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扬州江都段,有三位“守江” 的退伍老兵。他们退伍不褪色,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母亲河,呵护着长江文化和生态,为长江大保护奉献着一份退伍老兵的力量。“八一”建军节将至,记者走近这三位退伍老兵,记录他们的“守江”故事。
张明海
为烈士守陵传承红色文化
清晨6点多,住在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的65岁老兵张明海,早早起来打扫卫生,擦拭纪念碑刻,等待前来的学习瞻仰者,为他们讲述发生在江畔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天天都有人来,有自发赶来的,有单位组织的。”张明海说,每一批人来,他都会做好登记,然后讲述烈士们的战斗故事。每一位烈士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有烈士后代赶来,他会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烈士的名字。
上世纪80年代退伍的张明海,有石刻手艺,他原本可以揣着工具游走四方,靠手艺将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可当他听说烈士纪念馆需要有人值守,他选择了一个人住在馆中,成为一位昼夜守陵人。
“陪伴着他们,我心安。他们在江边的革命故事,需要有人传颂。”张明海说,每天在馆中讲解很累,也就清晨和晚上才会有空闲的时间,这段时间他会在陵园中转一转,打扫卫生并检查碑上的每一个字。他还会发挥自己的石刻手艺,为石碑上的字重新加深和修刻。
“红色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一部分,我会在三江营畔继续守下去。”张明海说。
宋成刚
守护湿地只为鸟鸣鱼欢
每逢周末,在三江营江畔,总有一位扛着观测设备、挂着望远镜的身影在江边驻守,他就是2019年转业至江都工作的退伍老兵宋成刚。转业至江都区水务局长江管理处工作的他,将空闲时间都花在了守护长江湿地上。
“到江边工作,正赶上长江大保护深入开展。”宋成刚说,单位就位于嘶马弯道江段,他经常乘船沿江打击非法采沙。3年来,对周边江段的生态变化已经非常熟悉。当地人都感慨,长江生态这几年实现“巨变”。
宋成刚
三江营畔建有湿地公园,一些地方仍是原生态的湿地,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为了更好保护湿地,摸清湿地“家底”,今年2月,宋成刚牵头组成“三江营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希望通过季节性、长期性记录,普查三江营湿地植物种类等,助力摸清沿江湿地植物“家底”。
“我还是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观豚、观鸟做记录,留下观测资料。”宋成刚说,守护湿地生态,就是为了留住鸟鸣鱼欢,更是为了长江生态多样性恢复得越来越好,希望母亲河长江越来越健康。
利用空余时间坚持长江湿地保护和观记候鸟,宋成刚被很多志愿者称为“长江观鸟人”。经常有学校联系他,将孩子们带到江边湿地,上一堂长江湿地生态课,介绍每一种湿地植物,传播湿地保护理念。
石万鹏
多次救助中华鲟等国保
今年45岁的退伍老兵石万鹏,是江都渔政的一名执法人员。“三四天就要入江巡护一次。现在经常遇到鱼儿围着船跳。”石万鹏说,退伍20年来,他一直从事渔政工作,见证了长江江都段的生态变迁。
“退伍不褪色,很多老兵会抽时间参加护江行动,发现情况也会及时告诉我们。”石万鹏说,像张明海、宋成刚这些退伍老兵,每次江豚保护志愿行动,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在为长江大保护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石万鹏。
这些年来,石万鹏一直守护着长江江都段,曾多次参与救助受困、受伤的中华鲟。“有些钓具对鱼类伤害性很大,是明令禁止的。江里有江豚、中华鲟、胭脂鱼等国保,不能大意。”石万鹏说。
扬州发布记者 孟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