切实强化民生制度体系建设,扎实有效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一是健全富民增收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省富民办职责,按年度制定富民增收重点任务清单,加强日常调度、季度通报,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力促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加快完善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和基层延伸,加强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促进公共服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三是扎实有效办好民生实事。强化“开门办民生”导向,聚焦百姓关切、聚焦短板弱项、聚焦雪中送炭,精准编排实施;优化工作机制,将月跟踪、季调度、定期督查等工作做深做细,把民生实事进一步办实办好办出成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我苏网记者:
基础教育备受社会关注。近十年来,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多新成绩。能否介绍一下具体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
顾月华:
近十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省教育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产生广泛影响的举措,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一、学前教育更加普惠健康,“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一是强化普及普惠,做到“有园上”。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12年以来,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近500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8%,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做到“就近上”。将幼儿园配备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标准和地方政府城乡建设计划,明确幼儿园的教育用地属性,建立联审联批制度。率先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全省68.6%的县(市、区)实现划片服务、就近入园。三是强化内涵质量建设,做到“上好园”。持续推进优质园创建,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超90%。省级投入2亿元,系统性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整体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成为江苏学前教育品牌。
二、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一是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竣工学校达4482所,累计支出585亿元,超过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要求。近十年来,全省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超3000所,全省56人以上大班额占比下降到0.23%,整体达到国家要求。二是规范治理能力有效增强。“双减”走深走实,校外治理、校内减负取得阶段性成效。课后服务广泛开展,实现学校和有需求学生全覆盖,经验做法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更加规范,“公民同招”全面实施,教育生态明显改善。三是优质均衡水平显著提升。建成1573个义务教育集团,81%的学校参与集团化办学。23个县(市、区)被认定为省级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实施内涵质量提升项目,建设省级项目918个,省级财政投入2.25亿元。四是重点群体学生得到更好关爱。强化控辍保学,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册在账疑似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坚持“两为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校就读比例达88.4%。
三、普通高中更加特色多样,更好满足学生选择需求。一是加大学位供给。近年来,全省每年新建改扩建高中都超过50所,连续四年扩招学生近15万人。二是提高优质高中就读比例。开展三星级、四星级优质高中创建评估。全省三星级及以上学校达80% ,就读学生数达90.17% 。创新开展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首批确定20所立项学校,12所培育学校。三是推动育人方式转变。顺利实现新高考方案平稳落地,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创新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建设省级基地496个,省级投入达2.68亿元,项目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四、特殊教育更加全纳融合,保障水平越来越高。一是融合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省建有特殊教育学校106所,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建立了特教学校。建成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3876个,辐射所有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特需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融合教育实现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全覆盖。二是特需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在全国率先将特教对象从三类“残疾学生”调整为九类“特殊需要学生”,完善评估安置制度,探索实施医康教结合的个别化教育模式。三是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建立了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省市县三级特教指导中心和普通学校特需学生发展支持中心。建立特教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系统实施教师培训考核。实行特教全学段免费,投入2.5亿元实施特教发展工程,推动特殊教育转型发展。
总的来说,过去十年,江苏基础教育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合组织实施的2018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我省学生学业表现位居世界前列。在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在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我省学生多项成绩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江苏人民的共同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锚定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新坐标,以“五个现代化”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即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现代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现代化,推进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现代化,推进“四有”好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现代化,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将在坚持立德树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上争做表率,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江苏是人口大省,也是就业大省。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高质量就业是广大劳动者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请问江苏推动高质量就业有哪些进展?将来还会有哪些安排?
顾潮: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国计民生,是促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惠民生的应有之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的首位,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其他各方面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把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集聚政策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围绕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就业服务、保障劳动权益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保持了全省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工作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就业工作更具力度。十年来,全省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省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863万人,年均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41万人,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失业率总体控制在预期目标内,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与此同时,我们深入推动跨省东西部劳务协作和省内南北劳务对接,全省农民工总量稳定在2400万人以上,吸纳93.4万人省外脱贫劳动力在苏稳定就业,为全国稳就业大局当好了“压舱石”。十年来,就业优先战略初见成效,《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江苏省“十四五”高质量就业促进规划》为就业工作绘蓝图、定方向。面对新冠疫情等影响,我们落实援企稳岗、顶格减免社保费等助企纾困政策,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2000亿元。 二是社会保障更有温度。十年来,全民参保计划落地见效,基本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城乡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965万人、1989万人、2342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25%、49%、65%,其中养老保险扩面近1200万人。十年来,重大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建立地方财政补充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入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将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和实习生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外省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更加便捷。十年来,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逐年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逐年提高到每人每月192元,全省2100万退休职工和老年居民按月足额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帮助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保费6.8亿元,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十年来,社保基金安全稳定运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健全基金运行风险防控机制,全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总体收大于支,基金累计结余持续增加,备付期均稳定在16个月以上。
三是技能人才更显亮度。十年来,全省技能人才供给量质齐升,高技能人才总量由203万人增长至470万人,各类劳动者中每4名就有一名具备职业技能,每11名就有一名具备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累计有14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82名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7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十年来,着眼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我们大规模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累计培训各类劳动者超1600万人次。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试点特级技师评聘,建立“新八级工”制度。培育各类技能人才评价机构1700家、技能培训机构2900家,更好满足劳动者成长成才需要。十年来,技能人才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全省新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5个和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90个。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我省选手在第44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2金3银2铜,首夺阿尔伯特最高大奖,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们将积极应对就业工作面临的各类挑战和困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主线,以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为抓手,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重点是聚焦“高质量”“先行区”两个关键词打好组合拳,下好先手棋。
一方面,聚焦“高质量”。进一步扩大就业服务供给,畅通劳动力供需对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建设线上线下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和规范化零工市场,发挥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实现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促进广大劳动者“好就业”。积极探索江苏特色共同富裕就业政策支持体系,推进就业促进和人才引培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推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就好业”。不断提高劳动力要素质量,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构建贯通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在岗培训的工作体系,创新打造以“江苏工匠”为核心的“江苏技工、江苏技校、江苏技造”品牌,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实现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人,促进广大劳动者“就业好”。
另一方面,聚焦“先行区”。创新机制、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人口老龄化、产业数字化、就业多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就业的政策举措。推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创新建立高质量就业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人才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体制机制,助力青年就业创业,培育发展以高端人才、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孵化、网络平台等载体,深化全民创业行动,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就业富民助力乡村振兴基地,实施数字经济就业倍增行动,开发并用好“苏岗贷”等金融产品,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扩大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容量。以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为依托,加快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建设步伐,以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暖心服务,更好满足劳动者多样化、多层次的就业服务需求。
人民网记者:
从刚才的发布中我们了解到,十八大以来,无锡集聚更多资源力量全面加强民生保障,多项工作在全省领先领跑。请问,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方面,无锡是如何考虑的?
秦咏薪:
十分感谢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无锡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载体,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温情、温度的具体表现。十八大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年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一是坚持标准先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是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均等、普惠、稳定供给,十年来,无锡不断优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2012年,围绕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和养老服务“六大体系”,全面落实了国家和省基本公共服务清单项目。2017年,发布实施《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提出在农村以乡镇、建制村、自然村为空间配置单元,在城市以街道、社区、居民小区为空间配置单元,总计设置10个服务类别116个服务项目,明确了功能配置标准和责任单位。今年,我市又在国家和省定标准的基础上“做加法”“提增量”,制定出台《无锡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明确了14个领域31类100项服务项目,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服务项目、内容、流程上全市执行一个标准,服务对象均设定为“城乡常住居民”,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可及和公平享有。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十年来,无锡市逐年增加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尤其近年来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承压较大的情况下,2021年,无锡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1038亿元,支出比重较2012年提高近10%。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服务体验,特别在探索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方面,无锡65%公办养老机构实现了民营化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超过80%,宜兴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方式、提升供给水平,妥善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众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三是实施动态评价,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情况监测评价体系,打造完善“监测调度、评价分析、督促预警、整改提升”工作闭环。十年来,从民生幸福“六大体系”监测,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监测,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维度不断拓宽,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无锡已经成立由17个部门单位组建的监测评价工作专班,围绕“十有三保障”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例”“护理型床位数占比”等44个指标纳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实施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和动态跟踪。在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110个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监测,无锡满意度位列第7位。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承受能力,对照监测评价结果,及时完善相应政策,动态调整保障标准,我市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11连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7连增”。
下一阶段,无锡将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均等化水平,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蓄势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彩城市的美好向往。谢谢!
交汇点记者:
民政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和民生冷暖。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民政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又有何新的举措和打算?
蒋同进: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民政事业发展。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大力推进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十年民政答卷”。
十年来,我们致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强化兜底保障,让困难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全面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健全社会救助与扶贫政策衔接机制,全省254.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有89万通过低保或特困供养脱贫,占比达35%。目前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0.09万户68.21万人,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803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85%、123%,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城乡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678元、1126元。集中认定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9.2万户25.27万人。十年来全省实施临时救助302.2万人次。建成联通10家省级部门和43家金融机构的省级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显著提升了救助精准度。开展温情社会救助改革,“快”响应、“简”程序、“暖”服务,让救助更加及时、高效、便捷。
十年来,我们致力解决“急难愁盼”,完善服务体系,让“一老一小”安享晚年、乐享童年。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系统构建“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努力推进养老服务从“有”到“优”,从基础性的“老有所养”到高品质的“老有颐养”。目前,全省共建成养老床位74.3万张,养老机构2200多家,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65%;建有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近2万个,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45%,290万老年人接受专业化居家上门服务;建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54个。深入推进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全省共有2.6万家与养老相关的企业,总量全国最多,连续10年举办江苏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省政府与民政部共建高层次养老人才培养协调机制,开办全国首家本科以上层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近3万名养老护理员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我们着力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率先实施孤儿保障制度和养育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率先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和“主动发现”机制。将52.6万名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机构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2623元、1980元,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向5.25万名重病、重残儿童按照散居孤儿50%的标准发放生活费。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纳入监护范围。全省共建成89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749个儿童“关爱之家”。
十年来,我们致力基层治理创新,激发多元活力,让社区家园更加和谐美好。全省共有城乡社区2.13万个,城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99%、97%。我省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15家、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3家、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2家,涌现出南京市城市版“枫桥经验”、徐州市“马庄经验”等一批社区治理创新经验。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减负增效”改革,让村(居)组织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为民服务上。持续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87%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目前,全省共登记各类社会组织8.4万个,总数全国第一,较2012年增长127%。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监管体系不断完善,4955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实现脱钩。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吸纳75万人就业;实施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协作等省内外帮扶项目6056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6.7亿元,受益人数超1000万人次;行业协会商会主动减免会费及服务性收费5.05亿元、惠及企业超12万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社工志愿服务,设立“江苏慈善奖”,全省获评“慈善七星城市”“百强慈善城市”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登记注册慈善组织741家,十年来累计接受捐赠530亿元;全省拥有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8.5万人,乡镇(街道)社工站实现全覆盖;登记注册志愿者2295.65万人,志愿服务组织5144家。
十年来,我们致力优化社会服务,提升服务质效,让民生福祉更加普惠均等。在全国率先实行婚姻登记免费制度,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全面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试点推进婚俗改革,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将“逝有所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出台《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加快补齐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乡镇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绿色文明生态殡葬蔚然成风。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十年来累计救助44.36万人次。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分别惠及67.62万困难残疾人和66.03万重度残疾人。规范行政区划管理,优化地名公共服务,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稳妥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务实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江苏工作重要批示指示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为民惠民,在真抓实干中务求新成效。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扩大基本救助范围,稳步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着力解决“一老一小”难题,优化服务供给,持续打造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苏适养老”服务品牌,加快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紧扣群众需求,推动民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突出敢为善为,在服务大局中扛起新担当。围绕助力稳岗就业、促进经济复苏、服务乡村振兴,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就业,发展银发经济等民生产业,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助企纾困作用。三是突出创新创优,在深化改革中汇聚新动能。进一步健全民生保障法规政策体系。积极推进“融治理”实践,完善“五社联动”机制,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活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民政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民政”,提升民政服务的精准度、便捷度和可及性。
我们将始终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政工作,用民政部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党和政府的“民心指数”,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让民生改善更有力、群众生活更美好。
现代快报记者:
十年来,江苏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持续深化医改,特别是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能否介绍下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方面有什么打算?
邱泽森: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健康江苏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十年来,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由1.72人增加到3.21人、注册护士由1.71人增加到3.63人、床位数由3.75张增加到6.45张,三级医院数量增加到203家,人均预期寿命从76.6岁提高到79.7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了考验,省内实现阳性感染者零病亡。
在健康江苏建设方面。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13个设区市和21个县级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8个设区市、7个县级市入选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总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统筹推进健康江苏25项专项行动,建成省级健康促进县区50个、健康教育基地36家,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2.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健康江苏建设更高质量惠及全体人民。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格局,部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建设。县级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为97.23%、推荐标准为87.56%,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医院、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推荐标准比例均列全国第一。全省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达93.1%。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快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建设,群众健康获得感明显提升。2021年,全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24.25%,比全国低3.5个百分点。国家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我省住院患者满意度93.56%,位居全国第一。
在公共卫生工作方面。针对疫情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着力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省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由新冠疫情发生初期的2万管快速提升到目前的1174.6万管;定点医院救治床位从1555张增加到14904张。标准化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实现全覆盖。建成国家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37个,数量居全国首位,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2.02%降低至目前的9.3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5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从2012年人均不低于25元提高到2022年93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排名全国第二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重大要求,在建设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上多想办法,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多下功夫,不断满足群众更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
一方面,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加大部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创建重症、康复、血液、皮肤病4个类别国家医学中心,打造儿童、癌症、心血管、呼吸、老年医学、妇产等13个专科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20个左右类别共5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每年争创7个左右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形成更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专科和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高水平医院。制定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推进国家“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加强对口帮扶,实现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经济薄弱地区县级医院全覆盖、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分层开展省、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促进临床专科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我省医疗水平。
另一方面,巩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发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双网底”作用。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建成200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1000个甲级村卫生室。稳步开展以基层首诊签约为主导的家庭医生服务,确保重点人群签约率稳定在65%以上。落实医疗机构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畅通向下转诊通道,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深入推进卫生人才强基工程,继续开展全科医生、住院医师、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培训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招聘,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能力,减少群众跨区域就医,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在社区”。
让人民生活健康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卫生健康服务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始终围绕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着力攻坚,坚定不移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胡竹:
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请各位记者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