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南京市作家协会获悉,著名作家、《和平宣言》创作者冯亦同于2023年4月9日下午在南京去世,享年82岁。
1941年,冯亦同出生在扬州宝应的一个教育家庭,从中学开始就埋下的文学的种子,大学时期开始蓬勃发芽。18岁那年,冯亦同考入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1961年,读大二的他,得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便诗兴大发,作诗《在宇宙的大街上》:
云彩让出了大道
天空敞开了怀抱
飞船上面载着全人类的骄傲
飞船下面是全人类的欢笑
在宇宙的大街上走着苏联人民的代表
略显稚嫩的诗句,成为铅字出现在《新华日报》副刊上,那种欣喜,放飞出他心中的文学梦想。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南京市第九中学担任教师,后调入南京市文联文学协会工作。
在南京文学史上,文讲所是重要的一章,它寄托着上世纪80年代南京文学青年的憧憬和努力。其时,冯亦同担任文讲所诗歌班负责人,为南京发掘培养了不少知名作家、诗人、编辑、主持人,后来南京的各家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作家协会、文学杂志、文化部门,都有其中的学员,极大程度推动了当时南京文学事业的发展。
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网络来阅读,面对这样的冲击,冯亦同则显得很乐观,经历了“换笔”的冯老笑称那是重拾小学学习汉字的感觉。冯亦同说,原来所说的笔耕不辍,指的是用犁耙在那儿锄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伏案工作,但自从打字以后,又有种坐上拖拉机耕田的感觉。坐上这“拖拉机”耕田后,冯亦同的文学创作更加辛勤,从诗集《男儿岛》《紫金花》,再到人物传记《郭沫若》、《镇海的女儿朱枫传》,数十年间,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了作品逾千篇、数百万字。
在冯亦同的创作中,描写和讴歌南京的作品占了相当比重。“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每年12月13日,金陵警报长鸣。在国家公祭仪式上,青少年们肃立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齐声宣读《和平宣言》,向世界发出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声音。《和平宣言》的创作者正是冯亦同。他还陆续创作了《母亲与墙》、《江东门的沉思》、《紫金花》、《江东门的钟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对和平的期许。
他在生前表示:“‘和平’是永恒的主题,因为它建立在历史真实和人类信念的基石上,它也是时代发展最迫切、最根本的要求,一切真、善、美的创造所赖以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