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子巷口的老虎灶已等不来取水闲聊时的家长里短,庆城门的城墙遗址依然守着一方岁月与光阴;老站长带着那段黄浦轮船站的记忆停留在耄耋之际,古瓷片的收藏爱好者仍在废墟中探寻历史的遗迹……暮去朝来,运河边的百姓故事虽悄无声息,但从未停歇。《大运河口述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些故事,和它们一起,共同等待着被时间想起的那一天。
在消失之前,找到它、记住他
2500年前,由扬州江边南来的古邗沟在末口与淮水相接,自此,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漕运襟喉造运河之都,淮安由末口而建,发展日益迅猛并趋于鼎盛,成了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千年以来,它与穿城而过的古老运河日夜相伴,缔造了无数商贾传奇,留下了文人骚客平平仄仄的吟哦,也藏起了弥散满城的民间烟火。冯健,《大运河口述史》纪录片的主编与执行导演,和他的团队一起,用整整两年时间走遍淮安运河两岸,采访了200多人后,完成了30集纪录片的拍摄。
被拆除的堂子巷,即将消失的黄浦代办站,现代技术冲击下的打铁工艺,冯健常说,团队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进行着一项“抢救性”挖掘工作:“淮安城里曾发生的这件事,有过的这个人或这条巷子,都成了大运河中流动的文化和群体,有着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可如果我们不拍,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它们就会彻底消失。”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东接南门大街、西通里运河东堤的堂子巷正被一点点拆除。过去,聪明的商人就近挑来了运河水,在巷子里开了一家又一家“澡堂子”,伴随着粮食行的兴起,这里也渐渐热闹起来。巷子东首,有一家“德泉浴室”,迎来送往,已过百年。“巷子里的人来这不单单是洗澡,一杯茶,一块澡布,一待就是一个下午。这里早就变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以前的故事,美好的回忆,几十年岁月一点点沉淀下来,成了彼此的谈资。”冯健说,德泉浴室就像这条巷子的缩影,拆除了,这里的人也就没有根了。纪录片播出后,居民们告诉他,他们在片子里头重新找着了根。“记录下这些场景,也是想让后来的人知道,原来过去大运河边,还有这样的生活。”
消失的不仅是巷子,还有人。让冯健印象最深刻的,是黄浦轮船代办站的老站长刘导文。“他从1959年开始到90年代,一直在运河航运公司工作,每月领着5块钱的工资,既是售票员又是站长,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守着轮船码头,接送着从黄浦到镇江的乘客。”当纪录片团队找到刘导文时,他已因身体原因无法进行完整表述,“看他实在撑不下去,我们暂停了拍摄。可一个星期后再去找他,他已经不在人世了。”刘导文的离世给了冯健很大的冲击,也让他意识到“历史补救”迫在眉睫,“我们留下了刘导文生前最后的影像,后来他的儿子刘正学补上了这段故事。如今没有人再愿意坐慢班客轮,代办站也面临拆迁,但是这段运河记忆,我们想保住。”
以真实反映历史,用生活记录运河
冯健说,大运河边过去的故事,常常是由一张照片或一段文字引出来的,相比切实存在的文物遗迹,几乎寻不到可以为其证明的客观物证。“记录历史,最大的前提是保证它的真实性,所有的采访都按证据走,虽然以口述的方式呈现,但不会听取一家之言。”
单集时长为8分钟左右的纪录片,总会出现至少5位以上的被拍摄对象,以亲身经历拼凑还原出当时的故事:“一个人的记忆会出现偏差,也会被传言误导,所以每次事件涉及到的人,我都会去找去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具体什么情况,用旁证来共同支撑,不做想当然的事。”
《淮安茶馓的传承》一集中,通过几代人的回忆,还原了从岳家茶馓到鼓楼茶馓的变迁过程:“大家都认为后来的鼓楼茶馓和最开始岳老师傅的茶馓一脉相承,但经过多方考证,才知道中间经历了一次断代的风险,是岳老师傅外姓徒弟的帮助让岳家茶馓的技艺得以血脉传承。”冯健说,即便是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也要尽可能确认清楚,把真实的历史挖出来,这就是大运河口述史的意义。
历史定格在过去,却也带来流动的韵律。大运河促进了沿岸经济的发展,吸引了许多船民投身运河水路运输。从十多吨的小船到上千吨的货船,从船民的喜怒哀乐到生活的苦辣酸甜,冯健和他的团队,将几十年的水上人生浓缩进质朴的话语里,记录了一段流动的历史。“通过船的变化,船民生活的变化,反映运河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变化。以鲜活的人生为证,这样的表达更市井些,更有烟火气,有人的大运河才有意思,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大运河。”
困难挡不住脚步,将散落民间的人文记忆一一拾起
冯健热爱摄影,爱拍老街老巷老故事,《大运河口述史》的雏形也由此而来,可动态影像的记录难度,远远超过他的预期:“一些采访对象的记忆早就模糊不清,前一天说的话,后一天又自己推翻。也有不少当事人已经过世,或者十几年前就搬走了,考证无法继续。除了这些,还有寻访、配合问题,拍摄工作总因各种情况被搁置。”
困难接连不断,但这支团队从未有过终止记录的想法,他们中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有地方文史专家,也有大运河网络文化志愿者,兼顾本职工作的同时,扛起了抢救运河沿岸生活记忆的责任。“运河边有宝贵的历史遗迹,有日益兴盛的文旅产业,但更多的还是无数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普通百姓,他们让这里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同样值得被发现和记录,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因。”
目前,《大运河口述史》第二季的拍摄已接近尾声,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铺首耳盖罐被发现的经过,世代与沟塘浅水相伴的种蒲人家,古玩爱好者从瓷片纹饰中收获的乐趣……运河边的百姓故事,仍在继续。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