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城郭是扬州”,是清代康熙年间扬州诗坛领袖王士桢《浣溪沙二首·虹桥怀古》中的句子,词句传神描绘扬州北郊的迷人风光。后人在叙述扬州时,经常引用,广为流传。
扬州老北门桥以西一带,因此被称为绿杨村。
陈建新 摄
绿杨村与冶春一样,位于北城河北岸,一东一西,相互辉映。北城河在这儿打了个小小的S弯,于是此地又称绿杨湾。从天宁寺御码头启航去瘦西湖的画舫,常在此作短暂停留。游客离舟登岸,或沿河漫步,或进茶肆酒坊,饮酒品茶,充分享受绿杨城郭的美景。绿杨村无疑是北门外首屈一指的观景“金三角”。
扬州耆宿李为扬先生,撰写过一篇题为《白旗红字绿杨村》的回忆文章,文中写道:“一处‘绿杨村茶社’坐落在问月桥临湖之处,背冈面水,环之杨柳,门前有板桥,过桥则现一带绿篱,其间花木扶疏,凿池种荷,绿荫深处,茂林修竹,飞碧流丹,茅舍数椽,结构雅致,为品茗之所。食品亦精美,万绿丛中,一竿高耸,上悬长方形白色布帘,红漆楷书‘绿杨村’三个大字。”
这处盛景,早年称“城闉清梵”,为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扬州览胜录》曰:“其景旧属闵园,故有厅事三楹,额曰‘绿杨城郭’。旧有联云:‘城边柳色向晚桥,楼上花枝拂座红。’按其地,即为今‘绿杨村’所在。”晚清扬州名士陈重庆诗云:“画舫三篙水,珠帘十里春。迷楼何处是,杯酒绿杨津。”
守着这块好地方,必须物尽其用,发挥它无可替代的作用。最初的安排是建立红园花木鱼鸟服务公司,地盘较原来的绿杨村扩大了许多,包括其西的一大块土地。后改名为红园,主营内容不变。
出镇淮门,过北门桥,自北向南的玉带河与北城河丁字相交。古老的砖砌拱桥——问月桥,跨河而立,方便两岸交通。桥西是交通节点,四条道路交汇于此:沿玉带河左岸的便道前行,为一片改造后的住宅小区;其余三条道,向西通往瘦西湖路。西北向的道路较宽,小轿车勉强通行,穿过虹桥坊直达大虹桥。迎面为红园东门,进门即是花鸟市场的天下,车辆谢绝入内。桥堍向南有缓坡,沿城河蜿蜒再折向西,同样跨入红园的地盘。一条绿树婆娑的河畔道路(该是丰乐下街),通往新北门桥,顺着桥东的台阶拾级而上,抵达瘦西湖路的南起点。
红园乃名副其实的市民乐园,每到节假日,休闲人群蜂拥而至,流连忘返。经营花木鱼鸟本是红园的主营内容,附设供应扬州传统美食的茶社,保持早年的经营特色。随后兴起的古玩、旧书、玉石、宠物等民间集市,给市场增添了亮色。
最东部,是绿杨村的老区域。北城河边,一栋仿古建筑巍然挺拔,粉墙黛瓦,马头墙耸立。这爿百年老店,经营地道的维扬美食。一度改名“冶春”,与路东的“本家”,如双峰对峙,锁定了扬州北郊的美食高地。为便于区分,俗称西冶春。同行打擂台,弊多利少,经协调,改挂“绿杨村”老招牌,由富春饮服公司管理,皆大欢喜,实现双赢。
这儿供应的美食,名不虚传,价廉物美,可圈可点。拿一盘扬州人视为早茶“序曲”的烫干丝来说,“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地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逼去了水,抟成圆锥似的,再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就成。”(朱自清语)。洁白的干丝搁在细瓷盘中,淡棕色调料打底,泛嫩黄色的细姜丝置顶,再添一撮碧绿的芫荽和几丝红椒,那个色香味呀,全齐了!这样的美食,足以艳惊四座。一盘平平淡淡的烫干丝,成了绿杨村的看家点心。至于供应的扬州菜肴,精美绝伦,大家不妨亲自体验,恕笔者不在此赘述。
当年的红园,花木鱼鸟,摊点众多,供应品种五花八门,任由识货客人尽兴挑选。价格都很公道,物超所值,但如果是精品盆景,价格高,另当别论。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花卉,打扮了店铺,也扮靓了整座园子。
爱鸟者聚集在沿河道旁,遛鸟和扯闲两不误。主人天南地北聊个没完,挂在树枝上的鸟笼内,小鸟啾啼,宛如天籁,吸引路人驻足欣赏。悦耳的鸟鸣声,此起彼伏,给红园带来欢快怡人的氛围。
旧书摊在别处几乎绝迹,而这里的民间书市,经久不衰。文化人痴迷于纸质书,经常到此寻寻觅觅,搜罗心仪的久违知音。偶有所获,大喜过望,其乐趣非常人所能体会。
玩古玩是雅趣,行业水很深,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总有人跃跃欲试,希冀凭自己的知识和眼光,侥幸捡到个漏。只是这种机会稀少,铩羽而归的人总是多数。那时有人把红园古玩市场喻之为扬州的“潘家园”,瞧瞧摊点周围的密集看客,就会认同这一看法。
后来,宠物店异军突起,红园东门西门附近都有,对此笔者知之甚少,不敢随意置喙。
程曦 摄
当年的花鸟市场如今已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整体搬迁到北边的“花都汇”。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前途无量。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后疫情时期,随着扬州旅游业向好,华丽转身后的绿杨村必将开启新的一页!
作者:赵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