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场发布会在南京召开。近年来,江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今年以来,全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增强,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与经济协调发展,坚决扛起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翔介绍,江苏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自给、略有盈余”,粮食总产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一直稳定在2000万亩和560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五位和第三位;猪肉自给率达70%;淡水渔业产值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
端稳端牢江苏饭碗,全省不断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江苏夏粮实现面积和总产双增,单产基本持平态势,夏粮产量达281.42亿斤,同比增加1.36亿斤。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二级巡视员孙燕介绍,当前全省粮食库存充裕、储备充足,能满足全省居民一年半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好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收储调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切实强化粮食流通监管。”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为农业高质高效注入源动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8%,超过全国平均近10个百分点。“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种业发展水平处在全国前列。”孙翔介绍,“十四五”以来,培育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54个,18个水稻品种列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品种名录;农机装备水平持续增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总体机械化率达到62%。
传统农业大市宿迁已初步构建“农田标准化、装备机械化、育种科技化”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和机械装备等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农科教、产学研合作。”宿迁市副市长武倩说,“计划年内高水平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基地40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6%,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宿迁市加快迈向农业强市。”
做好“土特产”文章,拓宽农民致富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产业振兴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江苏乡村产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10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19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个;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746家,营业收入1.25万亿元;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更加凸显,全省绿色食品5383个、有机农产品26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37个,总量规模全国第一。
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淮安正着力夯实乡村振兴之“基”,推动富民强村实现新突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没有厚实的产业作支撑无从实现。”淮安市副市长邱华康表示。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淮安将乡村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攻重点,聚力打造优质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绿色蔬菜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具备一定基础和潜力的小龙虾和稻米两大产业率先破题,小龙虾产业成功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养殖面积占江苏省半壁江山;建成优质稻米核心基地11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设区市第二。
此外,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以宿迁为例,全市累计建成数字农业农村基地209个,下辖三县均为国家“电商县”,两区均为省级“电商县”,沭阳县花卉直播销售额更占了全国1/3。
产业振兴促增收。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86元,十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率8.63%。今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发布会上,孙翔再次明确,下一步将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专项行动,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民增收内生动力,进一步构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河畅水清岸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承载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自然基础。
近年来,江苏乡村环境面貌加快改善,建成了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和美乡村。全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孙翔介绍,今年以来,全省聚焦“一部”“四沿”“五旁”重点区域,开展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推动各地加快66.3万户改厕和1066个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建成19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到2025年,我们规划发展村庄基本做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
水韵江苏,因水而美。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水环境,省水利厅着力加快建设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农村骨干河道、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美乡村。“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92万公里。”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冬生介绍,“今年,全省计划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5000公里,到6月底已完成3550公里,占年度计划任务的71%。已治理河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有效改善区域引排条件和水系连通状况。”
乡村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和美丽乡愁,各地农房改善过程中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点、乡土特色、时代特征的新苏式民居。省住建厅总工程师路宏伟表示,全省超过40万户农房得到改善,130多万农民群众住上了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风貌协调的现代宜居农房,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实现动态“清零”。“下一步,我们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打造留住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展现特色风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王语涵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