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蔡姝雯
持续夯实产业科技创新底座,江苏高质量基础研究成果接连涌现:“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现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选《科学》杂志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全球首次绘制早期地球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曲线”,以长文形式刊发于《科学》……
多个“从0到1”的背后,是江苏对基础研究的长期重视、对前沿科学的重点关注、对原始创新的大力支持。一组数据可以佐证——
2024年,省政府新设规模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开展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围绕战略性新材料、类脑智能、原子制造等领域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省杰青、优青项目均达100项、实现翻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5000项、居全国省份第一。
多个“从0到1”的背后,也离不开持续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
“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围绕科技奖励提名、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申报指标、外国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13条支持政策。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在发现、组织、管理、评价等环节大胆改革创新,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
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王欣然承担的“面向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的二维半导体技术”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获得500万元专项资金接续支持。该研究具有较强的产业前瞻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团队研发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厚度在1纳米以下、近乎透明、可随意弯折,用于Micro-LED显示芯片的驱动。“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半导体材料,仅有3个原子层的厚度,已实现在12英寸范围内的精准制备。”王欣然说。
科研经费的“滚动”加码,体现了江苏对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坚定支持。目前,王欣然教授团队正在前期研发的基础上,重点聚焦面向Micro-LED新型显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两个核心应用场景,验证二维半导体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成果有望助力未来产业发展。
基础研究须久久为功,江苏有着深远的谋划。今年,全省将持续深入开展“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助力我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