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下午,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专场。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围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五场,围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发布。
我们邀请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徐厅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桥,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波,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郦雅芳,省科技厅区域创新与成果转化处处长张海进,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处(前沿技术处)副处长张逍越。
下面我们先请徐光辉厅长介绍情况。
徐光辉: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近年来,全省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勇担国家科技创新格局“第一方阵”的光荣使命,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抓手,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奋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工作概括为 “守正、创新、加强、提升”:
“守正”,就是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省委科技委员会正式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双主任”,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加强全省科技改革发展安全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确保科技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创新”,就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局起势,出台《行动方案》,召开今年“新春第一会”再深化再动员再落实。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新设立规模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2023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以上、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今年1-7月提高到50.7%,两项指标均提前两年完成省“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强”,就是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设、技术攻关,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创设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实现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引力子激发等重大原创突破;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签约落地,累计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5家;启动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上半年获批9个创新药,数量居全国第一。“提升”,就是实现区域创新、企业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整体效能新提升,科改三年攻坚行动86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苏南自创区去年GDP超2万亿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式立项,启动首批10家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转化技术成果7000多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均居全国前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耸立新的里程碑、发出新的动员令。《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在工作推进中,自觉把科技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履行省委科技办职责,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务、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六方面统筹,强化科技创新全领域布局、全链条部署,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从科技创新最需要解决的卡点堵点和科技工作者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入手,力争在我省有基础有优势的重点领域和单位率先取得改革突破,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创新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以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化、清单化、专题化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大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着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省域实现机制。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机制,实施好9个专项40个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和80个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力服务好保障好苏州实验室建设,推动紫金山实验室产出更多原创成果;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基地建设,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二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出台推进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积极承接国家自创区新一轮改革创新政策试点任务,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深入实施未来产业科技创新“5个100”行动,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三是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积极谋划探索先行试验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协同推进全国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江苏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选聘1500名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建设研发平台。
四是着力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深入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高水平实体化建设省三大基础科学中心,完善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心布局,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今年力争40家,加快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建设,积极探索省地联合、省企联合资助基础研究机制。
五是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建立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牵头建设10家创新联合体。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到年底新增科技贷款2700亿元。大力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努力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有效覆盖。
六是着力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举办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推进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推动出台省产研院发展促进条例,推广“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科创基金”前沿技术产业化模式。加快建设江苏数字科技平台,构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要素生态体系。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胡竹: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第一个问题,请左边第一排右数第一位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提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请问江苏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
徐光辉: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对有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十分重要。近年来,我们持续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积极创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方式,着力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比如,全钙钛矿叠层电池转化效率刷新世界纪录、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外延与器件量产、全球最大吨位悬臂式隧道掘进机等。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省域实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高级化、体系化、协同化。一是坚持近远结合。部署科技重大专项。聚焦第三代半导体、6G技术、人工智能、战略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氢能与储能等我省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领域,综合运用 “揭榜挂帅”、“赛马制”、定向委托、创新联合体等组织方式遴选攻关团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明确任务和时效,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标志性战略产品。二是坚持先导先行。实施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瞄准未来产业新赛道,在未来网络、量子技术、合成生物、原子制造、新型储能、低空经济、固态电池等前沿方向,突出自上而下主动布局与自下而上自主申报相结合,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产业基金、风险补偿等方式,有组织部署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加快前瞻性、先导性技术研发突破,抢占未来发展科技制高点。三是坚持任务牵引。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联合实施“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技术”2个部省联动专项,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握指成拳”形成整体合力。发挥江苏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优势,积极争取央地协同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形成一批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原创成果。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是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请问科技部门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来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刘波:
谢谢您的提问!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赋权改革,明确激励和贡献导向的科技成果权属关系和使用权限,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情。我省4家高校院所被列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国家试点,去年我们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支持14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省级试点,印发赋权工作指引,探索更多成果转化有益经验。《决定》明确部署“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要求,我省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破题”“解题”:一是加快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研究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操作指引,推动高校院所建立区别于一般国有资产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更加有力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建强技术转移专业化队伍。强化技术转移服务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导向,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制度,完善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纽带作用,让更多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变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量”。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研究出台专门的尽职免责具体细则或工作指引,指导高校院所加快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真正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动力。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提问:
江苏是科教资源大省,请问下一步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将有哪些新的打算?
张桥: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应该来说,江苏这些年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从早期的“星期天工程师”,到现在的“双创人才”,各类人才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目前,在江苏的两院院士有116人,国家级人才数量占全国1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65%的两院院士、40%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都在江苏创新创业,也为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做好科技人才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将顶尖人才“引进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人才计划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加大力度吸引更多的顶尖人才,通过完善支持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舒心的环境,让他们在江苏更好的发展,也让更多的顶尖人才来到江苏、爱上江苏、留在江苏。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探索扩大柔性引才方式,吸引更多的顶尖人才来江苏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技术指导和成果转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将潜力人才“育起来”。一方面,针对青年人才成长过程中的痛点和重点,优化相关工作举措,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培养体系,造就一大批创新创业的杰出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为领军科技人才赋能,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将各类人才“聚拢来”。筹划建设科技人才库,为引聚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资源保障。我们将加强重点人才联系服务,进一步健全定期联络、定向对接、定人服务的科技人才精准服务机制,真正做到急人才之所急、想人才之所想、办人才之所需,着力把科技人才聚到科技创新主战场和产业创新第一线。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提问: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想请江苏科技部门将采取哪些举措来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激发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
郦雅芳:
谢谢您的提问。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展开基础研究“1820”系统布局。去年以来,我们启动建设三大基础科学中心,面向战略性新材料、人工智能、原子制造、类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104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今年省杰青、优青项目数均达100项、实现翻番,在水伏科学、压电效应、器官芯片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标国际领先,做强省基础科学中心。加快推动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实体化运行,进一步提升重大科研任务组织化程度,实行“首席科学家+执行主任”双负责,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努力营造开放、包容、合作、竞争的一流学术生态。二是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打造有组织基础研究的“试验田”。积极开展科研范式与机制创新,赋予“特区”更大科研自主权,支持“特区”根据自身学科优势,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使用经费,多措并举,支持优秀科研人员瞄准重大科研目标,长远谋划、潜心科研,多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三是体系化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健全早发现、早遴选和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通过省攀登、杰青、优青、青年项目梯次资助,将资金投向最具创新活力的青年科研人员,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建立重大任务牵引的项目组织机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与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与设区市联动、与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实行多样化基础研究选题,加快形成“有组织基础研究”集成优势,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突破地、策源地。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人民网记者提问:
近年来,江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下一步将如何厚植企业创新发展的“肥沃土壤”?
张逍越: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去年以来,我们出台深化“小升高”行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培育独角兽企业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11条支持举措、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条政策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12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省内企业在细分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突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登高”能力,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建立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以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二是发挥独角兽瞪羚企业颠覆性创新作用。加快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拓宽多元化培育渠道,聚焦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领域发掘培育100家左右具有“独门绝技”“硬核科技”的独角兽企业,支持其开展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力登陆资本市场裂变,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是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主力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打造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硬核”实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精准适配、高效集聚,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四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群体。探索“产业+孵化”“投资+孵化”等科技企业孵化新模式,在新兴赛道育成一批科技企业;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融资需求,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提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这对于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有什么作用,请问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会采取哪些改革举措?
刘波:
谢谢您的提问。科技计划是政府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载体。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迫切需求。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省初步,有力保证了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以信任为前提、贴近创新需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重点在以下三个环节加强推进。一是在申报立项环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提高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的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探索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直接委托等组织实施方式。同时,进一步精简项目申报材料,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二是在经费使用环节,推广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项目负责人在承诺遵守科研伦理道德和作风学风诚信要求的基础上,自主决定安排项目经费使用,不再编制项目预算。三是在结题验收环节,扩大科研项目验收结题财务管理试点范围,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把省级科研项目验收结题财务管理试点全面推广至江苏部省属本科层次高等学校,由试点单位自行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决算报表作为验收结题依据,赋予更大科研自主权,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现代快报记者提问:
高新区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目标的高科技园区,对江苏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新形势新要求,请问省科技厅将如何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张海进:
谢谢您的提问。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新区发展,目前我省共有18家国家高新区、数量全国第一、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全省高新区以占全省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超过三成的地区生产总值、1/3的出口总额和1/2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任务,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为目标定位,紧扣“高”“新”“数”“绿”“安”,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锻造应用研发、技术转化、科技金融新“三驾马车”,充分发挥创新主阵地作用,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和独角兽公司,力争在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将高新区着力打造成我省重要创新策源地。强化国家和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产业科创平台在高新区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标杆孵化器,加快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大力鼓励高新区的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务。二是将高新区着力打造成我省高端产业主承载地。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开展苏南自创区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做优做强19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推动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开展结对创新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三是将高新区着力打造成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地。积极承接国家自创区新一轮改革创新政策试点任务,促进高新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出台推进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强支撑。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我们知道目前江苏在国家和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方面已有一些布局,想请问未来将采取哪些举措来进一步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徐光辉厅长: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就由我来回答您的提问。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们把培育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摆在突出位置,苏州实验室加快前沿布局和体系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首个6G综合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建设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钟山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稳健推进;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今年6月正式签约落地江苏,成为中国科学院2010年以来在全国新建的第3个建制所。首创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成员单位60家,成立高端装备、通信领域联盟和种业创新长三角实验室联盟。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布局,着力构建以国家和省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研设施等为支撑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一是构建实验室矩阵。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加快紫金山实验室建设6G移动通信综合试验设施,支持太湖实验室前沿引领突破。全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支持引导已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与行业骨干企业建立“1+1+X”紧密合作关系;把握交叉融合趋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分批次、分领域启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深化开拓江苏实验室联盟,构建跨领域、多学科、大协作的协同创新网络。二是提升高能级科研机构建设质效。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动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等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研发核酸药物、车规级芯片、智能EDA工具等关键技术,同时对已建的17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进行质量质效提升,积极创建国家级高端平台。三是加强重大科研设施预研。提高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应用水平,推进材料科学综合研究设施、原子极限微制造试验装置、全脑在体单神经元解析成像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构建形成“探索一批、预研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良好格局。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胡竹:
谢谢徐厅长,也谢谢其他五位发布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