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扬州】守护“母亲河”!三位老兵的“守江”故事
来源:扬州发布   2023-07-31 11:36:00

在长江扬州江都段,有三位“守江” 的退伍老兵。他们退伍不褪色,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母亲河,呵护着长江文化和生态,为长江大保护奉献着一份退伍老兵的力量。“八一”建军节将至,记者走近这三位退伍老兵,记录他们的“守江”故事。

张明海

为烈士守陵传承红色文化

清晨6点多,住在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的65岁老兵张明海,早早起来打扫卫生,擦拭纪念碑刻,等待前来的学习瞻仰者,为他们讲述发生在江畔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天天都有人来,有自发赶来的,有单位组织的。”张明海说,每一批人来,他都会做好登记,然后讲述烈士们的战斗故事。每一位烈士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有烈士后代赶来,他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烈士的名字。

上世纪80年代退伍的张明海,有石刻手艺,他原本可以揣着工具游走四方,靠手艺将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可当他听说烈士纪念馆需要有人值守,他选择了一个人住在馆中,成为一位昼夜守陵人。

“陪伴着他们,我心安。他们在江边的革命故事,需要有人传颂。”张明海说,每天在馆中讲解很累,也就清晨和晚上才会有空闲的时间,这段时间他会在陵园中转一转,打扫卫生并检查碑上的每一个字。他还会发挥自己的石刻手艺,为石碑上的字重新加深和修刻。

“红色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一部分,我会在三江营畔继续守下去。”张明海说。

宋成刚

守护湿地只为鸟鸣鱼欢

每逢周末,在三江营江畔,总有一位扛着观测设备、挂着望远镜的身影在江边驻守,他就是2019年转业至江都工作的退伍老兵宋成刚。转业至江都区水务局长江管理处工作的他,将空闲时间都花在了守护长江湿地上。

“到江边工作,正赶上长江大保护深入开展。”宋成刚说,单位就位于嘶马弯道江段,他经常乘船沿江打击非法采沙。3年来,对周边江段的生态变化已经非常熟悉。当地人都感慨,长江生态这几年实现“巨变”。

宋成刚

三江营畔建有湿地公园,一些地方仍是原生态的湿地,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为了更好保护湿地,摸清湿地“家底”,今年2月,宋成刚牵头组成“三江营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希望通过季节性、长期性记录,普查三江营湿地植物种类等,助力摸清沿江湿地植物“家底”。

“我还是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观豚、观鸟做记录,留下观测资料。”宋成刚说,守护湿地生态,就是为了留住鸟鸣鱼欢,更是为了长江生态多样性恢复得越来越好,希望母亲河长江越来越健康。

利用空余时间坚持长江湿地保护和观记候鸟,宋成刚被很多志愿者称为“长江观鸟人”。经常有学校联系他,将孩子们带到江边湿地,上一堂长江湿地生态课,介绍每一种湿地植物,传播湿地保护理念。

石万鹏

多次救助中华鲟等国保

今年45岁的退伍老兵石万鹏,是江都渔政的一名执法人员。“三四天就要入江巡护一次。现在经常遇到鱼儿围着船跳。”石万鹏说,退伍20年来,他一直从事渔政工作,见证了长江江都段的生态变迁。

“退伍不褪色,很多老兵会抽时间参加护江行动,发现情况也会及时告诉我们。”石万鹏说,像张明海、宋成刚这些退伍老兵,每次江豚保护志愿行动,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在为长江大保护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石万鹏。

这些年来,石万鹏一直守护着长江江都段,曾多次参与救助受困、受伤的中华鲟。“有些钓具对鱼类伤害性很大,是明令禁止的。江里有江豚、中华鲟、胭脂鱼等国保,不能大意。”石万鹏说。

扬州发布记者 孟俭 文图

标签:长江;退伍老兵;江都

责任编辑:王晶枫

阅读推荐
2025042208475564269592.jpg
4月21日,28位外籍青年在春雨里,踏入这诗画江南的景致,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无锡文化之旅。
要闻.jpg
活动为期10天,将围绕“中文+职业技能”主题,开设专题讲座、示范课程、企业参访以及文化体验等课程和活动。
要闻.jpg
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按照两国元首通话指明的方向,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通过平等对话磋商解决各自关切,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A727OFGPFPSwXvbi2IPtGFhr.jpg
姜盟表示,这样的情景在他们以往的江豚调查观察比较少见。
最新消息.jpeg.jpg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关税措施,停止对华经贸打压,与中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妥善解决分歧。
本网策划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