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年间,贡生何良俊(1506—1573)曾作《春日牛首山作》一诗。诗曰:
远披翠鲜礼空土,传是融师古道场。
曲磴穿云天阕迥,寒泉拂树梵源长。
年深不记衔花鹿,地远犹存化石羊。
无奈浮生多俗焰,暂来此处得清凉。
透过这首诗,可以看出牛首春景的概貌和人们春游牛首的心怀。“春牛首,秋栖霞”,这是南京人岁时民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南京市民心目中,牛首山的春景与栖霞山的秋色一样秀美、淡雅、多姿。
宅家阅江苏本期为您推荐由韩传强著的《牛首山》。《牛首山》是《符号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牛首山自古文人畅游,留下无数称颂诗篇。不仅是人文胜地也是宗教圣地,作为牛头禅的发源地,传承了中国禅宗和佛教的精神。本书从自然生态、历史民俗、宗教圣地、禅艺佳境、荟萃人文五个方面介绍了牛首山优美的自然风景、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瑰丽的佛教文化。
金陵,自古为人杰地灵之地。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普通元年(520),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泛海来华,梁武帝遣使往迎,两人相见恨晚但又不欢而散,源于一段精彩的对话。内容如下: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大度僧尼,请问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这些并无功德。”梁武帝惊讶,追问道:“何以并无功德?”达摩祖师答:“您说的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继续问道:“如何是真实功德?”达摩祖师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不以功求于世,千百年来,金陵南郊之牛首山孕育着禅的发展,见证着佛法的兴盛,谱写着大爱的篇章。
第一章 自然生态
牛首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城南约15千米处,山高248米左右。牛首山不是一座孤山,而是由大大小小的众多山脉共同组成。这些小山主要有将军山、祖堂山,以及东天幕岭、西天幕岭等。
牛首山不仅有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牛首烟岚”,而且与“献花清兴”“祖堂振锡”密切相关。同时,牛首山还拥有丰饶的物产,这里既有传承悠久的天阙茶,还有远近驰名的牛首银杏。因此,牛首山成为南京地区秀美宜居之地,而“世凹桃源”则是宜居的典型。
第二章 历史民俗
牛首山不仅物产丰富、秀美宜居,而且历史悠久。无论是山名称谓,还是民谚流传、历史战事,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传承。
有仙则名:牛首山,又名“天阙山”“仙窟山”“牛头山”。牛首山每一个名称的由来,背后都有美妙的故事和诸多的渊源,或是对自然风光的映射,或是对历史文化的承载。
牛首春景图《天阙佛光》(秦剑铭 绘)
名谚流传:在明朝建都金陵(即今南京)以前,“春牛首,秋栖霞”这一民俗依然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朝定都金陵(今南京)以后,作为当时金陵地区著名的风景胜地,牛首山自然成为文人促足之所、民众游览之地和佛教活动之处。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的《春望牛首》就是最好的佐证。诗文言:“遥峰峙立势苍然,春听莺啼景物鲜。叠嶂倚天江月外,三山映带石城边。”这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春望牛首”所感。直到民国年间,“春牛首,秋栖霞”这一民俗才逐渐定型。
抗金故垒:牛首山,曾经是“岳飞抗金”之所,岳帅就是在这里借助地利而大败金兀术所率军队。如今,虽然故垒上已生长着藤蔓、虎刺等植被,故垒的原貌已不易觉察,但站在牛首山顶,向韩府山方向远眺,依然可以看见盘旋在两山之间的故垒,带着近千年的历史,无声地言说着岳飞精忠报国、岳家军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壮举。1992 年,岳飞抗金故垒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抗金故垒”南京文物保护单位碑
第三章 宗教圣地
禅境大观北边是展现佛祖出生的无忧树,南边是展现佛祖成道的菩提树,中间是涅槃佛。从佛祖的出生、成道到最后的圆寂涅槃,描绘了佛祖一生三个重要事件。
牛首山的闻名,不仅源于它秀美的自然和悠久的历史,而且与它所孕育的宗教密切相关。这里既有保存至今的唐塔,亦有牛头宗法脉的分布。牛头宗因牛首山而获得滋养,牛首山因牛头宗而蔚然深秀。
无论从佛教传播、发展,还是从佛经翻译、佛典注疏,南京在佛教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殊胜的因缘,当世仅存的一枚佛顶骨舍利就奉安于牛首山佛顶宫。
第四章 禅艺佳境
据相关史料记载,世间仅存的一枚佛顶骨舍利,是释迦牟尼佛头顶隆起自然成髻那部分的舍利,此枚舍利现就奉安于南京市牛首山佛顶宫。从这枚佛顶骨舍利的传播、瘗藏、再现以及奉安这一过程中可见其与古都金陵的渊源。如今的牛首山,既有举世瞩目的佛顶骨舍利的安放之处——佛顶宫,也有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禅意文化园,实为法缘聚合、因缘殊胜。
佛顶寺
佛顶宫佛顶广场
禅境大观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奉安牛首山佛顶宫,给牛首山、金陵乃至全国带来殊胜因缘。基于牛首山有如此诸多善缘,当今的牛首山正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以佛顶文化为契机,建造修养福地。
(2)以佛教圣地为基础,打造文化高地。
(3)以智慧圣山为载体,营造心灵家园。
第五章 荟萃人文
牛首山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环境,亦有着厚重的历史承载。这里既是贤达聚集之地,也是文人驻足之所。这里既有皇家陵墓,亦有学者墓冢;既有帝王诗赋,亦不乏历代文人吟咏。
南唐二陵,位于牛首山南麓,是指埋葬五代时期南唐烈祖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元宗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南唐二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南唐钦陵外景
牛首山也承载着航海家郑和的夙愿,郑和青冢就在牛首山南麓的周昉村。郑和与金陵的关系以及7次下西洋的壮举,在郑和文化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郑和最终安葬在牛首山,长眠于此,便是最好的见证。如今,在牛首山风景区修建了郑和文化园,走进文化园,可以感受到郑公远洋的豪情和壮志。
郑和墓冢
牛首山自古人杰地灵,是文人墨客游赏驻足之所。在唐代许嵩的《建康实录》、宋代周应合的《景定建康志》、宋代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明代葛寅亮的《金陵梵刹志》、明代盛时泰的《牛首山志》、明代陈沂的《献花岩志》等文献中都载有或收有文人墨客赏牛首山、赞牛首山的诗文。诗文既是对他们驻足牛首山的记述,也是他们对牛首山真挚之情的流露。
茂高主编的《牛首山诗词》一书收集了400 多首与牛首山相关的诗文,充分展现了清代徐上添编绘的《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三大景观。400 多首诗文跨越了1000 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符号江苏》系列
《符号江苏口袋本》系列意在精选最具有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中英文图书,剖析历史与现实内涵,凸显江苏的人文底蕴,扩大江苏的文化影响力,形成江苏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