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今日江苏
守在滩涂,和勺嘴鹬有个“十年之约”
来源:新华日报   2022-02-01 08:22:00
1月21日,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杨洪燕和同事们穿着胶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滩上。

1月21日,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杨洪燕和同事们穿着胶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滩上。这是该中心“拯救勺嘴鹬”项目小组春节前最后一次下滩取样,当天要采集6条样线42个样站的底栖动物,进行勺嘴鹬食谱研究。

冬日的条子泥湿地,愈发开阔、寂静。杨洪燕背着双肩包慢慢向取样站靠近,距离5米时用手中的“鱼竿”将方形取样器吊起,距离2米左右时迅速放下,一个大小固定的样方被隔离出来。紧接着,她抄起抄网将样方表面四五厘米的泥土捞起,筛洗、装袋、封存、标记……一份混杂细小泥沙的底栖生物标本就收集成功了。

“你看,这个小点是一只9毫米的小虾,这个是勾虾,这个是小蛤,这些都是‘小勺子’最爱的食物。”杨洪燕指点着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小勺子”,是人们对全球极危生物勺嘴鹬的昵称,因其喙酷似勺子。“勺嘴鹬体型很小,大概只有人的拳头大,却能完成每年两次、每次近万公里的迁徙壮举。”杨洪燕告诉记者,全球现存勺嘴鹬仅600余只,它们在西伯利亚苔原上筑巢繁殖,每年7月下旬到11月上旬,会选择条子泥作为南迁途中的停歇地,在这里完成增重和换羽。萌态可掬的“小勺子”们在条子泥湿地这座“自助餐厅”里自由地“干饭”,从“红勺子”变成“白勺子”,再变成“胖勺子”,然后启程飞往东南亚或热带地区越冬。来年春天,它们返程中仍会来到条子泥作短暂停留。

随着全社会湿地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勺嘴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喜爱。去年6月,它还成为全国第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代言人”。

潮涨潮落,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露出的部分是勺嘴鹬主要的觅食地。杨洪燕在这条长长的滩涂上设了200个底栖生物取样站,希望为保护勺嘴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建议。比如这项食谱研究,她和同事已经进行了2年。“根据先期数据可以发现,条子泥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底栖生物,是鸟类的‘大饭堂’,像勺嘴鹬喜爱的节肢动物,数量十分突出。”杨洪燕表示,相较之前使用单纯计数的方法来了解勺嘴鹬生活习性,这项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突破。

为了获取最详实数据,杨洪燕长期驻扎在条子泥,每年有七八个月在野外取样,因此被晒得黑黑的。她调侃自己是“属鸟”的,习惯了风吹日晒。“上学的时候,我这个鸟类学方向的学生被同学们称为‘鸟人’,所在研究团队被称作‘鸟组’。而且我名字里‘洪’有水的意思、‘燕’也是一种鸟,注定我要和水鸟结缘。”杨洪燕笑言。

1月25日,新年临近。杨洪燕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关于2021年条子泥及周边科学考察报告出炉,报告内容显示,去年条子泥湿地最少支持了92种、30万只水鸟在此停歇,种类和数量较2020年均有所增长。“这说明,条子泥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能够为迁徙的鸟儿提供更加优渥的条件。”

杨洪燕计划未来至少十年都待在条子泥湿地,从事勺嘴鹬食谱、进食方式研究以及其他保护工作,希望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大背景下,在政府、科学家、国际保护组织共同努力下,“小勺子”逐步实现种群复壮、不再濒危。□ 本报记者 张文婧

标签:条子;勺子;取样

责任编辑:毛震佳

玩偶;消费;海外订单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照相馆;南京大屠杀;影片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科普;健康知识;血脂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画作;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江苏省;港澳台青年;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heritag;innov;digit
当下,遗产的活化、创新与传承,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留学预警;教育部;安全风险
近期,菲律宾治安不靖,针对中国公民犯罪多发。
长江隧道;扩建工程;太仓
“江海号”盾构机新近组装完成的隧道管片,毫米级误差,滴水不漏,外国友人很是感慨,忍不住上手触摸。
大运河;江苏;比利时
当天,“千年运河水韵江苏”专题展览精彩亮相,此外,一系列精彩活动还将相继在比利时、克罗地亚举行。
航站楼;淮安;涟水
近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淮安涟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房屋建筑总承包项目正式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