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发布厅 > 相关报道
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丨区域互补、跨江融合,江苏开启区域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2022-07-12 15:58:00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王晶枫)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2日上午,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自然资源厅、苏州市以及镇江市的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介绍我省近 十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统筹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区域发展实际,坚持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分类指导,积极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着力解决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在会上介绍,十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

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江苏紧紧围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推动全方位一体化发展。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江苏“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江苏要率先建成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这十年,我省不断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等项目加快实施,江苏第一批11个省际断头路中6条已经建成通车。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金凌的介绍,铁路成为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通动车,高铁里程由2012年底的627公里增至2212公里,跃居全国第三。2012年以来建成过江通道8座,其中3座为综合过江通道,全省累计建成过江通道达到17座,隔江相望的设区市之间均实现过江通道直通。全省9个运输机场的布局规划全面落地,实现地面交通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市)。此外,江苏公路、水运优势不断巩固,高速公路实现从“县县通”向“县城通”的再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蝶变新景区,“十年路面百年桥”品牌享誉国内外;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亿吨大港数均居全国第一。

携手共推产业创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成功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实施27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取得18项重大成果。上海苏州同城化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方面,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上海长三角科创企业服务中心苏南中心等平台相继在苏州建成投用。产业项目合作方面,曹操出行全国总部、吉利智能驾驶全球研发中心等项目先后在苏州落地;苏州还率先启动了长三角车联网示范区互联互通应用测试,成立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

合力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年来沪苏浙携手推动示范区形成两批共73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创新,水乡客厅、吴江高铁科创新城等标志性项目有序推进,太浦河共保联治示范段完成22公里绿廊建设,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产业创新平台在示范区落地。

苏州市副市长施嘉泓在发布会上说,在这方面,苏州在制度创新上卓有成效,62项制度创新案例入选示范区执委会典型案例,省际边界联合河(湖)长制治水经验,入选《新时代治国理政案例精选(2021)》。

镇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秦海涛在会上介绍,镇江自2012年创成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以来,率先探索产业碳转型、项目碳评估、区域碳考核、企业碳管理,制订全国首个市级《绿色工厂评价体系》,首创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近些年,镇江先后实施去产能项目167个,500多家化工企业关停并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期间,称赞“这里的风景比画还漂亮”。

各扬所长“1+3”重点功能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我省深入实施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地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每个重点功能区量身定制了政策支持。

一是以跨江融合为重点,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全面转型升级。过江通道不断加密,已建成过江通道17个,在建8个,为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宁镇扬一体化进程加快,南京江北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宁句城际轨道交通成为省内首条跨行政区域的轨道交通线,南邮通达学院、东南大学扬州研究院相继落户扬州。苏锡常都市圈网络化格局正在形成,共同打造环太湖科创圈,苏州、无锡跨江联手设立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

二是以港产融合为重点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获国务院批复,为沿海地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描绘了新蓝图。沿海地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港口群建设取得突破,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等一批重大项目,2021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亿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石化和精细化工、海工装备、新能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海工装备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183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三是以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大力推进经济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双向开放高地建设,徐工集团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前三,带动产业链企业近千家、就业超6万人。推动绿色发展,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金龙湖宕口生态修复、沛县沛北矿区生态修复等工程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范例,打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金名片。加大开放力度,启动淮海国际陆港建设,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411列、增速和回程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四是以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重点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里下河地区、洪泽湖流域等区域湿地、水网、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的优势,增强生态绿色发展动能,持续推进水系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标识化的区域生态经济品牌,打造美丽宜人的绿色城乡。

加力增效苏北振兴结出丰硕成果

“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加快苏北振兴,一直是我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年来,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据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透露的数据,2021年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从2012年的2.48倍收窄到2倍以下,苏北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97倍和2.21倍,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比苏南同期高5个百分点。

这些成果离不开我省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各项举措。从产业、财政、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由苏南向苏北“四项转移”,建立完善省级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苏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区)与苏北经济相对薄弱的县(区)挂钩帮扶的“五方挂钩”机制。今年3月,我省又启动了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依托苏南方先发优势和苏北方资源优势,选择综合实力较强的4个苏南设区市与4个苏北设区市结对,先富带动后富,进一步巩固小康成果,推进全省共同富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此次的新一轮结对帮扶合作,也从项目、人才、考核三个方面启用了新的工作推进机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18年我省启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三年改善30万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实现动态清零,建成一大批承载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型社区,其中64个乡村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如海在会上的介绍,我省积极组织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调剂,已累计筹集资金685.78亿元,专项用于苏北贫困县区农房改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

十年的努力,推动江苏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经济实力更加壮大,区域板块各扬所长,成绩斐然,可观可感。为深入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下一步,我省将推进苏南地区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和禀赋优越的基础条件,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推进苏中地区更大力度南北融通、江海联动和陆海统筹,成为推动江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推进苏北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四化同步步伐,成为支撑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

标签:苏北;长三角;苏南

责任编辑:王晶枫

扬州;巴西;东方白鹳
扬州“护线爱鸟”示范经验多次亮相国际舞台,赢得海外国家关注。
中草药;中医文化;中医药学
这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
新型城镇;城镇化;江苏省
对未来五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5大行动、1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和24项具体举措。
电商;跨境;跨境电商
随着欧美年终购物季的到来,南京跨境电商出口持续升温。
威尔逊;南京大屠杀;鼓楼
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鼓楼医院工作的罗伯特·威尔逊医生是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周纪穆则担任他的助手,两人携手救助难民。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承
见证两个“32”背后一个又一个家庭为传承这段历史记忆所做出的努力。
视频;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
一幅长卷穿越时空,感受缅怀与纪念、记忆与和平的生生不息。
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2024年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留学生
纪念碑前,在宁留学生神情肃穆,静立默哀,依次敬献手中白菊,以表缅怀之情。
南京大屠杀;传承;纪念馆
有这样一群人,接过铭记历史、捍卫真相的接力棒,传承着民族之殇、吾辈自强的记忆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