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 芳
近日,灌南县玉液琼浆实业有限公司汤沟手工古法酿酒项目,以承诺制形式获得水土保持行政许可,成为我省首个享受水土流失易发区区域评估成果的项目。从38平方公里拓展至376.2平方公里,连云港打破以往惯例,在水土保持审批制度改革中开创新领域,评估区域从开发园区扩展至水土流失易发区,评估范围扩大10倍,此举是优化涉水营商环境的一次突破。
“原来审批方案要准备300页材料,现在2页就行了,验收材料从600页减少到10页,还节省了20万元的方案编制、监测和验收费。”灌南县玉液琼浆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玉飞,对审批程序的简化赞不绝口,“我们负担减轻了,项目进展得以加快,真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是生产建设项目开工前必须完成的一项审批事项,“区域评估”是行政审批的简化方式,可以减少企业工作量和支出。2023年,连云港市已实现省市级开发园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全覆盖。“以往企业从编方案到审批完成,时间需要60天。如今简化了方案编制和审批流程,只要3天。”连云港市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高级工程师徐天文说。
“以前这项优惠政策是为开发园区制定的,我们就思考,开发园区享受了,能不能范围再扩大,让更多企业、单位受益?”连云港市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处长陈冲说,“我们此次的创新点,就是在水土保持审批中把‘区域评估’扩大到水土流失易发区,让更多企业享受便企服务模式。”连云港市水利部门选取灌南县为试点,探索开展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
“在探索过程中,难题很多——法律法规允不允许?会不会造成失控,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既要考虑到方便企业,又要考虑到能够管得住。”徐天文介绍,市、县水利局和咨询机构通力协作,研究灌南县37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易发区内的相关规划,征求省级水土保持专家意见,以涉及9个镇街的水土流失易发区为评估对象,经过11次会商、7次修改,历时近一年完成了《灌南县水土流失易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
去年12月6日,评估报告获灌南县政府批复实施。“在生产建设项目开工前就指导企业做好水土流失防治,政府统一监测,监管更加严格。”陈冲说。
如今,灌南县水土保持区域评估覆盖376.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将实际“减负”:项目在编制单项水土保持方案时,无需重复开展调查和数据收集等工作,无需单独审批,简化为承诺制管理;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项目,简化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项目在编制可研报告时,部分专业篇章可直接引用区域评估成果。截至目前,水土流失易发区内已有多个项目受益。
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刚刚召开的连云港市“新春第一会”上,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词,也是连云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一以贯之的发力方向。“创新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是我们在服务全市产业经济发展、行政审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的一次质的突破。”连云港市水利局局长颜建说,“根据市委、市政府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招牌’的决策部署,我们将不断探索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指导县区做好评估成果的应用和经验总结工作,以务实举措,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