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如果用画笔呈现,需要多大的尺幅?在著名山水画家秦剑铭团队的笔下,答案是135米的巨幅长卷。
8月28日,由秦剑铭领衔创作的百米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展出。这幅长135米、纵3米的巨幅画卷,从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将大运河全域铺陈开来,绘制出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令观众叹为观止。
百米长卷,串联运河前世今生
一幅超过百米的画卷要怎么画?作为史诗图卷创作组组长,秦剑铭有自己的想法。“应该把大运河的前世今生都画出来,要有多样性,能把大运河的四季都呈现到位。”当江南草长莺飞的时候,北方还是白雪皑皑。一年四季,大运河流域的变化如诗如幻。从银装素裹的燕赵大地,到秋色怡人的冀鲁平原;从郁郁葱葱的江淮夏日,到桃红柳绿的江南春色。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面貌、新变化,更使这幅画卷充满了活力。
画卷从北京昌平徐徐展开,随着运河流向一路南下:昆明湖、燃灯塔、漕运码头、戴村坝、淮安水上立交、浙东运河……时空交错的创作手法,不仅给人带来极目纵横的观赏体验,更让人对画中多样的元素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
“在古代,看到燃灯塔你就知道,到京城了。燃灯塔往下是昆明湖,它是大运河的第一个蓄水库。水一路往北走就到通州,灌溉整个京城,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长卷所绘元素,皆来自于秦剑铭和同仁们的无数次实地考察写生。画中的每个地标元素,都有生动鲜活的故事。
与北京昆明湖的银装素裹不同,画中山东汶水河边的戴村坝,此时秋色正浓。从汶水出发,筑堤引水,西注运河地势最高的南旺,然后向南北分流。“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保障了自明成祖定都北京到清朝末年五百多年间的漕运畅通。
明清时期,拥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交通要冲地位的淮安,是漕运的中枢。长卷的江淮绿野篇章,创作组用大量笔墨绘制了淮安的“前世今生”。淮安水上立交,河道纵横,绿地如茵;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右侧清江浦闸与淮安新城隔河而望,一古一今,尽显运河中枢由古至今的历史变迁。
历时两年,画尽运河一年四季
2018年的夏天,当秦剑铭第一次接到创作大运河百米长卷的工作邀约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很难。“一开始我是没有答应的,我就在想,这个三米高的画要怎么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秦剑铭仍十分感慨。
“这么一张大画,不是猛然就可以画的,要走很多工序。查阅资料、研究史实……所以一个多月后,我才答应省里来画这幅画。”说起创作历程,秦老拿出了构思手稿展示给记者。两小卷约20厘米宽的宣纸卷,精致小巧。但当你展开纸卷,方知其中分量。三米多长的文字手稿,五米多长的构思草图,所有文字皆出自秦剑铭之手,构思草图上的每一篇章,都细心地用铅笔加上标注。
有了前期构思,秦剑铭和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的15位书画家组成的创作团队开始实地考察。他们走遍了20多个城镇,采风、写生、巡查,大运河的各种风貌和变化已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底。“从杭州到北京,写生一个多月,到一个地方就画,过程中还开了多次研讨会,就是反复讨论画面如何呈现。”
8省市的画家,画风各不相同。如何联合创作,成了横亘在秦老面前的巨大难题。“我是创作组组长,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他决定充分听取15位同仁的意见建议,由四位新金陵画派画家执笔,完成这幅画作。
画卷中的大运河包含四季景致,画卷外秦剑铭和他的同仁也一起看遍了沿河的春夏秋冬。从2018年到2019年底,创作组在东郊宾馆度过了一整年的封闭创作时期。住处、画室、饭堂,三点一线,自清晨画到日暮。画室中3米多高、30米宽的画板,是秦剑铭这一年来最亲密的“伙伴”。“住了整整一年,春节都没有回家。艺术创作是一项非常严肃、艰苦的工作,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好。要让专家认可,更要让老百姓喜欢。”
六十余载,镌刻时代风雨年轮
出生在常州武进的秦剑铭自小在运河边长大。“小时候,我们家门口就是运河的支流,上学每天都要从运河边上走。从东坡公园再往前,经过一段运河,就到我的学校啦。”多年过去,那时运河沿线的风貌秦剑铭早已回忆不起来,但河面上吹来的轻风,幼时喝过的运河水,都化成了一种对运河本能的情感,深植在秦剑铭的心中。“这条运河哺育了我们家乡,我对它有一种对母亲河的感情。”
秦剑铭20岁离开家乡进入省国画院,至今已有60年光景。彼时的他定然想不到,几十年后会因一张百米长卷,与运河再续深深的情缘。因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管是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一员,还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江苏人,秦剑铭觉得自己都有责任去完成好这幅画作。“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很苦很累也很高兴。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认认真真地把运河的风貌与变迁,用你的画笔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也是研究这个时代大运河变迁的资料。”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2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赋予了运河沿线地区光荣的使命。江苏作为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正致力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建设,为千年运河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悠悠两千年,迢迢四千里。中国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兴盛,见证了中国人民的生生不息。秦剑铭和他的团队坚信:新的时代,这条流淌不息的长河正焕发出新的更加蓬勃的生机。未来的大运河,会给世人展现出一幅更加恢弘绚烂的画卷。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冯晓丹/文 实习记者 汤翰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