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在这里打造一个与‘百强县之首’相匹配,具有鲜明标识度、国际范的城市中心和活力街区。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城市之心’。”5月23日,昆山举行青阳港中央商务区暨重点片区推介合作发布会,市委书记陈丽艳在推介时说。
作为昆山城建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青阳港中央商务区涵盖3.4平方公里范围的5000亩土地,将以500亿元项目投资、250万平方米地上开发规模,形成总部商务区、环港商业区、中央品质生活区、青年创业园和两大生态宜居组团等六大功能板块,打造产城融合、创新创业的热土。
相较于产业经济,昆山城市建设一直是短板。蝉联全国百强县之首20年,昆山人“一心扑在”如何壮大产业版图、怎样加速转型升级上,却缺乏一个与其实力相匹配的“城市界面”。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兴产业发展,大量青年人才涌入,他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尤其需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之心”来承载。
今年2月,《昆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江苏省政府批复,明确将昆山建成产业科创新高地、临沪对台桥头堡、现代治理样板区、江南美丽宜居城。大力推动城市更新,刷新城市界面,打造城市地标,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那为何会选择青阳港?
“纵观长三角,很难有机会在城市中心寻觅到一幅3.4平方公里的‘留白’画卷,起笔勾勒未来的模样。”青阳港中央商务区总建筑师、华建集团华东院总建筑师张俊杰说,城市开发往往从老城到新城,比如上海浦东在黄浦江以东、苏州工业园区在苏州古城以东,但青阳港是在昆山主城区,距离市政府仅几百米,周边也都是成熟片区。
青阳港贯穿昆山城区南北,古时又名新阳港,是昆山的母亲河,昆山也因此得名“新阳县”。作为昆山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青阳港至今仍是重要的水运航道。更关键的是,这个区域还是昆山开发区建设起步的地方,承载着昆山人开拓创新基因的沃土,可谓“昆山之路”精神的策源地。
1984年,没有资金来源、没有政策优惠、没有经验可循,敢为天下先的昆山人决定在老城区东侧划出3.75平方公里土地,“自费创办”工业小区。当时的总指挥部,就位于青阳港畔的东新街。
41年后,昆山选择在“最初的起点”,以不变的初心和一棒接续一棒的担当使命锻造属于昆山特有的城市气质。这是一种城市发展的长期主义,既久久为功,也只争朝夕。
从“昆山之路”到“城市之心”,青阳港中央商务区的开发建设,意味着昆山正按照“老城区焕新、新片区塑形、全领域激活”导向,通过补短板、提品质、强功能实现产城人融合,打造一座让外来者称道、让本地人自豪的现代化大城市。
驱车从昆山景王路大桥穿过青阳港时,会发现大桥南面有一个伸进陆地的港池。这个曾经为了便利物资运输和仓储而建的港池,未来将成为“城市之心”核心区。
就在几百米开外,昆山青阳港开发建设展示中心内的巨大沙盘,勾画着美好蓝图——以港池为中心,规划了滨水酒店、活力商业综合区、地标总部商务区、长江路混合街区、环港数字产业混合社区、城市社区、滨江SOHO商业水街。
“这次对于青阳港的规划,力求在城市功能配比上做到极致。这里不仅有产业集聚区,也有居住配套和商业服务。我们希望既能招揽高端的金融、创新产业,又能让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住进来。”对于这片区域的未来,参与规划设计的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斌信心满满。
昆山市委市政府为青阳港中央商务区量身定制的这份高规格、高品质的规划蓝图,吸引了企业的目光。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中国五冶集团副总经理,上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家元直言:“昆山是中国县域经济排头兵,我们计划总投资10亿元拿下10万平方米建设总部企业和酒店项目,深度参与开发建设,并成为最早入驻青阳港的总部企业。”
城市因聚集而生。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而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最终旨归是人民,是为了人民能够更好地生活。
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集聚。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昆山14—35周岁青年人口达89.6万。3年来,昆山青年人口呈现净流入态势,累计新增青年人才超12万人,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56.5万人。这样的人才体量,势必为昆山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整个片区几乎没有老百姓进不去的地方。”昆山青阳港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崔晗向记者介绍,“未来的青阳港中央商务区会有大量公共服务设施,我们希望能够把这里打造成为既有高端业态集聚、又充满消费活力和生活品质的片区。”
□ 本报记者 潘朝晖 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