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8月16日,“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持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发布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专场召开。
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重要指示要求,紧握“协调发展”这支如椽巨笔,奋力绘就一体化发展新画卷。
南北“双面绣”,产业协作织就共富新图景
苏北“缺什么”,苏南“帮什么”,省里“给什么”。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作为江苏省委、省政府着眼新形势新要求部署开展的一项开拓性工作,精准地为苏北发展注入新动能,为谋划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径。
高标准厂房连排成片,车间生产一片火热。地处苏北腹地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各家企业保订单、追产能,为下半年拓宽市场做积极准备。2006年,苏州、宿迁两市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协议》,将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复制到宿迁。扎根新实践,长达20多年的合作从此启幕。
园区内,专注于集成电路封测的高科技企业长电科技也已入驻13年。从江阴搬至宿迁,长电科技在园区管委会的“亲商”服务之下,经历了从最初积极对接,园区出资拉线建变电站解决厂房用电不稳问题,到如今连结“硕果”,以扩大生产规模夯实芯片成品制造行业内的领先地位。长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张根兴对园区营商环境表示赞许:“在宿迁,我们享受到了苏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全方位服务,对驻园企业来说裨益良多。”
工业立区、产业强区,长电科技的发展是苏宿工业园区众多企业腾飞的一个缩影。“我们坚持每年在苏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市常态化开展投资环境推介活动,推动优质项目在园区落地。”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汉华表示,在江苏省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发展情况的评估中,苏宿工业园区已连续13年蝉联第一。“我们将以拓园发展为契机,力争用7至10年时间‘再建一个苏宿工业园区’。”
一幅“双面绣”,同织共富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苏州从“输血式”单项帮扶到“造血式”南北共建,实现自身产业的“腾笼换鸟”,也为宿迁筑起了科创产业发展新高地。
跨江连海,交通互联互通跑出新速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领域。发布会上,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强调,“十四五”以来,江苏将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省全局性重点工作和高质量发展“最迫切”的任务加以推进。
辽阔的长江口北支航道,一条宽约9米、长达1500米的施工栈道深入南岸,在江上“开荒”,变水面为“陆地”,为崇启公铁长江大桥的后续建设打下坚实“地基”。
建成这条迄今为止长江上最长的施工栈道,2023年江苏省工人先锋号、中铁大桥局集团四公司主塔施工作业班组仅用了100天。队长刘梦云介绍,从相关钢构件的制作、拼接等后场准备工作,再到插打钢管桩、焊接连接系、安装桩顶分配粱、铺装贝雷粱、铺设桥面板、防护栏杆安装等水上施工作业……一套复杂流程下来,可以完成施工栈桥的“一跨”。100天里,班组高质量完成了100余“跨”、1500米的全部工序。
今年3月,随着最后一块跨桥面板铺设完成,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南岸主栈桥全面铺通,它将连接上海、南京、合肥,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的跨江融合,加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我们都希望这座大桥能够早日建成通车,让老百姓出行更加便利。”刘梦云说。
开山、跨江、越海,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到2025年,江苏将基本建成具有世界级城市群特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同、国内畅通、国际通达的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治水兴水,生态联防联治构筑新优势
江苏境内跨界河湖数不胜数,流动的水域,管辖不清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也是跨界水体治理要直面的难题。
微山湖位于徐州市北部、苏鲁两省交界处,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一湖两省、河道相通联,使得两地河长们在治河护河上各司其职、各施其政,缺乏沟通合作,没有形成合力,留下了许多管护难题。
2017年,为跨区域联动护好一湖碧水,共建共享生态河湖,徐州市联合山东沛县签订《沛微水利工作边界联动机制协议书》,全国首创苏鲁边界治水“五联机制”系,推进情况信息联通、矛盾纠纷联调、非法行为联打、河湖污染联治和防汛安全联保。跨省共建助推微山湖走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道,省际边界河湖面貌得以改善,微山湖也吸引了更多苏鲁两地的居民环湖赏景。今年夏天,苏鲁两省联合推出5条精品线路串联起苏鲁两省30余个景点,将亲水赏荷、红色旅行、运河记忆、历史文化、美食体验、研学旅行、康养旅居等内容涵盖其中,进一步展现微山湖的历史之美、当代之美和自然之美,微山湖沿岸“美丽水边界”新蓝图逐渐展现。
近年来,江苏在跨界治水上屡屡创新,全力巩固水体整治成效,努力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示范河水域,让水环境治理成果更多惠及民众百姓。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李梦迪 童棹凡
编辑: 李梦迪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