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元旦,大运河苏州吴中段再次点燃激情,热闹非凡。
这是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八城新年行走苏州地区活动第三次在吴中这片热土举办,今年,苏州社会各界代表、在苏国际友人、苏州市民近2000人来到这里,参与人数再创新高。除了徒步走,“大运明信片”邮寄、学习打卡运河文化知识答题挑战、运河文化与美食集市、运河音乐演出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让“人、城、河”实现深度互动。
这场以“新年走大运,开放再出发”为主题的迎新“嘉年华”,在新年第一天,不仅让人们领略到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的魅力,也为运河祝福,为未来祈福,为苏州开放再出发蓄力。
激情!
沿着运河,我们一起“走大运”
“我是举重奥运冠军陈艳青,我为大运河代言!”“我是技巧世界冠军吴俊,我为大运河代言!”“我是跆拳道世界冠军刘利平,我为大运河代言!”“运河儿女,初心不忘,奋力前行!”
在“新年走大运”启动仪式上,三位苏州籍世界冠军与10位运河儿女代表共同登台,通过铿锵有力的誓词为大运河代言,一下子点燃了现场气氛。陈艳青认为,“走大运”活动融合了“体育、文化、节日、旅游”等多种元素,整合了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把市民日常健康场所变成了一个宣传运河文化、展示城市精神、践行全民健身理念的窗口,在新年第一天,让人们“燃烧激情”。
“走大运”发令号鸣响后,满怀激情的市民与方阵迈开步伐,沿着大运河健身步道前进。主办方为大家准备的“大运背包”“好运围巾”“好运笔”和萌趣“集运卡”,让每一位“走大运”的市民,被“好运套装”全副武装起来。
62岁的老苏州华加乐身穿红色羽绒服,戴着红红的“大运”围巾,在人群中很是醒目。“辞旧迎新要有仪式感,这个活动太赞了,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讨个吉祥彩头,这已经是我第三年参加这个活动。”华加乐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自己还交到了新朋友,并约着一起“走大运”。
新年祈福,“热闹”是关键词。“我们七点就到现场了,退休后闲不住,参加社会活动乐一乐。”“新年第一天,我们‘五大五小’组成小团队,来沾沾运气,祈福新年‘走大运’。”“我们特地从上海赶来,好几家一共20多个人,上午‘走大运’,下午登高,为新年开好头!”现场群众这样告诉记者。
而在现场,不少本身互相不认识的家庭,也纷纷集中在祈福墙和“大运门”下,拍出大合照,秀出别样“全家福”。“讨彩头不分你我,好运就要大家分享,‘走大运’让我们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未来还会相约一起徒步健身。”苏州市民王飞高兴地说。
创意!
运河文化原来可以这样表达
“希望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新一年、新希望,祝愿大家都可以走好运!”在2020年“新年走大运”终点处,不少苏州市民在大运河明信片上写上自己的新年祝福投递至祈福邮筒,或录制一张“有声明信片”,通过“声音邮局”,将美好祝愿传递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鸿雁传书,送去祝福,也送去了创意。“其实新年走大运这个活动第一年举办的时候,单从活动名称上看,把大运河和新年好运结合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大家就认为这个创意很棒,我们也很期待这样一场活动能新意频出。”家住运河边上的“90后”刘文洁说。
这些期待,在今年“走大运”沿途的诸多细节中被呈现出来:不仅有广场舞、太极拳,还有街舞、乐队演出,还端出重磅“大礼包”——运河文化与美食集市。集市上,不少苏工苏作、文创产品、苏州“老字号”精彩亮相,缂丝、红木雕刻、刺绣旗袍、苏扇、苏式糕团……丰富的“运河周边产品”引来市民纷纷前来品尝、购买,各种运河非遗元素争相绽放,用“非遗之美”点亮苏州运河名片。
在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大师蔡霞明织绣的摊位前,公司负责人吴建林把以金箔丝、缂丝面料为基础的“大运河文化长卷”展示给记者。他介绍,这个长约4.5米的大运河风光写意文创作品,用最古老的缂丝技艺,结合书画艺术形式,集中展现了大运河宝带桥吴中段的风貌,描绘了大运河的动人魅力,让千年文脉“流动”起来。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宝贵的遗产,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要求的必然之举,更是我们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展示吴中形象的绝佳机遇。”吴中区区长陈嵘表示,这样一场活动,展示了运河文化与吴文化交相辉映的文脉渊源,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需要结合“走大运”这样的创新表达将文化传播出去。活动现场发布的《吴运流长》一书,就通过水声潺潺、文物古迹、老镇古村、运河望族、名人遗踪等,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在运河滋养下的、不一样的苏州吴中。
期待!
将“走大运”打造成苏州“新民俗”
“这场活动,展示了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质量、高水平,也让我们看到苏州市民的精气神!”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代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出席本次活动的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黄建伟十分感慨。
去年底,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作为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这体现了扛起“探路”使命的要求,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凸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1月1日,这部地方性法规正式实施。如何在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苏州作为?
就在不久前,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调研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工作时就曾指出,要在中央指导下和江苏省统一部署下,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让一河春水生机盎然,在加强传承保护中让一河碧水源远流长,在科学开发利用中让一河活水奔涌不息,在强化组织保障中让一河苏州水名扬天下,把苏州段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和世界运河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最精彩”“最璀璨”,既是新要求,更是新期待。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表示,苏州将以江苏省率先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为契机,把包括“新年走大运”在内的一批文化项目,打造成苏州市民喜闻乐见的“新民俗”。
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范建青介绍,接下来,苏州将具体通过“五个一”,即出台一个苏州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规划、建设一个以澹台湖宝带桥为建设核心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成包括运河健身步道在内的一批惠民项目,建起一个运河文化大数据平台和开发一批文艺创作和民俗活动,全方位展示运河苏州段魅力,也让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惠及更多百姓。
盛峥 徐瑞雅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