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场新闻发布会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23-07-19 16:19:00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系统反映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担当新作为,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三场——推进农业现代化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翔,省住建厅总工程师路宏伟,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冬生,省粮食储备局二级巡视员孙燕、淮安市副市长邱华康、宿迁市副市长武倩,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省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四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优先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等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省农业农村厅孙翔副厅长介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情况。

孙翔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三农”工作一直寄予厚望,今年以来两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无论是“四个走在前”,还是“四个新”,都对江苏农业现代化提出重大要求,希望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主要举措。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展情况

近年来,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增强。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与经济协调发展,坚决扛起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粮食连年增产丰收。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自给、略有盈余”,粮食总产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又获丰收。蔬菜生产稳居全国前列。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一直稳定在2000万亩和560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五位和第三位。生猪基础产能持续巩固。加强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猪肉自给率达70%。渔业生产水平全国领先。淡水渔业产值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有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8%,超过全国平均近10个百分点,拥有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南京国家农高区两个“国家级”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行业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82项。种业发展水平处在全国前列。“十四五”以来培育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54个,18个水稻品种列入农业农村部“超级稻”品种名录、占全国1/8。农机装备水平持续增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超过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总体机械化率达到62%,超过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

三是乡村产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10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19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个,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农业产业强镇71个。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746家,营业收入1.25万亿元。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59家,入驻企业1517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超过5800家,17家企业入选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幅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上半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661亿元,乡村休闲农业综合收入605亿元,同比分别增12.2%、31.4%。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更加凸显。全省绿色食品5383个、有机农产品26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37个,总量规模全国第一。

四是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按时完成,昆山等6个县(市、区)入选全国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建成统一联网、省市县镇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率先启动省级农村改革试验,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5个、数量全国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全省现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63家,其中国家级98家、全国第三。全省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16.8万家,农民合作社5.3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6.8万个。试点示范平台载体数量多。拥有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4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等一大批“国”字号发展载体,建设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15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73个。

五是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2022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86元,十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率8.6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今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乡村环境面貌加快改善。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展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今年以来,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聚焦“一部”“四沿”“五旁”重点区域,开展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推动各地加快66.3万户改厕和1066个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建成19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资源要素下乡渠道不断拓展。2020年起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三年累计开工建设重大项目3582个,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455亿元,今年以来,全省已开工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936个。省政府出台“财政金融支农16条”,推动财政、金融协同组合发力支持农业农村,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8.2%。

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主要举措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光荣使命,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一系列部署。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专题调研,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启动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四个一”建设工程(1000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000个新型主体领头雁、100个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业品牌名牌、100个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载体平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行动方案》,进一步把“路线图”细化为“施工图”“责任表”。

一是明确到2025、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目标任务。《行动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到2025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加稳定安全,乡村产业发展更加高质高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充分广泛,农业物质装备支撑更加凸显优势,农村改革创新更加充满活力,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稳定多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加有力有效。到203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展望2035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基本同步,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健全,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更高、走在前列。

二是实施七大专项行动。落实一批务实举措,建设一批重大载体平台,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专项行动。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在保产量、提产能、扩来源上下功夫,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2028年底前将全省永久基本农田中能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田块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二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产”文章,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全链条升级。全省培育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4条产值超千亿级的省级重点链,10条超五百亿级的市域特色链和10条超百亿级的县域特色链。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每年示范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200 项以上,加快建设省6大种质资源保存和创新利用中心,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00 家以上。四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升专项行动。瞄准机械化、智能化方向,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现代农业融合创新,在先进农机装备研发推广、数字农业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推动农产品加工装备升级,加快建设全国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智慧园区100个、数字农场(牧场、渔场)200个。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专项行动。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联动性,尊重农民意愿,突出重点领域,注重点面结合,持续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改革强大动能。总结推广“小田变大田”经验,着力破解耕地细碎化等问题,推动10个县(市)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六是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专项行动。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民增收内生动力,进一步构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幅7.2%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努力实现苏南、苏中、苏北集体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200万、100万、50万以上的村占比均超过50%。七是乡村高标准建设专项行动。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推进乡村高标准建设,有效改善乡村规划引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乡村治理和谐度。到2025年规划发展村庄基本做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每年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5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50个、示范村500个。

三是强化组织保障。从强化组织领导、多元投入、用地保障、人才支撑、试点示范、考核监测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和明确要求。专项行动实施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统筹考虑,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的重要参考。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强省建设规划和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监测评价体系。

三、扎实推进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各项工作落实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由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负责《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行动方案》的落实。一是建立组织推进工作体系。我厅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加快建设农业强省领导小组,对应七大专项行动和组织保障成立8个工作推进组,建立厅农业强省建设工作专班,并分别明确牵头厅领导、牵头处室,形成“1+8+1”组织推进工作体系。各地建立相应工作推进体系,省市县联动,共同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二是落实常态化调度推进督查工作机制。落实省委要求,我们对《行动方案》34项重点任务分解为110项具体工作,按照工作任务清单化、推进落实制度化、考核评价目标化的要求,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月,逐月推进、逐月调度,加大推进落实力度,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加强部门协同配合。《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涉及范围广、部门多,我们将积极推动部门间协同配合,促进重点工作目标任务推进落实,主动牵头协调研究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四是强化平台载体建设。鼓励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体现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路径模式,支持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县、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以点带面强化示范。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四个一”建设工程明确任务清单、政策清单、服务清单、评价清单,并强化政策、资金、平台、要素等综合性支持。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胡竹

谢谢孙厅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新华网记者

要推进宜业宜居新农村建设,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示范,引导农民建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宜居住房。我省是如何以现代宜居农房建设为切口,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

路宏伟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也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着力传承发扬“江南人居天堂”的美好意象,推动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建设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在这里,先和大家分享两个发生在江苏乡村大地上的故事。一个事关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这个村曾是有名的“垃圾村”。2019年以来,刘圩村抓住农房改善的机遇,将农房改善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以“不大拆大建、不破坏村庄原有风貌”为原则,保护与修复水圩自然风貌,加强村庄风貌的新老融合提升,打造“人在景中、景在画中”的优美环境。新建农房与老庄台有机融合,大树、古井、老桥散发着历史气息,水塘、炊烟、村落勾起儿时回忆,圩内遗存的两口百年古井和60余种苏北乡土树种见证岁月变迁,随处可见乡愁印记,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传统村落。2022年,村集体收入128.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89万元,较2019年的80.5万元和1.56万元分别增长了59.13%和21.15%。另一个则是刚被外国领导人“点赞”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黄龙岘村。上周,在江苏访问的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一行来到黄龙岘村,索加瓦雷对黄龙岘村庄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次江苏行富有成效,我觉得黄龙岘村是可供参考的模范,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后,还能利用这一模式发展,太棒了,我觉得这是此行的亮点之一。黄龙岘村从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到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的“金陵茶文化第一村”,一路走来,通过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完成了从相对闭塞的农业种植村向生态休闲山居风格的综合型旅游服务村转变,展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风貌。

刘圩和黄龙岘是江苏率先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缩影。这些年,我们聚焦“住房”精准发力,农房改善硕果累累。省委、省政府顺应农民群众热切期盼,持续部署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全省超过40万户农房得到改善,130多万农民群众住上了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风貌协调的现代宜居农房,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实现动态“清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显著提升,乡村风貌明显改善、乡村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农房改善的综合效应持续显现,工作成效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据调查统计,改善农户满意率达93.3%。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浙江省召开全国农房建设管理工作现场会,我厅在会上介绍了江苏农房改善经验做法。这些年,我们聚焦“乡村”守正创新,村庄建设亮点纷呈。省委、省政府创新部署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累计建成665个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其中24个县(市、区)数量超过10个,南京、苏州、扬州、泰州等地率先从市域层面积极谋划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区域集聚示范,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已成为江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探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鲜活样本。据统计,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平均年收入分别增长约34%和22%,农户满意率超95%。这些年,我们聚焦“文化”持续发力,保护传承成效显著。积极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组织开展传统村落调查推荐,现有中国传统村落79个,苏州市吴中区、宜兴市先后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省政府令《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先后公布命名六批502个省级传统村落和376组传统建筑组群,实现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联合省主流媒体开展“传统村落江苏行”全媒体系列宣传报道活动,聘任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推广大使,提升公众关注度,助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一直寄予殷切期望,今年以来两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无论是“四个走在前”,还是“四个新”,都对农业现代化提出重大要求,我们深感责重如山、使命如磐。下一步,我们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望转化为新征程上奋力前行、开创新局的强大动力,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奋力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一是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着力推进老旧农房改善,持续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对有安全隐患的农房优先及时消险解危,同步提升规划发展村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同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2026年底前基本完成1980年及以前建的且农户有意愿的农房改造改善。积极引导设计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农房改善和村庄建设,同步加强乡村建设工匠队伍建设。遴选、培育一批省级示范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跟踪指导,通过高品质示范引导各地在农房改善过程中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点、乡土特色、时代特征的新苏式民居,打造留住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展现特色风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二是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开展特色田园乡村面上创建,立足资源禀赋和地方特色,优化乡村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到2025年建成1000个特色田园乡村。对已命名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进行跟踪指导和回顾评价,加强动态管理,持续巩固建设成果。着力推动特色田园乡村从点的创建向区域建设延伸,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涉农县(市、区)选择特色产业、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特色镇村等资源要素相对集聚的地区,基于2个及以上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单个镇或多个镇交界区域的若干行政村为单元,力争到2025年培育15个左右集田园风光、山水美景、现代农业、乡愁记忆为一体,可深度体验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集成展现乡村振兴现实模样。

三是不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指导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46个村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或方案,建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档案。指导苏州市吴中区、宜兴市扎实推进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积极推进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工作。继续组织开展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的摸底调查,动态更新保护名录,到2025年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数量超过1000个。引导各地加大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鼓励在传统村落内合理开展旅游、休闲度假、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技艺加工制作等生产经营活动,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赓续文脉、活化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新韵。

我苏网记者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对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请问水利部门采取哪些措施夯实农业现代化水利基础,助力建设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

王冬生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水利工作的关心支持。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赋予我们 “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并进一步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水利大省。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农业强省目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不断夯实水利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下面,我介绍下水利部门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省水利厅主要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发力。2023年,全省农村水利计划投资80亿元用于灌区现代化改造和农村水环境整治等,到6月底,已完成投资51.9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的65%。

我们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战场。我省已建成大中型灌区313处,耕地面积4312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聚焦农业强省建设,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解决好卡脖子问题,把牢粮食安全水利命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科学编制灌溉发展建设规划。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要求,省水利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定位需求,聚焦薄弱环节,全面摸清农田灌溉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发展需求潜力,编制完成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同时针对去年大范围干旱暴露出来的灌溉薄弱片区,编制完成农田灌溉薄弱片区建设规划,既立足当前,落实好应急措施,解决好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纳入大的灌溉发展规划,保证灌溉需要。

二是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投资78亿元,实施了181期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骨干工程输配水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灌排保障程度和抵御水旱灾害能力持续提升,有效助力全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超过700亿斤。2023年,计划实施8个大型灌区、26个中型灌区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协同推进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灌区灌溉保证率、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到6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58%。

三是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按照“节水、智慧、生态、人文、标准”的要求,我们坚持数字赋能、试点先行,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稳步推进泰州市姜堰区、南京市新禹河灌区国家试点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灌区江苏样板。有序推进高邮灌区、沙集灌区等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管理灌区。加强农田灌溉计划供水,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积极推广高邮灌区“用水早知道”灌溉制度,每年灌溉之前,编印“用水早知道”小册子,印发至各乡镇,像火车运行时刻表一样,乡镇根据时间表,分级编制支、斗、农渠道供水时间,广泛宣传至每家每户,让老百姓做到用水早知道、农事早安排,有效缩短灌溉周期,提升灌溉服务效能。里运河-高邮灌区、兴化垛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淮安周桥灌区、扬州高邮灌区、南京龙袍圩灌区被评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丰县苗城灌区、宿豫来龙灌区等46个灌区被评为国家节水型灌区、数量居全国首位。

我们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水美乡村。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承载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自然基础。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水环境是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的强大驱动,是改善农村生态宜居的关键前提,是农村水安全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和美丽乡愁。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水环境,省水利厅着力加快建设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农村骨干河道、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美乡村。

一是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和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18年以来,省水利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的指导意见》,会同省相关部门,按照“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要求,全面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有效提升了河道引排能力,持续擦亮农村水环境生态底色,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92万公里。今年,全省计划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5000公里,到6月底已完成3550公里,占年度计划任务的71%。南通市海门区坚持“生态化、标准化、宜居化”,全面统筹、全域推动,“一盘棋”统筹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努力实现“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美丽景象。泰兴市实施农村活水工程,通过减坝废坝、拆坝建桥、疏浚河道、沟通水系、整治岸坡等“一揽子”措施,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治水目标。

二是推进农村骨干河道治理。农村骨干河道是江苏河网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骨干河道治理事关防洪保安、事关供水保障、事关粮食安全、事关民生福祉。省政府将农村骨干河道治理列为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省水利厅依托国家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推进29条农村骨干河道治理。截至6月底,全省已完成农村骨干河道治理271公里,占年度计划任务的68%。已治理河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有效改善区域引排条件和水系连通状况。

三是着力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保护涵养水源、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作用。省水利厅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部署,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统筹相关部门及社会资本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整村、整镇、整县一体化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让老百姓身边的变化更加可观可感。截至目前,全省建成了4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无锡锡山区、常州溧阳市;苏州张家港市、苏州吴江区)、4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南京江宁区汤山、无锡滨湖区龙寺、苏州吴中区、淮安淮阴区樱花园4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1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180个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216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8%,位居全国前列。

四是持续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我们持续实施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统筹水系连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人文景观、防污控污等,建设水美乡村。我省共实施了四批8县(市、区)国家试点县建设,第一批(南京高淳区、宿迁泗阳县、苏州吴江区)建设任务已于2021年底全部完成,实施情况终期评估全获优秀等级;第二批淮安清江浦区已于2022年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第三批(无锡江阴市、南通如皋市)和第四批(淮安淮阴区、常州武进区)正在加快建设,逐步恢复和提升农村河网水系连通和引排能力,建成了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持续做好农村水利设施基础保障,努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对江苏水利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在全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新使命、新征程上,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淮安,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邱华康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给予淮安“三农”工作的关心关注。淮安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南北文化融合区,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好水、好土、好气候、好生态,让淮安成为优质农产品的集聚地,素有“淮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体量大。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70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超420亿元,粮食总产量98亿斤,生猪饲养总量、蔬菜产量、家禽年出栏、水产品年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小龙虾产量15万吨,占全省一半以上。二是品质优。全市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18个、有机产品认证32个,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0%,生态、健康、安全已成为“淮字头”农产品的鲜明特色。三是品牌响。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30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整体推出“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盱眙龙虾”入选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353.12亿元,连续多年排名全国水产类前列,“淮安大米”荣膺“中国好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前“三甲”。

总书记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国情农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强国“五个强”的共同特征(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省委立足江苏实际,明确了“五个走前列”任务(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高科技引领、推进乡村高标准建设、创造农民高品质生活、促进城乡高水平融合上走前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精准把握建设农业强市的长期任务,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当前重点任务,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新路径、创造新经验,深入谋划提出了“四聚焦四突破”的工作思路,即:聚焦提质增效,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聚焦改革创新,推动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实现新突破;聚焦协调互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聚焦共同富裕,推动富民强村实现新突破,真正通过系统谋划,集聚集成,重点突破,走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奋力谱写淮安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是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着力夯实乡村振兴之“基”。产业强则乡村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没有厚实的产业作支撑无从实现。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判断,我们将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攻重点,聚力打造优质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绿色蔬菜五大特色产业集群。选择具备一定基础和潜力的小龙虾和稻米两大产业率先破题,建设6个千亩连片稻虾核心基地和10万亩高标准示范推广区,小龙虾产业成功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养殖面积130万亩,占江苏省半壁江山;建成优质稻米核心基地11万亩,水稻种植面积485万亩、产量60亿斤,占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总产量比重均为14.5%左右,均居全省设区市第二。围绕 “建链、强链、补链”目标,用好淮河华商大会、淮安食博会、台商论坛3个“请进来”和京深苏沪宁浙闽7场“走出去”招商活动,紧盯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攻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集群项目的招大引强,今年以来,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69个、43个、23个。大力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大育强、家庭农场质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双建双创”等行动,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62家、市级267家。突出科技强农,大力推进金湖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白马湖种子产业园建设,引导“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强化研发推广,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平台、万亩科技示范农场、全程品控溯源农场等项目。聚焦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和精准度“双提升”,确保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以上。

二是开足城乡融合发展这台“加速器”,着力塑造生态田园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农业农村不能“小散乱”,必须依靠改革推动土地资源有序流动、规模集中,处理好“人地产”关系,才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生机活力。为此,我们以试点的方法、改革的路径、集成的效应,构建1个先导区、11个先导镇、160个先导村组成的“三级先导”体系,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空间布局优、基础设施好、产业支撑强、生态环境美、治理水平高、融合程度深的乡村振兴先导区、先导镇、先导村,引领带动全市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先导区1期专项规划设计、国土空间规划、“三级先导”区域内镇村布局优化调整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等,推动关键要素配套衔接、统筹整合。强化政策集成,市县两级均出台了涉农资金整合意见和实施方案,通过完善职能、理顺关系、创新机制把分散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各类资金的聚合撬动效应,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2022年,全市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高标准农田、新一轮农房改善、农村公路、生态河道等项目集聚实施,共计梳理涉农资金项目66个,统筹整合资金2.42亿元。2023年,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以1个先导区、9个先导镇、分类试点“3类村庄”为主要内容的“193”工程,实施项目200个以上,奋力展现具有淮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风貌、新气象。

三是下好农村公共空间治理这步“先手棋”,着力探索改革创新之“路”。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村中的公共空间长期疏于管理,公私权属不分、集体资源资产闲置流失、公共秩序混乱等问题突出。为此,我们将公共空间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集成抓手,把改革创新贯穿始终,充分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实施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在“三级先导”地区先行先试,坚持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 空间全要素治理,聚焦农地、道路、水体、镇区、园区、社区、村庄内外和集体资源资产等“七空间一资源”,采取“清、收、用、管” 措施压茬推进,厚实了村集体家底,160个先导村通过公共空间治理实现村均增收25.41万元;激活了集镇发展动能,11个先导镇累计盘活闲置国有资产150余处,镇均增收180.6万元;改善了村庄环境,通过整治河道护坡乱耕乱种、道路两侧乱搭乱建、村庄内乱堆乱放等现象,村庄秩序环境明显改善。今年,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在全市域推开,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攻坚态势,持续推动空间布局优化、空间生态修复、空间资源赋能、空间经济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刻领会“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的重大意义,以建设农业强市为切入点和发力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上来,从展示“象征意义”的高度看“三农”工作之重,从推动跨越赶超的维度看“三农”发展之重,从加快由大转强的角度看“三农”任务之重,加快淮安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农民日报记者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强调要“端牢中国饭碗”。能否请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领导给我们介绍一下我省“端稳端牢江苏饭碗”、切实保障江苏粮食安全方面的情况和下一步考虑,谢谢。

孙燕

好,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请允许我借此机会,代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粮食储备工作的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习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强调要“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围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保障江苏粮食安全,我省不断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生产: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我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2年更是创下了753.8亿斤的历史新高,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江苏夏粮实现面积和总产双增,夏粮产量达281.42亿斤,同比增加1.36亿斤。

收购:两季收购颗粒归仓

我省每年夏、秋两季粮食收购近90%为稻麦口粮,口粮自给率超210%,口粮绝对安全。抓好夏秋两季粮食收购,确保颗粒归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2022年度夏秋粮收购集中期累计收购稻麦379.7亿斤,位居全国第二。截至目前,我省今年夏粮累计收购小麦142亿斤,位居全国第一。积极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质优价的市场化收购,全省常年优质优价收购量在120亿斤以上。我们在持续推进省内宁淮、锡连、苏宿等产销区粮源合理流动的同时,还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局,促进我省粮食销往上海、浙江、福建等地,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端稳了8500多万江苏人的饭碗,每年产消盈余4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江苏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说:“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说很不简单。”

储备:体系健全库存充足

地方储备是地方政府调控市场和应对突发事件最重要、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近年来,江苏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推动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2022年5月成立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去年底13个设区市、涉及储备粮业务的70个县(市、区)也全部成立了储备粮公司或储备专库,实行“专企管理、专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核算”。目前全省地方原粮储备已超过国家核定我省计划的45%,2022年地方储备粮投放市场63亿斤,其中省储粮21亿斤。全省成品粮储备超核定计划的14%,食用油储备超核定计划的16%。各地仅成品粮油储备库存就达到10天以上消费量,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市场易波动地区稳定在15天以上。当前,我省粮食库存充裕、储备充足,能满足全省居民一年半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

加工:门类齐全产业发达

近年来,我省制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意见,出台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和建设实施方案,全力推动现代化粮食仓储物流建设,做大做强江苏粮食品牌。以19个“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为龙头,全省形成了一批集粮食收储、加工、贸易、产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产业园区。2022年全省入统粮油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50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其中粮机装备制造企业产值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油脂加工产值位列全国第二,小麦粉和大米加工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自2017年启动“水韵苏米”省域公用品牌建设以来,全省已培育“水韵苏米”核心企业50家,生产基地约220万亩,带动全省优良食味水稻种植面积超1800万亩,促进农民增收超60亿元,“水韵苏米”连续四年获“中国十佳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2022中国粮油榜我省上榜单位和奖项数均居全国第一。

保供:粮油市场量足价稳

统筹做好粮油市场供应和重要时点节点、应急状态下保供工作,有序抓好粮源组织调度,加强对大型商超、粮油批发市场、放心粮油店指导,及时进货补架、备足货源,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按照“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原则,全省共落实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472家、应急加工企业398家、应急储运企业147家、应急配送企业83家、应急保障中心29家,稻谷、小麦、油脂日应急加工能力分别为1.5亿斤、0.82亿斤、0.88亿斤,如遇紧急情况,可快速加工成品粮油投放市场,充分满足全省粮油市场应急消费需要。依托全省56个国家级、140个省级价格监测点,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适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稳定消费预期。当前我省米、面、油库存充足、价格平稳,未出现异常波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按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果敢担当,坚决夯实区域粮食安全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立足于“稳”,坚决扛好粮食安全重任。中央今年将对各省份进行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考”,我省也将相应开展省对市考核。我们将以此为抓手,推动各地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切实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着力建设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做到省市县三级共保区域粮食安全。

二是致力于“实”,不断增强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并重,符合条件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守牢“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推动各地构建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同时,省级层面搭建平台,组织企业参加中国粮交大会、粮洽会、金秋会等,在长三角、销区省市开展江苏精品粮油推介会、“水韵苏米”品鉴会等,搞活粮食流通。强化粮油市场风险监测预警,优化储备运营管理模式,完善上下协同、区域协同、全链协同保障机制,确保全省粮油市场供需平衡,供应充足。

三是着眼于“融”,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深入推动“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应急保障能力、粮食机械设备、粮食质量追溯、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促进粮食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苏州、泰州、连云港、盐城等国家级粮食物流枢纽效能,统筹推进“通道+枢纽+节点”的物流骨干网络建设。提升全省现代型仓储设施覆盖率,年内支持建设仓容120万吨以上。持续抓好“水韵苏米”品牌提升,启动“水韵苏面”省域公用品牌建设,不断提高江苏粮油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四是聚焦于“严”,切实强化粮食流通监管。深入推进《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江苏省地方政府储备粮管理办法》等落地落实。开展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质量提升暨强监管严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会同省有关部门建立协同联动监管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创新执法监管,推动实现省市县政府储备粮承储库点监管信息化“全覆盖”。加快“智慧粮储”建设,实现日常业务管理、急时调度指挥和全过程全链条穿透式监管,以数字化助力我省粮食储备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守住管好“江苏粮仓”。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请问宿迁作为全省农业大市,是如何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下一阶段还有哪些考虑和推进举措?

武倩

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宿迁农业现代化的关心与关注。农业是“三农”之首,实现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宿迁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先天的禀赋、良好的基础,占据着“天之时、地之利、人之和”。天之时,说的是宿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一年耕作四季、品种兼具南北,适宜大部分粮食作物种植,除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外,大豆、山芋及多种杂粮、果蔬等特色农作物均有分布,是天然“米袋子”“菜篮子”的首选基地,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始终位于全省前列。地之利,说的是宿迁河湖众多、平原辽阔,全市水域面积2036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约四分之一;耕地面积616.2万亩,约占全省10%,大水面、大平原的自然禀赋适宜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人之和,说的是宿迁农业现代化发展迎来历史最佳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为我们做好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赋予了宿迁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省直部门也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宿迁农业现代化,宿迁大地处处蕴藏着无限机遇和发展潜力。

顺应“天时”之利,巧借“地利”之便,凭借“人和”之势,近几年,宿迁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可供参考借鉴的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113”。“1”即锚定一个总体目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全力推动农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另一个“1”即把握一条基本路径:坚持把“四化”同步作为基本路径,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数商兴农”,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工促农,即以工业化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重构,实现由原粮、原菜输出地向高品质原粮、食材、农产品加工品输出地转型升级。比如,瞄准打造长三角最大的肉禽制品加工基地,我市已建成规模以上肉禽屠宰加工企业 5 家,年屠宰肉禽 1.58 亿羽,肉禽屠宰加工量位居全省第二。以城带乡,即以新型城镇化助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体推进,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十四五”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7.32万户、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769公里。数商兴农,即以信息化赋能提升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引领的乡村经济发展体系和灵敏高效便捷的乡村管理服务体系,累计建成数字农业农村基地209个,下辖三县均为国家“电商县”,两区均为省级“电商县”。比如,沭阳县是全国闻名的花木电商大县,集聚了淘宝、京东60%的花木类卖家,花卉直播销售额占全国1/3。“3”即构建三大农业体系:一是初步构建“特色化集聚、群链式发展、品牌化提升”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土特产”优势,以“三群四链”建设为主线,以“宿有千香”品牌为抓手,深入实施生态高效农业倍增计划,构建形成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态河蟹六大百亿级产业体系,去年,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849.6亿元、同比增长12%。比如,为破解农产品品牌“多而散、小而弱”这一难题,我市创立了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宿有千香”,培育了宿迁霸王蟹、泗洪大米等一批叫得响的重点单品。去年,由知名影星黄渤和体育名人郎平代言的“霸王蟹”微电影、广告片点击观看次数突破3.8亿人次。二是初步构建“农田标准化、装备机械化、育种科技化”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振兴“三大行动”,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用现代育种科技提升农业,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2%、高标准农田占比72.3%,种业企业总资产、营业收入、科研投入均居全省前列。三是初步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生产、推行返租倒包、开展股份合作,实现订单农业有“订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分红有“股金”。目前,全市发展订单农业104万亩,辐射带动农户13.1万余户。

下一步,宿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立足优势点、找准发力点,坚定走好农业强市之路,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一是在抓好稳产保供上作贡献。坚持把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锚定“江苏大粮仓”“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定位,着力稳面积、稳政策、提单产,持续加强“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建设,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400万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产能占全省比重保持在10%左右,努力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上为全省多作贡献。二是在农业科技创新上谋突破。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驱动力,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和机械装备等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我市从农业大市加快迈向农业强市,年内高水平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基地40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6%。三是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创特色。以“三群四链”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建设、农业园区建设、区域品牌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全力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建设千亿级现代农业强市,力争全年新招引农业重大项目150个以上,带动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突破940亿元。四是在和美乡村建设上做示范。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塑型”和“铸魂”并举,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片区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统化补齐公共设施短板,常态化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加快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确保年内新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县1个、示范镇3个,新建“五美庭院”5万户,创建市级“五美庭院”示范村50个。五是在农民增收致富上求实效。深化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加工转化增值、品牌溢价带动,建立健全更具约束力和稳定性的产业利益联结关系,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确保年内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不低于2.4万元,力争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速不低于10%。六是在农业农村改革上走在前。围绕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目标定位,统筹推进农村宅基地、农村资源资产权证化改革,持续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加快探索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有偿使用路径,不断提升农业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城乡之间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互补融通,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持久动力。

胡竹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标签:乡村;农业现代化;江苏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eee9fe5973607a04ee89b53d63e6ebba.jpg
对具有紧急、人道情形,来不及在我驻外签证机关办妥来华签证的外国人,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受理本市邀请单位为计划来华的外国人提出口岸签证预申请。
c8d98bc44f594f7fb5791a7f2cd686c4.png
近日,南京本土企业焦点科技旗下跨境电商平台中国制造网现身世界知名行业大展“法国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
要闻.jpg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正确义利观为价值导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微信截图_20240428172723_副本.png
4月28日,我国首个“交改直”输电工程——扬州至镇江±2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正式竣工投运。
本网策划
主视觉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