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考察江苏时指出,“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要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8月8日上午,江苏省召开“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五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场。
常州将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探索上贡献常州方案、展现常州担当。
常 州
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支撑全市阔步迈向GDP万亿之城。2022年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省最高,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万亿元、总量全省第三、增速全省第一,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和工业大奖数全国地级市第一。
今年上半年
常州制造业继续
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4%,全省第四、苏南第一
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0.9%,全省第三、苏南第一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2%,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7.4%,税收占比85%,上述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目前常州
正按照“1+5”的工作思路
加快构建
具有常州辨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是
以“新能源之都”建设为牵引
“5”是
以创新驱动、固基强链、
生态营造、开放合作、数实融合
为主攻方向
01
在产业发展方面,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谋划第二增长曲线,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以整车带动、头部牵引,聚焦电机电控、车规级芯片、智慧底盘等领域精准发力,聚力推进重点企业跨界转型、头部企业招引并购、初创企业孵化加速,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
在应用推广方面,打造新能源应用的标杆城市,在不断提升新能源“三率”的基础上,争创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加快城市公交、物流、出租、环卫等领域车辆新能源替代,适度超前规划布局新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光储充检一体化智慧能源场站,打造更多集成常州制造、融合智能技术、服务模式领先的新能源应用场景。
在打响品牌方面,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融合共进的“常州路径”,树立更多像理想汽车、比亚迪这样的代表性新能源品牌,聚沙成塔托举起城市形象,策划推进新一轮“世界新能源博览会”、院士恳谈会、供应链大会等产业盛会、科技盛会、交易盛会,实现城市与品牌紧密结合、相互成就。
在机制创新方面,率先发布《新能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标准,加快推动《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地方立法,固化先进做法,鼓励创新容错,以法为舵,护航新能源产业与城市新能源生态全面提升。
02
做强平台载体,蹄疾步稳推进龙城实验室建设,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等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省级氢能装备产品质检中心。
龙城实验室
培育创新主体,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制定(潜在)独角兽企业成长支持计划,力争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400家、总数超500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超50家、瞪羚企业累计超700家;大力推动“揭榜挂帅”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
营造创新氛围,充分发挥产科教联盟枢纽作用,有效整合龙头企业、科研平台、合作单位,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常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地方立法,积极承办第十二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高质量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更好护航创新创业活动、领航新能源之都发展。
03
塑强“单兵”能力,加速培育百亿企业、民营500强等重量级企业,形成更多细分领域“头雁”,壮大“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队伍,整体提升企业梯队实力。
加速强群优链,贯彻省“1650”产业体系部署,结合常州实际,聚焦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3条优势产业链,强化靶向补链、以企引企、聚企强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压茬推进产业基础再造,焊牢“断链”、“卡链”风险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
坚持双轮驱动,推进传统产业进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闯出差异化发展“蓝海”;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储能、氢能、先进碳材料等关键领域,孕育未来增量。
推进两业融合,发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影响力,集聚优质工业设计资源,探索新业态新路径,推动更广泛、更深层次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04
增强金融托举力,定制多元化金融产品,积极稳妥扩大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和链主企业拓展供应链金融,畅通上下游企业融资渠道;做大做强“龙城金谷”,加速集聚产业基金,引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实施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计划”,加速资本市场“常州板块”扩容提质。
汇聚人才向心力,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持续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系列活动,全域布局建设人才公寓,让天下英才在常州创业有机会、创新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温度。
人才公寓
彰显营商软实力,高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策非申即享、直达快享,完善“拿地即开工”“竣备即发证”等全周期服务,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1条,确保营商环境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05
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推动支持外贸外资稳定发展、扶持优质外资重大项目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落细,留住优质存量外资,引导在常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实现规模化、基地化、总部化发展;依托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积极推动项目引进和产业合作,把更多高质量外资“请进来”。
着力释放外贸新动能,抢抓“新三样”出口崛起机遇,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和通关效能,推广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出口货物“抵港直装”等便利化措施,力促新能源产品走出国门、乘风破浪;广泛链接外贸资源,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打响国际品牌。
积极探索“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建厂、投资并购等多种形式,构建全球化布局,加强RCEP、“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从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两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06
扎牢“十链带百企、百企育千景”生态框架,推进建设“链主”主导的协同平台,打通供应链价值链,带动全链同频转型;壮大标杆阵列,扩大示范覆盖,力争灯塔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实现零的突破;推动建成1000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的应用场景,提供多元化转型路径。
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汽车电子、工业软件等新兴领域,建设大数据、AI算力等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打造“产业大脑”,发挥数据应用倍增效应,赋能制造业全流程模式变革。
持续升级数字“底座”,推动5G基站、千兆光网深度覆盖,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支持高能级“双跨”、特色化、专业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依托深厚的制造业基底
常州正
持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打造更高能级的新能源之都
锻造动力强劲的长三角产业中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