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今日江苏
昆山:“小康档案”见证“妥妥的幸福”
来源:新华日报   2020-06-15 08:03:00
初夏时节,走进“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处处都能感受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甜甜的味道,扑面而来的是百姓“妥妥的幸福” 。制度设计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是昆山小康建设的最大特色, “制度红利”成为昆山百姓从小康社会建设中分享到的最大一块利益。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极大鼓舞了昆山干部群众坚持以先行军排头兵姿态奋力拼搏的干劲和热情。

初夏时节,走进“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处处都能感受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甜甜的味道,扑面而来的是百姓“妥妥的幸福”。

《昆山市经济社会统计资料(1949-1990)》显示,1978年,昆山国民生产总值24188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01元,职工平均工资496元。如今,昆山已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超4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4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735元的县级市,综合实力连续15年雄踞全国百强县(市)之首。

档案见证历史。短短40多年间,越走越宽的“昆山之路”以市强民富的精彩实践演绎了一座城市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奇,也见证百姓在小康建设征程中实实在在的获得。

制度设计走在前,为“妥妥的幸福”打下坚实桩基

【实景记录】 5月23日下午,昆山市巴城镇湖滨花园小区居民王丽(化名)像往常一样带上药品、发票、市民卡到昆山市社保中心申请报销。4年前,她曾接受肾移植手术。“现在感觉还不错,就是每天要服药。每个月要去上海验血、配药,6种药近5000元,每隔一个月报销一次,每次1万元左右,一周左右就能到账。”谈起自己的病史,王丽唏嘘不已:从动手术到现在,几十万元的医药费用绝大部分都报销了,自己只出点交通费。“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医保政策,就我们家那点家底,我可能早就没命了!”

【档案检索】2003年,昆山出台无固定单位就业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04年3月,昆山在全国率先实施全面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数十万农民和城里人一样能够“刷卡看病”。2008年起,通过征地费转一点、财政贴一点、个人出一点,逐步实现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保险缴费和补偿标准并轨。2019年,昆山建立“四位一体”医疗保障体系。

【画外音】制度设计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是昆山小康建设的最大特色,“制度红利”成为昆山百姓从小康社会建设中分享到的最大一块利益。

截至去年底,昆山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9%,居民医保筹资水平提高至1070元/人·年,居民医保住院5万元以上医疗费用报销水平达95%且上不封顶,与职工医保报销水平标准一致。仅去年一年,昆山共有25117人次享受各类医疗救助待遇8487.92万元。享受大病保险待遇人员的医疗费用个人负担平均下降超过20%,有效减轻大病、重病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昆山以“大救助、大协作、大联动”为主要特色的现代社会救助政策保障体系已然成型。

发展不忘“富民”,造就“不含水分”的“硬核小康”

【实景记录】走进昆山市淀山湖镇红星村梅家泾社区,但见村前村后绿水环绕,粉墙黛瓦间随处可见花木扶疏,眼前景致让人羡慕不已。

63岁的村民顾明根谈起今天的生活感慨万千:小时候日子太苦,填饱肚皮就是最大愿望,直到1983年分田到户,日子才有了改观,随后又经历了土地流转、集资造厂房、参加富民合作社等重大发展转折,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这么多年,我们家房子翻建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好!现在女儿已经出嫁,我和老伴一年的收入包括养老金、工资、合作社分红等共有10多万元,我们很满足!”

【档案检索】2001年,昆山提出全面实施“富民工程”,并发布28条富民政策,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涌现一大批“致富能人”。2003年,昆山将“富民工程”拓展为“三有工程”,即“家家有物业、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2004年,实施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基石工程”。2018年,推进老有颐养三年提升工程。2020年,“健康昆山”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即将圆满收官。

【画外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农转工”到“内转外”“散转聚”再到“低转高”“大转强”的多次转型跨越。在此过程中,昆山不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因村制宜、联合发展,多措并举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赋能。截至2018年底,昆山16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千万元村共计37个,500万元至1000万元村共计79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2.56亿元,村均756万元。

持续不断的“富民”“惠民”政策,不仅为昆山消除了绝对贫困,还提早推行了给村民分红、给老年人发福利、给低保户赠干股等一系列重要保障性举措。多年来,昆山积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聚焦民生福祉,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呈现出“既长骨头又长肉”的良性发展局面。

勇扛“文化大旗”,用“文化自觉”标注高水平小康

【实景记录】5月18日,昆曲“入遗”19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昆山当代昆剧院举办线上昆曲生活节活动,原创昆剧《描朱记》正式对外发布,剧目主创团队及嘉宾通过线下座谈、远程连线等形式展开对话,还同步打造集鉴赏、学习、消费于一体的系列云上昆曲活动。随后,微信公号“昆山昆曲”也发出“我们有戏”16个经典折子戏的演出安排,端出一系列文化大餐。

【档案检索】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昆山宣布实施“文化强市”战略。2018年,《昆山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0)》出台。2018年,昆山实施文化体育惠民三年提升工程。2020年,由文旅部和江苏省政府举办的第三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将在10月举行。

【画外音】经济增长、百姓富裕不是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唯一内涵,它理应包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满足全体百姓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的生活。

昆山把文化传承作为城市发展的“根”与“魂”,挖掘昆曲文化,就是落实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2018年,昆山举办首届全国“百戏盛典”展演活动,拉开打造以昆曲为代表的文化品牌大幕,要用3年时间集中展示全国348个戏曲剧种。根据计划,今年百戏盛典期间,昆山还将通过“名人讲座”、“戏苗”培育工程等线上线下系列活动,把这道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边。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昆山誓以奋斗姿态全力夺取“双胜利”。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极大鼓舞了昆山干部群众坚持以先行军排头兵姿态奋力拼搏的干劲和热情。“今年我们制定‘五争五最五突破’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打造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以‘百强之首’应有的努力向总书记汇报!”

本报通讯员 张红军

本报记者 高 坡

标签:昆山;制度;设计

责任编辑:曾雪琦

玩偶;消费;海外订单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照相馆;南京大屠杀;影片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科普;健康知识;血脂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画作;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江苏省;港澳台青年;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heritag;innov;digit
当下,遗产的活化、创新与传承,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留学预警;教育部;安全风险
近期,菲律宾治安不靖,针对中国公民犯罪多发。
长江隧道;扩建工程;太仓
“江海号”盾构机新近组装完成的隧道管片,毫米级误差,滴水不漏,外国友人很是感慨,忍不住上手触摸。
大运河;江苏;比利时
当天,“千年运河水韵江苏”专题展览精彩亮相,此外,一系列精彩活动还将相继在比利时、克罗地亚举行。
航站楼;淮安;涟水
近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房屋建筑总承包项目正式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