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南京大屠杀研究系列书刊推介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交汇点讯8月15日,“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南京大屠杀研究系列书刊推介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从事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和国际传播工作的专家学者、历史亲历者后代、国际友人等5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南京大屠杀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同步启动。
现场,由纪念馆发起的“南京大屠杀史料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同步启动。该平台以建设成为全球性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与传播的权威多语种数字平台为目标,立足于全球视角,向世界揭示南京大屠杀真实历史,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二战历史以及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了解。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艾那・唐根对该平台的建立表示认可。他说,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需要借助视频、纪录片、社交媒体等载体,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传播。“南京大屠杀作为一段惨痛的历史例证,警示着世人此类暴行绝不应重演,我们必须唤醒全球良知。”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葡文版杂志执行主编高文勇认为,除了保存历史文献,还需通过举办巡回展览、开展学术合作、鼓励影视创作等方式,助力国际观众深入了解历史。“此外,还要建立多语种在线资料库,收录相关证词、照片和档案,供全世界查阅了解。”
以南京大屠杀题材外译图书为主题的微书展在纪念馆举行。
当天在纪念馆还举行了以南京大屠杀题材外译图书为主题的微书展,《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英、法、日文刊,《南京大屠杀史》英、希伯来、波兰、韩、西班牙文等语种版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英、日文版等著作整齐陈列。
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
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援华抗日国际友人乔治·何克的外甥马克·托马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侄子埃里克·福斯特、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艾那·唐根、《南京大屠杀》作者何建明等中外嘉宾,纷纷在微书展前驻足,翻阅外译书籍。
“我衷心地希望,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能让更多人认识这段至关重要的历史。”4年前,埃里克・福斯特为自己即将出版的著作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实时,注意到互联网上仍有声音企图否认这段历史、模糊事实真相。为此,他专门撰写了一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章。“2010年我来到中国,在此之前,我在西方社会从未听过这段历史,我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许多国际民众对同一时期发生在欧洲之外的暴行了解十分有限,”巴基斯坦《每周邮报》编辑马慕月说,“而南京大屠杀研究外译书刊的出版意义重大,它们是国际社会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平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外译书刊出版发行,构建起多语种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立体格局。《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推出英文版、德文版,《南京大屠杀史》推出西班牙文、哈萨克文、希伯来文等语种,形成覆盖广泛的海外传播矩阵。同时,纪念馆推动南京大屠杀专业期刊的多语种转化,加大核心学术成果外译力度,《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期刊已相继出版英、法、日文版本,面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以确凿的史实为基,南京与世界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记忆之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钱盈盈/文 蒋文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