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今日江苏
跨越时空的邂逅,9000年骨龠奏响南京
来源:交汇点   2021-05-06 08:07:00
名闻遐迩的中国贾湖“骨龠” ,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着9000年历史可考的确凿物证。

名闻遐迩的中国贾湖“骨龠”,是人类史前文明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着9000年历史可考的确凿物证。五一假期,江苏大剧院“民乐知多少系列活动”特别邀请到国宝文物贾湖“骨龠”(骨笛)出土原件的测音吹奏者和学术守护人、当代古龠演奏艺术的开拓者——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笛龠演奏家刘正国教授,为南京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国“龠”类乐器专题讲座与演示,有着9000年历史的骨龠奏响南京,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在此发生。

贾湖“骨龠”以鹤鹰类飞禽的翅骨制成,制作精美、开孔规范,虽经数千年的掩埋,至今仍能吹之成声。自1986年首支贾湖“骨龠”于河南舞阳贾湖村新石器遗址中现身以来,迄今已分三批出土了40多支,这是世界音乐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更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有着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是人类史前音乐文明的杰出代表。据刘正国研究考证,贾湖“骨龠”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出土最早的还可吹奏的乐器之一,但当今学界将其简单地定名为“骨笛”是一个误称(“笛”名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实它就是历代文献中记载极为古远的如笛、似笛的“龠”。

刘正国介绍,龠,是失落久远的文化,历史文献中只说“龠”的形状像笛,但究竟是怎样一种吹管乐器则一直是个谜;而当代音乐界更是将“龠”错误地定论成了“编管”乐器(排箫)。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通过出土文物、历史文献及民间遗存的综合考证,终于破解了史载“龠如笛”的千古之迷,揭示出“龠”为中国笛类乐器远祖的真相,其演奏既不同于笛之“横吹”,也不同于箫之“竖吹”,而是一种独特的“斜吹”。古龠斜吹,其法质朴,不需另设吹孔,只于管口一端作吹口,即可鸣奏出奇妙的乐音。

刘正国讲述了对以贾湖骨龠为代表的中国“龠”类乐管的考证及其传承与发展,展示了各类远古龠器以及他自己复制的各种龠类乐器。并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古龠的演奏。悠扬婉转的龠声,瞬间让人沉迷,远古文化与艺术的碰撞激发出灵感的火花和磅礴的能量,激越清扬的古龠之音仿佛穿越了9000年的时空,声声入耳、激荡灵魂,引发人们对远古时期礼乐祭祀的深入思考。

活动现场,辽宁朝阳“德辅博物馆”馆长王冬力还带来了该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距今八千多年前“兴隆洼文化”出土的“五孔骨龠”的原件展示和介绍,让到场的观众大开眼界。

刘正国龠类乐器演奏传承人弟子、南京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于东波也为观众演奏了一首自己作曲的骨龠独奏《诸神的踪迹》,精彩的演奏博得了阵阵掌声。

于东波表示,他拜于刘教授门下,潜心学习传承贾湖骨龠演奏,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举办,能让9000年的古龠文化为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他也希望这一最古老的乐器能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本次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多,听众余兴未消,一位年长的听众激动地说:“这是一场超越一般乐器的讲座,真正让人感觉和领略到了中华音乐文明的久远和伟大。”

标签:骨龠;传统文化;演奏

责任编辑:秦春凤

无锡;古镇;江南
4月21日,28位外籍青年在春雨里,踏入这诗画江南的景致,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无锡文化之旅。
职业技能;东盟国家;中文
活动为期10天,将围绕“中文+职业技能”主题,开设专题讲座、示范课程、企业参访以及文化体验等课程和活动。
经贸关系;美方;白皮书
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按照两国元首通话指明的方向,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通过平等对话磋商解决各自关切,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江豚;视频;刘春
姜盟表示,这样的情景在他们以往的江豚调查观察比较少见。
美方;关税措施;中方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措施,停止对华经贸打压,与中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妥善解决分歧。
紫金草;紫金草合唱团;演出
3月27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 —紫金草合唱音乐会在建邺区少年宫小剧场举行,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与南京紫金草童声合唱团首次同台演出。
南京;新加坡;免签
3月24日,随着免签政策的持续扩容,南京入境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城市建设;施工图;苏州市
在完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方面,江苏省常州市出台《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条例》。
劳模;南京邮电大学;总工会
3月24日下午,由省总工会主办的巾帼劳模进校园暨“寻找最美的她”百名巾帼劳模工匠图鉴首期发布活动在南京邮电大学拉开帷幕。
无锡;马拉松;赛道
3月23日7时,盛大的樱花雨下, 2025海澜之家无锡马拉松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1站) 、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无锡站)燃情开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