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和煦,洒在运河上泛着粼粼波光。风轻轻拂过,树的倒影在这水面上摇摆起来,跟着摇摆的还有运河两岸游客的心。古桥、古寺、古关、古镇,京杭大运河的水到了苏州,应着枫桥这画似的美景,也变得愈发温柔沉静起来。
如果说,枫桥景区是千古传唱的主旋律,那么,运河枫桥段无疑就是枫桥景区的序曲。对枫桥景区熟悉的人们,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江枫洲北侧多了一座玉色的桥,跨过古运河细窄处,将江枫洲及其对岸连接了起来。这座古色古香的石桥与寒山寺、枫桥遥相呼应,融进了这片美景之中。“这座桥名叫‘指月桥’,是今年刚刚建成的。”站在桥上说话的人名叫王卫,话语中带着满满的骄傲,“往后市民就可以通过指月桥,从北侧枫桥景观节点步道步行到枫桥景区。这座桥将运河风光带步道全线打通,为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画龙点睛。”
指月桥
近年来,由于工情、水情的变化,运河最高洪水位不断刷新纪录,201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建设。苏州市水利工程建设处作为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包括运河枫桥段在内的运河姑苏区段的工程实施,该处的王卫成为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工程建设项目定位为‘1+2+N’。‘1’是指运河文化带建设,‘2’是指防洪排涝、环境整治两项基本功能,‘N’是指在此基础上因段施策,附加步道、景观、文旅等功能。”王卫介绍说,项目将通过提升运河防汛标准、保护运河文化遗产、挖掘运河综合价值、整理运河发展空间四个手段,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一条滨水风情人文带、旅游休闲观光带、防洪排涝安全带、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带。
保障防洪排涝需求是堤防加固工程的首要任务,按照“两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要求,不仅将堤岸标高做到6米,更在工程建设中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沿着运河岸边的蓝色步道缓缓前行,各色的植物迎面而来,错落有致、移步换景,步道的左边是生态密林,不时传来声声鸟鸣,右边是生态水池,零散的卵石间各种水生植物生长繁茂,这赏心悦目的景色里却藏着“海绵城市”的秘密。“你看,这瓶水倒在步道上,一下就全被吸收了。”王卫介绍,堤防沿线的步道采用新型铺装材料,透水性极好,遇到大规模降雨时,雨水能够快速渗透至碎石基层,并通过排水管流转到两旁的生物净化区。生态水池、生态湿地等就像是连通在一起的一个个蓄水池,不仅能将雨水储存起来,涵养其中的各类植被,更可以通过水位高低调节,将过量的雨水“转移”到运河边水位较低的生态区,排到运河里。“城市里的雨水通过净化后流到运河里,同时也保护了运河水不受污染。生物净化区不仅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也大大美化了环境。”
透水步道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运河与百姓生活也越发亲近。“我们许多段落即将完工的时候,周边市民告诉我们,迫不及待想在步道上走走、景观节点上转转。也经常向我们询问,步道什么时候能够正式开放,步道上能不能骑车,晚上有没有夜景灯光等等。”王卫说,项目为大运河构建了坚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很重要的是,让大运河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让老百姓都能近距离体验、感受大运河,享受到大运河历史、人文、绿色“福利”。
运河苏州段姑苏区段堤防加固工程预计将于今年12月完工。“通过4年的实施建设,眼看着运河沿线一段段步道建成开放,我作为全程参与者也感到十分欣慰。”王卫说,在这4年里,他在所负责的运河沿线,走了不下上百遍。工程在一步步推进,他也在一步步成长,从最初接到这个项目的压力重大,到静下心来推进项目的实施,在征地拆迁、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建设程序等等各个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地工作。“现在回忆起来确实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但也干成了一件重要的事。”他说。
“金阊门、银胥门”“米市探听枫桥价”“苏州过后无艇搭”这些苏州特有的俗语俚语因大运河而生,大运河对苏州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今,古老运河的故事,在苏州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不仅带来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更为像王卫这样的新老苏州人开启成长之路和新的生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