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耀文 王岩
不同于苏轼笔下“一色杏花三十里”的蔚为大观,徐州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有棵百年老杏树,仅凭“一树风景”即成为春日“顶流”。漫步街区,古色古香的徐州古民居、围合式的院落无声诉说着“彭城往事”。高大的粉杏斜倚墙头,与青砖黛瓦、雕花窗棂相映成景。不少游客身穿汉服、手持团扇,在花下打卡拍照,啧啧赞叹。
“回龙窝的春景独一无二,是绝佳取景地。2月以来,梅花、玉兰花、杏花、珍珠绣线菊等次第开放,与古民居搭配,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命的灵动。”在摄影师陈扬的镜头中,春花、古建、灯笼与汉服少女,在明媚春光中组成诗意画卷。特别是这棵老杏树,树冠成荫、繁花满枝,随手一拍便是“大片”。
“老杏树有着大约120年树龄,是这里的‘原住民’,见证了回龙窝的变迁。”正在对绿化进行提档升级的回龙窝街区项目经理申节说,从明代的城墙到清末的居民区,从几十年前的棚户区到如今的历史文化街区,回龙窝现已形成“一竖两横三胡同”的精致布局,并在古典园林布局中巧妙地融入绿化配置和景观设计。
回龙窝曾是徐州古城的南大门,古城墙段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回龙窝”一名的由来颇为有趣:一说是乾隆下江南路过徐州,无意间走进这片古民居,因为街巷复杂,无奈走了回头路,因此得名“回龙窝”;也有说是因为回龙窝地势低洼,常有雨水回流,被称为“回流涡”,随后演变成“回龙窝”。
翻看回龙窝老照片,改造前的街巷和房屋青砖斑驳、屋瓦残损。自2010年开始,徐州市政府多次对回龙窝进行修缮改建,并将其列为2015年市城建重点工程,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核心项目打造。2018年,重修后的回龙窝正式开放,老街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
“改造中,街区使用大量街巷原有的旧青砖黛瓦和老青石板,数量达400余万。整体采用传统施工工艺,使用传统糯米灰浆填补部分砖缝,老房花脊重构屋顶曲线,延续灰墙黛瓦的古民居风格。”申节说,街区内的古井、老杏树和古城墙都保存完好,历史风貌得以最大化保留,成为回龙窝发展的特色和底气所在。2023年,回龙窝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在回龙窝的古井“一眼井”旁,民俗研究专家李世明老人正在为编写徐州地方志积累素材。“这口井明清时期就有,相传喝了这里的水,八旬老人都生龙活虎,故被称为‘长寿井’。”看着铜铸挑水人雕像,他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市井生活。那时,回龙窝西口有一家老虎灶,以2分钱一瓶的价格销售烧开的井水。水开时,附近居民络绎不绝地前来购买,炉子旁边一排热水瓶成为巷口一景。老杏树下、古街巷中,常有居民围在一起品茶赏景。
沿着回龙窝50米长的明城墙遗迹漫步,指尖抚过被苔藓染绿的墙砖,能清晰感知不同朝代的修筑痕迹——底部明代城墙的条石沉稳厚重,上部清代修补的青砖则略显单薄。在城墙博物馆地下展厅里,断层切面展示的“城叠城”奇观,让游客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沧桑巨变。
如今,回龙窝凭借人文积淀优势,积极融入徐州重点打造的“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去年,回龙窝的客流达326万人次,总营收近2亿元。
“可以说,回龙窝是从古建筑中生长出的新空间,已成为本地人常来、外地游客一定要来的城市会客厅和网红打卡地。”申节说。
视频 张俊哲 徐亦丹 邓宇轩 董双 郑玲玲
海报 高刚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