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苏州专场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2024-06-26 17:18:00

6月26日上午,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苏州专场。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围绕“坚持开放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作介绍,并回答记者问。

胡竹: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围绕坚持开放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进行发布。

我们请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为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与吴市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唐晓东,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宏,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徐积明,苏州市工信局党组书记范建青,苏州市商务局局长孙建江。

下面我们先请吴市长介绍情况。

吴庆文:

苏州历来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开放与创新、创新与产业、产业与资本结合最好的城市之一。苏州有两项重要支撑,一是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现在人才、政策、科创氛围、资本等方方面面,比如苏州的各类基金规模已超万亿,这些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厚植了土壤;二是一流的营商环境,让苏州长期备受海内外资本青睐,在双向开放新格局中造就了鲜明的特色优势,苏州也先后被世界银行、《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苏州以0.09%的国土面积和全国1%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的经济总量,3%的工业增加值,4%的实际使用外资和6%的进出口总额,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9%,领跑全国大中城市。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步伐,城市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可以用“五个转型”来概括:

第一是发展动力转型。苏州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去年实现了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工业技改投资“三个千亿”。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载体,纷纷布局。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高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第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第二是产业结构转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4.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支撑有力,其中高端装备达到1.42万亿,跃居第一大产业,体现了产业能级的跃升;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在不断升级,特别是汽车电子领域发展迅速,一批全球领先厂商在苏州加大布局。苏州还在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光子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1~5月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0.6%。

三是投资结构转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基建等领域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今年1~5月工业投资增速达到14%。今年以来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近1000个、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四是外资外贸转型。外贸主体、方式、市场、业态结构不断优化,去年实现进出口2.45万亿元,今年1~5月增长10.4%,规模接近同期历史最好水平。苏州吸引了175家境外世界500强投资项目486个,累计使用外资超1600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三,一批研发、设计、采购、结算中心等外资总部落地生根。

五是发展效益转型。苏州用更少的消耗实现了更优的发展,近十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0%,太湖水质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9∶1,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时曾讲到,“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书记对苏州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还谈到,“值得看,看了(让我)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了底气。”

这是总书记对苏州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厚望。苏州将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持之以恒推动开放创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展望苏州的创新愿景,我们希望:在这里,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云集、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在这里,要有一流的人才,有一大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在这里,要有一流的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前沿的研究;在这里,要有一流的企业,创造出具有引领性的产品与服务,提升全球效率与福祉;要产出一流的成果,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引领未来发展方向;要有一流的生态,优秀的创新文化,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苏州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当下要做的事很多,概括起来有“四个新”:

一是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以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为抓手,推进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共建一大批创新联合体,力争在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动态全覆盖。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发挥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平台作用,让更多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

二是培育苏州智造“新动能”。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主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加快建设“1030”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支持生物医药、纳米科技、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光子、量子科技、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培育上实现更多突破。用3年左右的时间,形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

三是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苏州有一批开放合作平台,今年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苏州将以此为契机,大胆试、大胆闯,争取一批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深化开放创新。实施跨境电商“跃升行动”,培育壮大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支持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完善外籍人士出入境、跨境支付等便利化服务。苏州将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深化上海和苏州一体化,认真抓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南北挂钩工作,着力提升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四是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秉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守契约精神,保持竞争中性,一如既往、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切实让企业家敢闯敢干,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苏州将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强化企业动态感知,及时解决产业、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

苏州还是中国首批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中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拥有知识产权法庭、破产法庭、国际商事法庭、劳动法庭、互联网法庭、数据资源法庭6个专业法庭,是全国专业法庭最多的城市。苏州将依托中欧知识产权司法论坛等平台,持续加强与国际司法的交流借鉴。主动对照世界银行B-READY新评价体系标准,以及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营造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我们的目标是让“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成为苏州营商环境的鲜明标识。

对于苏州,央视节目中曾有这样一句经典评价:苏州,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两千五百年。她是世界读懂中国、读懂江南的“最美窗口”,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接。我们相信,在苏州,人文经济可以双向奔赴,开放创新必将引领未来。

胡竹:

谢谢吴市长。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各地都纷纷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苏州的比较优势在哪?怎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动苏州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吴庆文: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苏州有很多优势,苏州是链接世界的要地、产业配套的高地、创新创业的福地、对外开放合作的宝地,同时我们还是多元文化的融汇地、高品质生活的首选地、众多应用场景的新生地、一流营商环境的示范地。我们很有自信地说,苏州应当是全国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和能力最好的地区之一。

具体到产业层面,我们的优势之一在于,产业发展积累深。很多新兴产业根植于传统产业,也离不开传统产业的配套。苏州集聚了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工业门类,是长三角和全国、乃至全球众多产业链的发起点和连接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苏州来说,有着更硬的底气。

优势之二在于,产业焕新走在前。苏州是最早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城市,目前已经实现了对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集聚“灯塔工厂”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52.7%、47.6%。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正在苏州持续地开花育果,向着成林成势加快生长。

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对接,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使苏州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

当前,我们在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科技招商、产业招商同步抓。这是决定未来发展增量的关键一招。我们在做好产业项目招大引强、工业企业增资扩产、保障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上,同步细水长流地招引一批科创项目。这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像长光华芯,还有亘喜生物,当初刚从海外回来到苏州时,都只是科技型小团队。后来一步步成长,如今他们,一个已经成功上市,成为光子产业的骨干企业;另一个,被跨国药企巨头阿斯利康,以12亿美金收购,创下本土创新药企的第一例。去年我们招了1万个科创项目,以后每年目标都要新增1万个。这是我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播下的种子,以后成长起来,就是人才森林、创新森林。

更深层次上,我们将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革新生产关系,需要更优的创新生态体系来支撑。苏州将系统优化科研体系,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数字化改革,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努力让更多优质的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顺畅流动。

央广网记者:

开放型经济是苏州的鲜明特征之一。新时期新形势下,苏州如何用好开放“法宝”,集聚融合全球一流创新要素资源?

唐晓东:

新时期新形势下,苏州主要做好3件事:

第一件事,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对接CPTPP、RCE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数据自由流动、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借鉴先进规则,努力为创新提供足够的机制保障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DEPA框架下,我们围绕跨境数据流动、商贸便利化、国际航运信息交换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编制形成跨境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规则指引,并于今年1月上线“苏数通”数据出境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一批高科技企业数据跨境流动的需求。依托自贸片区的先行先试,我们目前已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10项,围绕生物医药开展全产业链制度集成创新,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深化高水平开放为核心,努力在行业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加强与国际接轨,深化与全球大院大所、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在财政科技计划申报、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等方面支持外资企业平等参与,努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第二件事,做强载体平台。增强开发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产出效益等方面强化考核引导,进一步拓展中新、中德、中日和海峡两岸等载体平台的开放创新能级。发挥好中新合作优势,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加强中新“国际化走廊”建设,深化外资总部集聚区建设,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坚持引资+引技+引智,鼓励外籍初创团队、外企在苏州创新创业;鼓励外企与各类开放平台、科创载体深化合作,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外企增加技术、研发、人才等投入,加强与国内企业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空客、大金、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企业研发载体不断落地,今年我们又聚焦研发便利、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了支持外商投资设立和发展研发中心的19条措施,目前苏州的外资研发中心已占全省一半以上。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海外商务中心、离岸创新中心等平台的专业化服务、孵化功能,支持本土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开展技术合作、投资并购、返程投资,吸引更多的创新项目落地苏州。

第三件事,优化开放环境。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我们在出入境、人才引进、医疗保障、居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软服务”,为外籍人士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今年以来,我们大力提高外籍人士聚集区域的外卡受理能力和现金支取、兑换服务水平,针对短期境外来苏州人士,创新推出移动支付工具Su-Pay,实现“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让外籍人士支付不“见外”。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在支付、出行、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完善举措,让外籍人士在苏州乐享生活、创业无忧。

江苏卫视记者: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苏州如何激发企业主体能量,塑造强劲的创新矩阵引力场?

徐积明:

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徐积明:目前,苏州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全国第三。国家高企超1.57万家、全国第四。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超1050亿元,其中95%以上来自企业。下一步,我们将从3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做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我们坚持增量、存量两手抓,在做大增量上,成立全国首个市级层面的科技招商中心,大力招引高水平人才项目,据统计,全市9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2%的瞪羚、独角兽企业都来自科技招商项目,刚才吴市长也讲到,今年还要新增科技招商项目超1万个。在做优存量上,运用科创指数,开展企业综合评价,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层分类建立培育库,精准施策、集成支持,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底盘”。

二是做强企业创新能力。系统梳理全市400多家实验室、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按产业方向、以科创联盟形式进行整合,全力打造“一产业细分领域一科创联盟”,引导联盟服务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面向全球“揭榜挂帅”,实施有组织科研,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今年我们创新联合体数量将突破200家。加快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推动全市1.3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特别是外资、港澳台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向创新型企业转型。

三是做优创新生态环境。我们高度重视科技金融,推出“科创指数贷”等金融产品,同时,聚焦研发关键环节、产品首购首用等领域,不断创新保险险种,多管齐下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研发难题。加快打造苏州国际路演中心,帮助企业对接全球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要素。每季度遴选10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通过视频联播方式,展示企业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企业相互学习借鉴、比学赶超。

香港商报记者:

创新需要久久为功。苏州是如何围绕创新“全链条”“全周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创新整体效能的?

徐积明:

目前,苏州已与200多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合作,近5年我们累计实施产学研项目超1万个,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0亿元、全省第一。我们有个深刻体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我们重点从成果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发力。

一是突出企业需求端引领。深度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推动全市400多家科研平台开展以需求、应用为导向的技术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深度孵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储备未来发展动能。

二是提升成果供给端水平。与全国重点高校院所共建成果转化中心,在一流高校周边设立科创飞地,主动挖掘技术成果,推动项目异地孵化、在苏转化;面向全球,依托全市26家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利用海外资源就近研发、就地孵化,源源不断导入海外高端人才项目。

三是加强转化服务端支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发挥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香港应科院长三角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作用,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活动, 加快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现代快报记者:

苏州正在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具体是在哪些产业领域上重点发力,又布局了哪些新兴赛道?

范建青:

正像这位记者关注到的一样,苏州正在从“制造”向“智造”转变。前一个是制造业的“制”、后一个是智慧的“智”,尽管发音相同,内涵可不一样。

应该说制造业是苏州最大的“看家本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今年,我们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召开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要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提出了“345”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到2026年,GDP超3万亿,形成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跃上5万亿台阶。

目前,苏州立足省“1650”产业体系部署,正在全力打造由10个产业集群和30条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围绕苏州“智造”,重点聚焦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个方向。一是传统产业以“智”增效。支持钢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提质焕新,大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这项工作总体呈现起步早、投入大、覆盖广的特点。早在2016年,我们就开始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服务,全市财政每年投入近20亿元,累计推动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过3万个,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以获评首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持续加大投入,每年开展1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全力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苏州样板”。二是新兴产业以“智”赋能。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进一步推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巩固新兴产业优势。三是未来产业以“智”提速。加快布局光子、量子技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加速颠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积极开辟新赛道,全力在低空经济、智能车联网、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抢占先机。

最后,借此机会向各位媒体朋友推广一下我们正在打造的“1030产业沙龙”品牌:今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每周六我们都会举办产业沙龙专场活动,旨在搭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人才、科研机构、金融单位、法律服务机构等常态化交流对接平台,欢迎各界朋友多多关注、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苏州日报记者:

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请问园区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将在哪些方面聚焦发力?

吴宏: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宏: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是世界看中国、看江苏、看苏州的重要窗口。2016年以来,实现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八连冠”,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当好“探路者”“先行军”“排头兵”。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视察苏州工业园区,要求苏州工业园区“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恰逢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我们了解到,国务院计划出台文件,支持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赋予园区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中新两国政府计划共同发布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愿景、签署在园区开展数字贸易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面向未来,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重点聚焦三个方面,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节点。持续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拓展双向投资、科技创新、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中新合作。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赋能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引领苏州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二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进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等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扩大高端人才集聚优势,三年内,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500家,各级科技领军人才总数超5500人。

三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年内,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均突破3000亿元,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更好服务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中新社记者: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呈现新动向,吸引外商投资也面临新挑战。下一步,苏州将如何进一步面向全球,招引更多的“创新合伙人”?

孙建江:

苏州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600亿美元,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国际资本流动呈现新动向,苏州利用外资面临新挑战。苏州将充分利用开放型经济和制造业优势,不断探索引资新方式、新举措。

一是探索吸引外资新路径。苏州拥有1.8万家外资企业,留存利润是一座可以深挖的“富矿”。我们于2022年出台利润再投资工作举措,已有一大批利润再投资项目获专项激励。接下来,我们将对重点企业建库,做好跟踪服务,推动外资企业留存利润增资扩产。用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外汇管理便利化试点、本外币一体化等政策工具,吸引外资持续加码苏州。

二是推动外资企业深耕转型。外资继续看好苏州、深耕苏州。去年以来,西门子艾闻达中国区总部、康宁药物智能化合成等一大批优质外资项目签约落地。今年3月,总投资超10亿美元的博世新能源汽车项目“拿地即开工”。总投资20亿元的太古可口可乐项目实现“五证连发”,从签约到开工仅历时8个月。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苏州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产业生态,以及人才、科创优势,推动外资企业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引导在苏外企向金融、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等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向医疗、养老、文旅、休闲等高质量生活性服务业拓展。

三是打造开放平台新优势。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合作优势,抓住开发建设30周年契机,进一步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深化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战略合作。发挥太仓“德企之乡”,德资企业超500家的集聚优势,进一步拓展对德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打造更大量级德企集群。发挥苏州高新区“日资高地”,日资企业近800家优势,进一步推动日资企业集聚发展。发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金改区“双区联动”叠加效应,进一步在产业合作、金融改革创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

我们还将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合作,优化我市驻外经贸机构布局,全力构建全球化招商网络。立足大招商、招大商,今年还将派出超200个团组招引更多“创新合伙人”。

新江苏传媒记者:

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要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在这方面,苏州有哪些考虑,下一步有什么举措?

吴庆文: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苏州一直是一座开放包容、拥抱创新的城市。这些年,我们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引、集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他们给苏州带来了强劲的创新原力,我们也通过这些深度合作,拓展了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

我们越发认识到,一流的创新生态,就像阳光雨露之于树木,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给足空间和时间,让各类要素协同互动、高效配置,才能培育出一片热带雨林。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与其说是做好服务,不如说是与各类创新主体建立起一种开放合作的伙伴关系,实现共同成长。

一是提供畅通的资本对接渠道非常重要。苏州是最早成立天使母基金的城市之一,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科创基金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全市备案私募基金产品近3000支。我们将发挥好元禾创投、苏创投、苏高新创投等政府性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集聚更多社会资本加持苏州,精准匹配创新全产业链。

二是提供多元的创新交流平台非常重要。目前,苏州拥有31所大学(研究院),牛津、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北大等200多所高校在苏州都建有合作机构。我们将持续扩大与国内外一流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支持联合在地的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参与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工程和各类科技攻关项目。我们还将进一步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等集聚,办好冷泉港亚洲会议等前沿论坛,持续拓宽国际科学交流合作的新渠道。

三是提供充足的场景应用机会非常重要。苏州拥有海量企业、多元行业,可以说是天然的技术应用沃土。近年来,香港应科院长三角成果转化中心、S-Lake先进技术发展中心、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等一批项目,都在加快建设。我们欢迎各类海内外“硬科技”项目,来到苏州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

四是提供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非常重要。这两年,苏州新办了一个科技商学院,专门就是为了科技人才设立的,每期都会联合顶尖院校,邀请科技、金融等各路大咖来做培训,目的就是帮助科技人才更懂产业、更懂管理,反响特别好、期期爆满。我们将持续瞄准人才的现实关切,在事业、家庭等方面给予悉心关注,帮助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战友、点石成金的伯乐。我们还将办好国际精英创业周、科学家日等活动,动态编制更新全球人才地图、创新要素图谱,让更多人才能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特别是下个月马上要启幕的国际精英创业周,16年来累计吸引创新创业项目3.5万个。我在这里和大家也做个预热和邀请,欢迎媒体朋友们,届时来苏州采访报道,切身感受一下苏州蓬勃的创新氛围!

胡竹:

谢谢吴市长和其他五位发布人,谢谢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标签:

责任编辑:冯晓丹

阅读推荐
微信截图_20241115105738_副本.png
对于Brad来说,南京是一座古今交汇的城市,这一点在城墙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1_imageslim (1).jpg
这是我国在重型液压设备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展示了在大型海工特种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1_imageslim.jpg
11月17日上午,2024南京国际马拉松赛即将举行。
2024111508363129473375.jpg
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首次访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乐团,开启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
微信截图_20241115103417_副本.png
今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迎来揭牌成立五周年。累计推出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本网策划
微信图片_20240703093100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