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俞圣彤) 2月5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江阴市召开“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暨江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会上,江阴明确要进一步抢抓机遇、固优补短,以科创赋能发展,让江阴产业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更足。
3年前的正月初八,江阴召开“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动员大会。3年来,江阴累计新建投用科创载体280万平方米,是三年行动前总量的5.3倍,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有效高企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分别是3年前的2.3倍、1.6倍、7倍,全市累计创造50多个全球首创、世界第一。
作为拥有2所“双一流”大学的县级市,根据新三年行动计划,江阴将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为总牵引,探索“校招共用”新模式,“订单式”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全力支持校地之间、校企之间互相加持、彼此赋能,实现“0—1”的事在校园里探索干,“1—10”的事在孵化器里放手干,“10—100”的事在产业园里抢着干,实现更多“学校多了专家,江阴留了人才,人才收获了事业”的共赢场景。
江阴的城市“科创T台”上,一批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建成投用,“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已逐步撑起“科创江阴”的骨架。“全力引导、支持有条件、有意向的高校和企业,将实验室、研究院、新项目布局到‘科创T台’里。”江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推动更多综合产出高、产业化能力强的科技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