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文化热点
掬水月在手,叶嘉莹的“弱德之美”
来源:新华日报   2020-10-30 09:30:00
叶嘉莹先生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10月16日上映,本片记录了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传奇的人生,上映后好评如潮。日前, 《掬水月在手》剧组来到南京,主创人员与观众一起畅谈电影、艺术以及叶先生的传奇一生。

叶嘉莹先生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上映,本片记录了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传奇的人生,上映后好评如潮。日前,《掬水月在手》剧组来到南京,主创人员与观众一起畅谈电影、艺术以及叶先生的传奇一生。

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多艰,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延续诗歌文脉,阐述古典诗词之美。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叶嘉莹先生调侃自己“好为人师”,因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诗词里的好处告诉别人,她著述丰富,桃李满天下,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她晚年更是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收入的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继续弘扬中华诗词。

作为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辗转十个地区、采访43位受访者,采访稿近百万字,历时近两年才完成拍摄制作。导演陈传兴在开拍前做了大量关于诗词的案头工作,意图探讨“叶先生跟中国诗词史、中国诗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呼应”。

纪录片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为结构概念,由外而内,追寻叶嘉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的交织。主创团队采访了叶嘉莹本人和她的学生白先勇、席慕蓉、汉学泰斗宇文所安等名家,众人关于叶先生的所有记忆,在如诗如歌的影像里将这位诗词大家苦难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来。

通过叶嘉莹的诗词和生命, 《掬水月在手》回溯中国诗词的源头——诗的本质,回溯“诗如何作为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叶嘉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弱德之美”,在逆境之中,秉持着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坚守。制片人沈祎说,拍摄过程中叶先生谈及痛苦经历时从容平和,团队每次碰到拍摄困难时,也以叶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互勉。

我们看到,纪录片和现实里的叶先生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难“拉得很平”,对此,陈传兴解释:“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先生给我们的就是一种从容。她不像王国维需要自我的了结、最后的体悟,而是以坚韧的方式去承受。最主要的是她最后体悟出了弱德之美,她用她坚韧的方式去承受种种。”

片中的留白,包含着陈传兴饱满的情感。他回忆起对叶先生的十余次访谈时说:“我认为记忆是幽灵,会回来找你,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应该是似水年华追忆。”在他看来,《掬水月在手》就像在诉说“百年孤寂”,但带给观众们的不是幽暗,而是繁花盛放。

南京著名作家薛冰看完影片后深受震撼:“我们看到的实际上不只是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它也是一个时代的一个边界,同时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流传。”有观众看完影片后表示:“像叶先生这样的人,和传统相连,和故乡相连,和身边的人相连,和文字、诗词相连。她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在不同的世界寻找离散的原乡。”

本报记者 于 锋

标签:叶嘉莹;诗词;叶嘉

责任编辑:刘慧

教材;学期;指挥中心
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在即,江苏各地积极做好教材配送、校车安检、卫生监督等准备工作,为新学期保驾护航。
人工智能;本地化;应用
今天,江苏多地宣布, DeepSeek已在当地正式登陆,进行本地化部署,在各行各业广泛接入和扩充应用。
编导;元宵节;美味
早获取这份元宵节健康指南,让这个佳节不仅有美味,更有健康。
外籍友人;元宵节;宫灯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的重要节令之一。
东盟国家;国家移民;旅游团
即日起,实施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云南西双版纳免签政策。
票房;影片;票房成绩
据网络平台数据,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超78.09亿。
网格;手机;大脑
当我们打开手机查看分钟级降雨预报时,是否想过这些精准预测背后藏着怎样的科技密码?
班列;徐州;陆港
春节期间,徐州陆港集团累计服务保障中欧班列开行2列、发运内贸班列2列、铁海联运100TEU (标准集装箱)。
无锡;乐团;音乐
当下,流传千年的中国音乐,正以更加优美、鲜活的姿态,融入大众,融入时代,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