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船业集团近日发布2025年上半年度财务业绩,截至6月30日,集团手持订单236艘、价值232亿美元,最远交船期排至2030年,在手订单船型结构丰富,其中绿色清洁能源船型占订单总价值的74%。
船舶产业是靖江的主导产业。靖江市委书记申强告诉记者,围绕“靖江产业未来化”,靖江正锚定深海深蓝产业,深入推进船舶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形成“两船两心一链”发展格局,加速推进从“规模领先”向“技术领航”跨越,进一步增强船舶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靖江市工信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现有船舶造修企业12家、规上船舶工程配套企业22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2024年,靖江船舶产业实现产值454亿元,同比增长18.5%。今年上半年,靖江实现造船完工量43艘34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399艘4404万载重吨,载重吨同比上升41.9%。
在船舶产业布局上,靖江呈现出集群发展效应。新时代造船、扬子江船业均位列全球造船前十强。亚星锚链海工系泊链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70%,自主研发的R6级深海系泊链首次打破国外垄断,正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漂浮式光伏等深远海的高端海工产品。这3家企业全部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靖江还拥有大量配套的中小型企业,涉及船舶动力系统、导航系统、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多个领域。同时,还设有船舶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目前,靖江船舶产业国产化配套率超过65%,集群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7月28日,在江苏多凯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一台埃维能船舶发动机完成吊装,计划发运山东。靖江市近年来把船用发动机生产制造作为船舶产业强链补链的重点方向,鼓励引导多凯动力盘活利用原安泰动力资产,进军船用发动机领域。去年6月,多凯动力与MAN公司签订船用柴油机生产许可授权协议,多凯动力研发的远洋船舶低速机首台主机已于今年5月下线,成为全国第四家、江苏首家生产埃维能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的企业。公司董事长张彤介绍,目前订单已排至2028年,今年计划保持“10天一台”的交付速度,明年将冲刺“每周一台”,让“靖江心”跳动在全球更多船舶之上。
以“智”引领,以“绿”为先。目前,靖江正大力推进新时代新能源船舶智造、扬子泓远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舶制造两个旗舰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舶研发建造能力。一批骨干船企把推动“智改数转网联”作为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着手构建“数字化船厂+智能化船舶海工设备”新型生产模式,不断提升精益造船水平。同时,瞄准大型清洁能源运输船、双燃料动力船等高端产品领域,加大研发LNG、甲醇、氨等动力技术,打造一批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船型。2024年以来,靖江船企以LNG双燃料动力船为主的清洁能源船舶完工量占总完工量的55%,手持清洁能源船舶订单占比超过70%。
江苏蓝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制造船用LNG等清洁能源储能系统产品,B型舱车间的首条生产线预计9月初投产。“我们采用先进的焊接方式,攻克铝合金B型舱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焊接技术和工艺难点,提升整体制造质量和效率。”企业总经理罗勇介绍,铝合金B型舱具有更优异的性能、更灵活的装载和更低的维护成本,能满足未来轻量化和大型化的要求。
在“靖江船队”稳居国内民营造船龙头地位的背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成为强力支撑。该市今年发布的“千帆靖发”揭榜挂帅企业技术需求清单中,高技术船舶发展需求占比近10%,正面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为靖江船舶产业向高端进阶铺路。当地科技、人才等部门充分发挥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服务团作用,定期组织上下游对接活动,促进企业协作共生。靖江海关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帮助船企用好用足加工贸易、产地证等政策,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龙头船企攀“高”逐“绿”,配套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如今,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靖江稳步推进绿色船舶建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拓展船用主机等高附加值配套设备制造,布局特种船舶、海工成套装备、无人船等新赛道,不断完善船舶产业体系,加快向世界一流的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跃升。
□ 本报记者 顾介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