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民 付奇
“有个小微企业主买了辆最新款的新能源车,这个型号有车载冰箱,但开车时饮料会在冰箱里滚来滚去,他就在闲鱼上找了一个设计师,只花了100元就出了设计图,然后又找了一个工厂开模,大概投入8000元,这样他就成为市场上第一个售卖车载冰箱饮料固定架的人。利润非常可观,短短5个月就赚到了130万元净利润。”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六小组联组会议上,一位省领导娓娓道来给大家“讲故事”,引起强烈共鸣。
这位领导一口气讲了5个故事,分别是“水运江苏”通过“两重”项目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调整扩展“两新”补贴范围、小微企业的“偶然式”创业、企业出海并购国外企业、帮“延时就业”毕业生“临时就业”的故事。记者采访两会多年,还是第一次在政协联组会上看到以“故事”代替“讲话”的情形,顿觉耳目一新。听完这5个故事,有委员当场跟记者表示“干货满满,意犹未尽”。
记者采访的联组会议的主题是“更加注重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显然,这是经济领域的重大课题。什么是“两重”“两新”?怎么看待总供给和总需求?如何更好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具体分析。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复杂的经济关系和专业的经济术语被“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家听,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并能引发共鸣和思考,由此碰撞出新的火花。
细细品味,“形式之变”的背后是“形势之变”。当前,外部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改善民生,无论是落实一揽子政策还是加强制度供给,一切都要往“实”里走。很多经营主体有不少困难或瓶颈,在两会这个重要的议政平台,如果只提“硬邦邦”的道理或要求,而不给出思路和方法,显然很难“解渴”。通过自己的调研思考和履职实践,讲故事、举实例、摆事实,无疑更“实在”也更“有力”。
故事里藏着发展的密码。小微企业如何找到创业切入点?如何从短板中发现长板、将坏消息变成好消息?如果将一家企业比作一个毕业生,如何从“临时过渡”到成功拿到Offer?故事不是凭空编出来的,其背后是活生生的事实,是沉甸甸的实践。虽然不同个体和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但这些冒着“热气”的故事、鲜活的创新创造案例,就像一扇窗户、一粒种子,以一种“看得到摸得着”的方式,触发另一种视角的参照和思考,由此产生新的生命力。
“小故事”折射发展新气象。事实上,将视角从两会会场移开,这样的故事在江苏大地俯拾皆是。在不久前举行的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形象地将科技供给与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比喻为“喜结良缘”,并在会上分享了3个发生在江苏的“创新故事”,令人颇有感触、备受鼓舞。由小及大、由点到面,一个个这样的故事,组成热气腾腾、活力满满的江苏。在这片发展的热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故事的主角。
一个个看似微小却充满力量的故事,这些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中国故事,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在每一个个体、经营主体迎难而上、拥抱创新的进取和智慧中,我们再次触摸到“信心”的强劲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