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最近,省政府印发《江苏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经省政府批准,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大家介绍解读《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先生,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先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闽先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金文女士,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曹阳先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张斌峰先生。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
首先,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先生介绍情况。
林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必由之路,对于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列为9大重点任务之一。7月底,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江苏始终坚持高位统筹和深度联动相结合,围绕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走深走实。2023年江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是全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镇化发展总体上迈入质量提升、增速放缓、城乡融合的新阶段。近日,省政府印发《江苏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下面,我着重从六个方面中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作简要介绍。
第一,聚焦老百姓关心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心头事”,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近年来,我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权利待遇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实施方案》从农业转移人口关心的“入门、入职、入学、入住、入保”等问题,提出务实管用的任务举措。比如,围绕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提出推动南京、苏州进一步优化放宽积分落户政策,稳步实现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支持其他已经放开落户限制的城市因地制宜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举家进城落户政策。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提出强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服务功能,推动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合理设置培训项目,鼓励与制造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技工院校每年招生农业转移人口不少于4万人,建成100家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围绕农业转移人口“过得好”,提出逐步增加常住人口可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90%以上,加快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中等职业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推动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全面落实持居住证在居住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85%以上。
第二,聚焦“人产城”深度融合,实施潜力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江苏城镇化水平整体走在全国前列,但苏中苏北部分县(市、区)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较弱,是我省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潜力空间。《实施方案》围绕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任务举措。比如,聚焦产业“强起来”,提出引导苏中苏北县(市、区)集中发展1个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和1个潜力突破产业集群,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区位邻近产业园,支持南北共建园区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平台企业、“链主”企业落地入园。聚焦人口“聚起来”,提出鼓励各地制定吸引外来人口和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集聚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布局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支持建立“人才飞地”。聚焦城镇“兴起来”,提出支持重点中心镇和经济发达镇特色发展,实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创新社区街区和生活性服务业数字新场景。
第三,聚焦都市圈建设中的“协同化”要求,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提升行动。当前,城市群都市圈已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空间单元。南京、苏锡常都市圈和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跨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健全,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公共服务互惠共享水平明显提升,但对照同城化要求,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仍需提升。《实施方案》聚焦增强都市圈要素集聚力、公共服务支撑力、辐射带动力,因地制宜提出差异化发展举措。比如,在培育梯次配套的“产业圈”方面,提出探索“研发在中心城市+制造在周边”的区域合作机制,支持都市圈内城市在中心城市建立“科创飞地”,高水平建设苏州、太湖、云龙湖实验室,支持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宿迁运河港四港联动发展。在培育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方面,提出探索开行城际早高峰通勤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跨站运行列车,加快南京北站枢纽、宁淮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苏锡常城际太仓先导段、水乡旅游线江苏段项目建设。在培育便利共享的“生活圈”方面,提出推动都市圈内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鼓励制定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
第四,聚焦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高品质”需求,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城市品质功能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照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优美生态宜居环境、优良健康安全环境的多元化新期盼,城市功能和治理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实施方案》聚焦建设面向未来、人民满意的新型城市,提出群众可感可及的任务举措。比如,为推进城市更加安全宜居,提出探索多元化城市更新改造路径,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有序推进城镇供排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线入廊率,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推进城市更加绿色低碳,提出实施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鼓励各地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为推进城市更加智慧人文,提出推动物联感知系统省市县全覆盖,建成5个万兆先锋城市、50个万兆园区,规划建设和改造文化设施、公共体育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
第五,聚焦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的“均质化”目标,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行动。我省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7: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仍面临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畅、城乡共享品质生活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实施方案》聚焦实现城乡享有均衡的公共服务、均质的生活水平目标,提出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比如,聚焦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提出探索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赋予突出贡献人才“新村民”资格,支持返乡青年竞聘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鼓励工商资本投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聚焦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提出以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建设路、水、电、气、通信、物流、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规模较大中心镇及乡村延伸,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聚焦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提出鼓励城乡结对、村企挂钩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休闲康养、民宿经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探索“园区联动镇村发展”模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资本入股园区。
第六,聚焦“人地钱”挂钩制度,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近年来,江苏围绕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长效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但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体制机制问题。《实施方案》聚焦夯实组织、要素、机制“三个保障”,提出一系列改革探索举措。比如,强化土地要素支撑,提出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差异化供应机制,加大对优势地区和人口净流入城市的土地指标倾斜,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探索农村户籍与“三权”分离,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强化资金要素支持,提出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规模大、新增落户多、基本公共服务成本高地区的省级转移支付规模,统筹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城镇、潜力县域、产粮大县等市政公共设施、园区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项目建设。强化运行管理保障,提出稳妥推进市直管街道、市辖区直管社区,探索有条件的新区、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的行政区划设置,健全放权赋能滚动支持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资源配置向基层下沉。
我们期待,通过《实施方案》的系统推进,在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下,我省城镇化质量水平将迈上更高台阶,现代都市圈辐射带动力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将显著提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将更加顺畅有序,城市将成为创业的天堂、宜居的乐园、实现梦想的乐土。最后,恳请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多宣传、多监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林康副主任。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实施方案》提出实施潜力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一县一策”集聚发展主导产业。请问在围绕引导支持苏中苏北潜力县域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打算?
曹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感谢这位记者提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工业化可以促进人口集聚、带动群众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为我们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支撑。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我省在《实施方案》中明确,引导苏中苏北等城镇化潜力县(市、区)集聚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引导包括苏中苏北在内的全省县(市、区),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融入全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9个、其中苏中苏北6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5个、其中苏中苏北38个,比如国家级的铜山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如皋特高压装备产业集群、建湖油气钻采井口装备产业集群等。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层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在企业层面,重点实施“三个计划”。一是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我们将支持更多苏中苏北县域企业纳入“筑峰强链”企业库,通过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苏中苏北城镇化潜力县(市、区)构建“制造业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优质企业梯队。二是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支持企业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先进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和产业化,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三是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基础上向中小企业延伸,促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企业的大规模普及应用,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产业层面,重点用好“三个抓手”。一是抓好“十五五”规划编制。我们将结合全省“十五五”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进一步梳理摸排县域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将苏中苏北潜力县域优势主导产业纳入全省产业发展规划中予以支持,实现上下游联动、协同发力。二是抓好产业政策制定。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中,对苏中苏北潜力县域发展特色产业予以倾斜支持,引导他们抓准发展方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三是抓好大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苏中苏北潜力县域重大工业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等,按规范程序纳入省重大项目清单,给予更大力度的要素保障。
在集群层面,重点建好“三个载体”。一是先进制造业集群。我们将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将“1650”产业体系中的16个集群和50条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区,进一步细化到具体县(市、区),对县域符合条件的集群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对苏中苏北的潜力县(市、区),我们将通过“一县一策”,加大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他们集中发展至少1个优势主导产业集群、1个潜力突破产业集群。二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我们将继续鼓励苏中苏北的潜力县(市、区)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创建更多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产业园区。推荐优质项目、产业人才积极落户苏中苏北的潜力县域园区,支持这些园区积极创建绿色园区、数字园区,提升产业承载力,更好服务产业集群建设。
总的来说,我们将从企业、产业、集群三个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苏中苏北潜力县域加快产业发展,支持他们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在此,希望广大媒体朋友继续对江苏工业信息化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江苏经济报记者:《实施方案》对优化就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出具体部署,这些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斌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谢谢您的提问。就业、社保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近年来,全省人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推动出台《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等系列支持农民工多渠道就业政策措施,健全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参保登记、转移接续等社保高频事项城乡“一网通办”,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目前,全省有近2500万名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依法享受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持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聚焦“1650”产业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专精特新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分类培育省级劳务品牌,拓宽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组织开展省际劳务协作和省内南北挂钩交流,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推进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向镇村延伸,依托“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和“苏心聘”小程序,每年归集发布各类就业岗位600万个以上,推广直播带岗、线上零工市场等新技术应用,促进供需高效匹配、人岗快速对接。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落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政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二是着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重点就业群体强技赋能计划,围绕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有两个行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和在岗农民工,通过普惠性、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能培尽培”,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宽进城务工渠道,每年培训2万人次以上;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通过“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形式开展,每年培训10万人次以上。同时,推动技工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合理设置培训项目,鼓励与制造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支持技工院校面向省内外初高中毕业生开展招生,其中农业转移人口不少于4万人。三是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实施“数据找人”社保扩面专项行动,持续推动社保精准扩面,构建就业一人、参保一人的良性机制。推进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取消参保户籍限制政策,开设线上灵活就业人员服务专区,提升参保便捷性。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线上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推进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谢谢。
人民网记者:《实施方案》对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作出部署。请问有哪些具体工作举措?
杨树兵(省教育厅副厅长):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部署要求,不断提升教育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在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措施:一是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对随迁子女和当地户籍学生实行统一管理,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二是根据随迁子女变化趋势和分布状况,增加公办学位的供给,目前随迁子女在江苏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已经达到90%。下一步,省教育厅将继续推动各地加大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区公办学校的学位供给,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全面保障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在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措施:一是根据江苏生源变化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设立行业特色鲜明、区域发展急需的优质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二是支持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联合开展相关专业的现代职教体系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今年江苏就实施了“3+3”“3+4”“5+2”等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模式。“3+3”就是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后三年在高职学校,毕业获得高职文凭;“3+4”就是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后四年在本科高校,毕业获得本科文凭;“5+2”就是前五年在高职学校,后两年在本科高校,最后毕业获得本科文凭。这样就架起了职教人才的培养立交桥。三是引导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相关专业。目前,全省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已经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和所有的国民经济领域,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50万人左右。下一步,省教育厅将继续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中国江苏网记者:《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请问全省在推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工作举措?
金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围绕“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总体的城市建设目标,我们稳步推进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您的问题。
一是关于住房保障。“十四五”期间,全省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1万套,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433个,惠及居民超242万户。截至目前,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超49平方米。老百姓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下一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积极构建可持续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持续优化房票安置、住房“以旧换新”等政策,指导地方科学编制实施“十五五”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同时,将顺应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新期待,优化住宅产品的设计,完善户型功能,通过新建、改建等方式,增加空间更大、品质更高、配套更好的改善型住宅供应,更好满足居民改善型住房需求。
二是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提高城市本质安全的重要抓手,省级系统已接入各类管线总长度达到18.44万公里,城市桥梁1.43万座,各类监管监测数据超24亿条。2020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5100多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约1.4万公里、排水管网改造6700多公里。无锡、宿迁、扬州和昆山4个城市成功入围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和改进。下一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城市燃气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深化照明、窨井盖、大件运输、道路占挖等应用场景,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三是关于城市的功能品质。当前,城市发展已经进入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要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设绿色人文城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支持政策,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这些都为我省推进城市更新和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目前,江苏保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街区的数量持续保持全国最多。截至2023年底,全省城市(县城)公园绿地面积累计达687平方公里,建成绿道超9000公里,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率达到98%。一批老百姓可感可知的城市更新重点项目正在有序实施,我省城市建设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
下一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不断完善支持政策,跟进落实国家层面城市更新重大决策部署,持续优化城市更新的省级顶层设计,支持推动各地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地方立法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有序推进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的编制,全面落实省市各级向本级党委专题报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制度要求。深入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化,积极开展“公园+”创新实践,加快构建存量的城市公园增值服务和消费场景。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聚焦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总体目标与工作任务,以持续推动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资源要素保障。请问我省在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哪些成效?为更好落实《实施方案》,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李闽(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谢谢您的提问。为加强资源要素保障,2021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陆续出台了系列要素保障文件。今年,我们又出台《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持续推动全省经济回升向好的通知》,提出五个方面19条创新措施,加大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力度稳增长,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扩投资,支持文体旅和养老托育等设施建设促消费。受到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近年来,我们持续开展要素保障护航行动,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实施“分级保障、省级统筹、应保尽保”,实行“一市一策”“一项目一专班”保障机制,健全潮汐式“平急两用”审批专班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机制、提升保障效能。今年以来,保障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11181个,用地审查平均用时提速至6天,实现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应保快保、应保优保”。
下一步,为更好落实《实施方案》,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增强规划管理弹性,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按“单元+街区(地块)”分层编制报批,单元层次逐步实现全覆盖,街区层次按需开展,亟需落地的重大产业项目、城市更新项目可直接编制报批地块详细规划图则作为规划许可依据,更好引领和服务城市发展建设。以村庄用地规模净减量为上限,合理确定近期乡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以“列清单”方式纳入村庄规划,更好服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二是提升要素保障质效,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将用地计划“省级保障、免申即享”范围由省重大项目扩展至当年度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两重”“两新”项目、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全面开展用地用林合并审批,实行“一并受理、一次告知、同步审批”,推行产业项目“三证齐发”,助力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建设,形成有效投资。三是优化要素配置方式,激发企业发展动能。允许涉及多宗土地的产业链关联项目,同步发布土地出让公告,实行整体供应,促进产业链关联项目同步布局、快速落地,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允许可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相邻国有建设用地组合供应。允许已出让未建设存量住宅用地建设改善型住宅,支持“无还本续贷”,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四是简化用地审批手续,支持文体旅产业发展。对简易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可按原地类管理。足球、篮球等运动场地以及可移动无基础的非永久性设施按照设备管理,无需办理规划许可手续。鼓励各地高效利用公园绿地、边角地、插花地以及闲置土地,加快文体旅等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休闲消费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参与。请大家持续关注这项工作,帮助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