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顾 敏
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新增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新增和累计数均居全国首位;入围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1家,累计认定企业数量超2000家,新增和累计数均居全国第一……一个个“首个”,一项项“第一”,彰显着江苏大地澎湃强劲的发展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取得新成效的背后,有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忠诚履职与监督护航。一年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监督专责机关职能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扛起政治责任,健全政治监督“三化”机制
近日,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根据年度重点监督台账,对驻在单位相关处室岗位职责及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等一一核对,结合前期监督结果,对下一步监督重点进行调整完善,确保监督更加精准有效。
以“一台账”形式开展监督工作,是江苏深化政治监督的有效方法。省纪委监委积极探索依职责监督路径,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具体路径和有力抓手,健全对账监督、谈话监督、协同监督机制,进一步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以对账监督推动具体化。围绕党中央大政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和“4+1”重大任务,建立责任清、情况准、可量化、可评价的监督台账,一项一项盯住抓好,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江苏一贯到底、落实到位。
——以谈话监督推动精准化。探索对同级领导班子成员和下级“一把手”开展调研谈话监督,交流职责、反馈问题、交换意见,有力推动增强了做到“两个维护”的坚定性、严守纪律规矩的自觉性、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感。
——以协同监督推动常态化。通过完善监督工作机制凝聚合力,通过建设数字监督检查平台提升效能,实现监督日常化经常化,增强监督全覆盖有效性。
越到基层,政治监督就越要从实处发力。聚焦服务保障“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项目建设,连云港市纪委监委排查梳理出优化中哈物流基地服务品质等6大类25个重点监督项目,形成重点监督清单,并对照项目清单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定期约谈项目指挥部、财务审计等部门负责人,摸排招标、审计等重点环节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实际成效,强化过程监督,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聚焦重点任务,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保障国有资产盘活“焕新”,去年以来,国有资产清查利用专项监督在南通市通州区全面开展。区纪委监委督促全区各镇(街道)、职能部门、国有企业及下属公司党委(党组)切实强化责任,组织摸清资产底数、有效盘活利用,搭建全区数字国资监管云平台,加强对国有资产配置、使用等环节权力运行的智慧监管和动态监督,累计盘清国有资产3399.28亿元,盘盈90.92亿元,新增财政可直接支配财力31.2亿元。
主动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进,护航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省纪委监委专门制定15条监督保障措施,紧盯国有资产清查利用、营商环境领域专项监督、护航乡村全面振兴、为基层减负等重点任务,督促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逐项梳理排查落实情况,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发展、加快培育,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2024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监督检查,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在推进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强化服务保障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形成支撑企业发展、产业协同的良好环境。
前不久,位于常州市新北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遇到棘手难题:产业升级对污水处理排放提出更高环保要求,原有方案不再适用,影响企业按期投产。
常州市纪委监委干部走访了解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通过区营商环境平台向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反馈,同时建立监督清单,推动职能部门找“痛点”、想对策,解决企业难题。在各部门的共同推进下,企业不仅顺利获得了排污许可,还成为全区同行的标杆。
卸包袱添干劲,激励干部挺膺担当
近日,位于淮安市洪泽区、总投资近10亿元的绿色再生纤维产业链负碳基地项目主体建设完成,正在开展土建竣工验收工作。项目预计今年5月建成投产,可年产10万吨聚酯环保切片,实现碳减排12万吨。
此前,为了保障项目如期顺利开工,经多方论证,该区数据局对项目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五证联发”工作容缺办理。洪泽区纪委监委多方调查核实认为,容缺办理出发点是为帮助企业实现时间、成本“双减量”,该局相关工作人员并未谋取私利,决定予以容错免责,同时跟进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手续的补充办理。
改革创新、干事创业,探索过程中失误在所难免。如何能让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中抛开顾虑,放开手脚敢想敢干?省纪委监委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准确运用“四种形态”,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指导各地探索建立能落地、易操作的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容错情形、优化容错流程。同时,综合考虑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等情况,对该容错的大胆容错,鲜明树立“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的工作导向,努力让干部在廉洁上“管得住手脚”、在事业上“放得开手脚”。
为清白者撑腰,向诬告者亮剑。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应澄尽澄”原则,综合采用书面、当面、会议、通报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为干部澄清正名,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同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切实维护党员干部合法权益。
盐城市纪委监委制定《失实检举控告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操作指引》,2024年先后为8个党组织、209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行为14起,切实把营造信访举报良好秩序的各项举措转化为激励党员干部“闯创干”的强劲动力。
在抓好容错、澄清正名工作的同时,拉起“掉队者”,帮助受处分干部重整行装再出发。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通过做细做实思想政治教育,用心用情开展跟踪回访,公平公正实施考核评价,帮助“跌倒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