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8月16日上午,“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化强省建设专场在南京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南京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发展繁荣兴盛的十年。会上,南京市副市长黎辉介绍,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市文化建设,坚定筑牢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南京新篇章提供了有力文化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一、举旗定向的思想引领更加有力
南京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示范带动全市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做实。编印43万余册学习“口袋读本”,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等重要著作,打造以“梧桐论语”理论宣讲品牌为龙头,联动涵盖12个板块的理论宣讲品牌矩阵。策划上线“学习强国”南京学习平台,“学总书记思想、上学习强国”日益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创新办好《南京日报》“思想理论周刊”、理论微视频“大家谈”、理论宣讲节目《思想的力量》等,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学党史、学“四史”,不断感悟思想伟力。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举办专题成就展、图片展等,出版《南京党史100年》《走向新时代——南京砥砺奋进的40年》等图书,“我和我的祖国” “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热在基层,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二、崇德向上的文明之风更加充盈
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协调推动全国首个市级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出台实施,加强对全市160余处红色资源点的保护传承利用,打造红色李巷等一批红色文化新地标,扎实做好国家公祭仪式服务保障和宣传教育,每年举办社会各界及新婚夫妇向雨花台烈士敬献花篮、青少年凭吊革命先烈、红色资源点阅读寻访等富有仪式感的教育活动。
道德风尚高地建设扎实推进,2017年以来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钱七虎、邱海波等一批典型模范,选树时代楷模等国家级重大典型6人次,省最美人物等省级典型55人次,评选表彰100多名“感动南京年度人物”。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
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先后荣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中,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三。“志愿之城”建设不断深化,南京市20个志愿服务典型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培育打造了“小雨滴”“小青柠”“紫金草”等志愿服务品牌。
三、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更加充足
近年来创作推出大型民族交响乐《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 民乐《国之当康》、话剧《鸽子》《杨仁山》《代号1921》等一批优秀作品。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图书《因为爸爸》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视连续剧《于无声处》等11部作品获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一年一度举办南京文化艺术节,从2015年起成功举办7届的南京森林音乐会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文化盛事之一,去年全网观看直播人次达1000万左右,成功承办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活动。
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目前,南京市文化馆和金陵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12个区共建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全市101个街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1214个村(社区)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大公共文艺空间建设,在全市各区布局金陵小剧场,目前建有规范小剧场107个。
“书香南京”氛围日益浓厚,全市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62个,在公园景区、文博场馆、城乡社区等建设新型阅读空间200多处,去年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6.53%,阅读指数77.81,均位居全省第一,2019年、2020年蝉联“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显著,十年间,全市新增登记备案的博物馆25座,总数达到65座,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已日益成为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的城市名片。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更加迸发
南京现有文化企业约3.7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912家。从2011年到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62亿元增长到1063.9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从4.26%增加到6.5%,文化产业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综合指数三项指标均名列全省第一。
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2个国家级、30个省级、103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建成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江苏园博园等一批地标性文化旅游项目,长江路文化旅游集聚区、夫子庙步行街、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入选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已被列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上述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带动市民文化消费升级。
从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到2020年成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再到2022年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督查激励地方名单,南京积极探索消费创新,建立南京智慧文旅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形成剧目优选、C端直补、B端结算的演出领域南京消费新模式,2019年至2021年,南京对文化消费补贴累计约3952万元,实现演出总票房5.15亿元,观演人次363.9万人。
建设南京文化融合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南京创意设计周”“南京(国际)动漫创投大会”等特色会展品牌。出台文化科技融合实施方案,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联合全市10家文化银行,建成全国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五、文化传播的品牌影响更加彰显
南京市积极服务融入国家战略,连续参与举办4届“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青年、媒体与智库等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2014以来举办4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城市形象传播。2015年起每年举办的“中国南京周”活动入选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项目清单”。依托国际和平城市品牌,持续做好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史料外译和对外传播,成功举办两届南京和平论坛,发布《南京和平共识》。
201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建成开放“世界文学客厅”。积极推进世界体育名城建设,先后成功举办2014年青奥会、2016年速度轮滑世锦赛、2017年全项目轮滑世锦赛、2018年羽毛球世锦赛、2019年篮球世界杯(南京赛区)、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等重大体育赛事。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南京马拉松,先后获评世界田联“银标赛事”和中国田协“金牌赛事”“中国马拉松特色赛事”“最美赛道特色赛事”。
同时,南京不断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利用,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先后出台《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着力推进基本建设项目考古前置工作,从“建设前考古”变为“出让前考古”,解决长期以来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近10年出土可移动文物标本每年都在3000件(套)以上。建成开放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等一批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秦淮灯会荣列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榜首。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站在新的起点,迈向新的征程,南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省部署要求,锚定建成文化强省先行示范区目标,着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更好地放大古今交融的文化特色,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影响力,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文化引领和支撑。
一是巩固共同思想基础,构筑更具引领力的精神家园。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工程,建立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巡学旁听制度和督导制度。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健全完善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报道机制,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等,策划组织全媒体新闻行动。
二是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围绕党的二十大、改革开放45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文艺精品。重点实施红色主题创作出版工程,打造一批突出思想性、彰显时代性、体现艺术性的图书、影视、动漫、戏剧、戏曲、音乐、杂技、歌曲等文艺精品。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重点建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南京市博物总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南京特色路径。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推进“梅花戏剧角”和小剧场、新型阅读空间等文化设施建设,推出一批最美书店和乡村特色书店,建好用好镇街和重点村(社区)影院,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建设运营和向都市圈居民平等开放。
三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构建更具活力的产业格局。打造“文化+”产业生态,以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持续拓展产业链和产业边界。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意、金融、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南京创意设计周等特色展会平台影响力,继续实施“十竹斋”品牌复兴计划;积极推广“文创贷”“创意贷”等文化金融产品;做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推动核心景区延伸服务时段,持续打造“遇见夜金陵”品牌,以文艺促进新消费,带动夜游经济市场。
四是塑造城市文化名片,建设更高水平的传播平台。统筹保护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襟江带湖、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和“依山就水、环套并置”的都城格局。加强颐和路、百子亭、小西湖、浦口火车站等历史地段的整体保护和更新。积极推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强与“海丝”申遗联盟城市间交流与合作,深化“海丝”遗产价值研究。充分利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周等品牌,继续办好“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持续推进世界文学之都建设,建设以“世界文学客厅”为核心的城市文学场所网络。提升国际和平城市影响力,拓展与世界和平城市、国际和平机构交流合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持续合作举办南京和平论坛。充分发挥奥运城市的品牌效应,提升南京马拉松、不止骑·环南京自行车赛等赛事能级,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自主IP赛事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拓展文化外宣、友城外宣、经贸外宣、民间外宣等多元化渠道,拓展南京城市人脉“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