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read_image.jpeg
3_副本.jpg
“花香”变“油香”,"吃"出牡丹“大产业”
来源:六合区融媒体中心   2023-04-21 10:21:00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最近,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的金陵国卉牡丹园千亩牡丹花进入盛花期,扮靓了多彩竹镇的美丽乡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赏玩,欣赏国色天香牡丹花的风姿。

 

正是赏花好时节,在金陵国卉牡丹园,花团锦簇的千亩牡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驻足观赏,徜徉在花海中享受浪漫的春意。面对雍容娇媚的牡丹花,年近八旬的叶礼英老人欣喜万分,几年前迁居竹镇的她,直言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乡村更美了,群众的幸福感更强了。漫步花海,她情不自禁地高歌一曲,唱起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并即兴修改歌词,将竹镇的美景美食融入其中,唱出了心中的喜悦与自豪。她笑着说,自己好像年轻了许多。说到开心处,又舞上了一段。经常出差在外的年轻妈妈许圆得知牡丹花开了,便和爱人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着一对龙凤胎宝宝也走进了花海,一家人和牡丹花来了一场“亲密接触”,“春光明媚,花开似锦,身在花海中,幸福感扑面而来。”赏完花,他们又来到风车隧道区,看着孩子们奔跑在随风旋转的风车间,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春光明媚,四月如诗。眼下,以“赏国色天香,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三届南京六合金陵国卉牡丹节也已经在繁花似锦的春光中开启,除了牡丹,园区内还种植了大片的芍药、紫薇、晚樱、海棠、玫瑰、红榉树等花木;园区还打造了萌宠动物园、网红风车隧道、儿童乐园、海棠大道、植物迷宫等精品游园项目,以内容丰富的游玩配套项目为牡丹花赏玩之旅“锦上添花”。置身牡丹园,大片的牡丹花,如同白色的海洋,摇曳生姿,别有一番韵味。轻风拂过,花朵摇曳送来阵阵清香,一朵朵牡丹花敞开怀抱、绽放笑颜,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穿梭其间,间或有几朵粉的、红的牡丹花点缀其中,在阳光照射下,更是美不胜收。去年,牡丹园对原有牡丹花品种进行了补充,增加了100多个晚花系的牡丹,不仅色泽更加艳丽多彩,可观赏花期也更长久,花期从4月初持续至5月中旬,观赏期长达一个多月。

金陵国卉牡丹园自2015年建成以来,不仅种植了集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的千余亩牡丹,还以牡丹为媒,致力于油用牡丹培育、种植和产品深加工,并取得明显成效。“花香”变“油香”,牡丹催生出了“大产业”,金陵国卉牡丹园综合利用生产每亩可创收3万元左右,金陵国卉牡丹园是南京及周边面积最大的油用牡丹基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这里的牡丹种子可以提取出营养丰富而独特的牡丹籽油,是植物油中的珍品。金陵国卉牡丹园为六合特色旅游提供服务的同时,还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牡丹花盛开期可带动就业70-80人,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前不久开幕的牡丹节作为一场集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节会,既是南京都市花卉产业链推进农、文、旅融合,助力花旅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宣传花文化、共商花经济、推动花卉产业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纽带。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金陵国卉牡丹园“中华志愿者协会江苏代表处实训基地”授牌仪式,并举行了“助力‘乡村振兴’银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落户竹镇8年,如今的金陵国卉牡丹园,已经成了周边颇有名气的赏花胜地。2019年国家农业农村部产业发展司推荐的全国60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中,由金陵国卉牡丹园打头阵的“多彩竹镇赏花游”已经榜上有名。如今,金陵国卉牡丹园又被评为“南京市最美赏花基地”。在第三届南京六合金陵国卉牡丹节开幕式上,参加活动的嘉宾还为“南京市最美赏花基地”金陵国卉牡丹园揭牌。

如今的金陵国卉牡丹园已形成1100亩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拥有牡丹育苗区、种植示范区、牡丹种质资源基因库等基础工程和科研设备,建有育苗圃200亩、采籽园300亩,另有旅游观光配套设施等。基地负责人表示,将发挥油用牡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做大做强林下经济的同时,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形式,带动更多农民致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油用牡丹高质量发展之路。

标签:牡丹;牡丹花;陵国卉牡丹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wechat_2025-08-25_102046_647.png
一些传统服装企业加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娃衣”生产企业也迎来大量海外订单。
W020250818526178034155_副本.png
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96b85e4e-7315-41c1-9e54-5cfd85049818.png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思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讲得深入人心。
墙1(1)_副本.jpg
展览通过338幅人物画作,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血泪史和抗争精神。
wechat_2025-08-07_100918_780.png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