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农历鼠年,做一个吉祥鼠,穿着喜庆的红色衣服,抱着大元宝来给我们送福气。”年关将近,徐州丰县捏面人传承人惠明生的工作室里年味越来越浓,只见一块面团在惠明生手中被娴熟地揉捏搓,不到5分钟,一个穿着红色衣服,喜气洋洋的小老鼠便完成了。惠明生,当地人都称他为“面人惠”,如今48岁的他,捏面人已经22年了。回忆起与这些面团的结缘,惠明生不无感慨:“还是小时候看家里老人做花面时候启的蒙,没想到一转眼坚持了这么久……”
华丽转身
下岗后学捏面人,一晃22年
惠明生高中毕业后,考进了徐州一所职业学校,1993年毕业,分配到县水利系统下属的一个企业工作,1998年企业破产,他随之下岗。“下岗后就想自己做点事儿,刚开始去了徐州一个从事泥塑的朋友那里,边打工边学习泥塑。”惠明生说,当时在徐州打工薪水微薄,他不得不放弃泥塑的学习,去到郑州打工。在郑州工地附近,每天都有一个面塑艺人在人行道旁捏面人,他每天工作之余,忍不住前去与艺人交流,时间长了,这位艺人就教会了他面泥的蒸制方法和面塑艺术的简单捏制技术。
惠明生说,当时学到的还只是最基础的,后来他去到山东菏泽,跟着当时比较有名的面人师傅求教,才对面塑艺术有了更深的领悟。“当时在菏泽求教了三个师傅,他们都是同一个面塑派别‘面人李’的传人,有当时菏泽著名面塑艺人李芳清、穆绪竹和现在的菏泽面塑非遗传承人穆绪建,也有济南著名的‘面人汤’的弟子董凤岐。”惠明生说,每次去山东菏泽,都在那里住上十几天进行集中学习,每次学习完回到家里,再一个人消化与琢磨,苦练揉、搓、捏、捻、按的面塑手法,在这个过程里,他的面塑技艺得到了逐步提高。
“其实捏面人和写字一样,上手容易,要捏好却很难。”惠明生向记者透露了学面塑的秘密,“面塑是需要不断练习手法的,练习多了,熟能生巧。”
对惠明生来说,5分钟捏个吉祥鼠,一周完成一个典故作品,都不是难事。
从1998年开始捏面人,惠明生一坚持就坚持了22年。22年里,他捏了有上万件的作品,其中很多精彩的作品如今都整整齐齐地摆在他工作室的柜子里。走进他的工作室,每个房间好几个靠着墙的柜子装得满满当当,颜色绚烂,十分霸气。
新闻人物>>
惠明生,徐州丰县当地小有名气的面塑大师,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2019年7月,其开设的朝花夕拾少儿面塑工作室荣获第二批社区教育省级“名师工作室”称号;2019年1月,惠明生被授予丰县第八届优秀人才称号;2017年12月,荣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称号。
满柜子作品
最爱《乌江自刎》,为楚霸王“正名”
丰县历史悠久,是汉高祖刘邦家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环境给了惠明生施展才能的创作空间。从汉高祖斩白蛇起义、鸿门宴、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吟唱大风歌、再到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等,一个个历史典故都成了惠明生指尖上的面人作品。
在众多面塑作品中,最令惠明生满意的是《乌江自刎》,这是他2018年夏天的作品,从当年的春天开始构思,真正制作的时候,只用了一周时间。惠明生小心翼翼地向紫牛新闻记者展示《乌江自刎》,只见滔滔乌江水畔,一将一兵、一马一船。将军手持宝剑,目光刚毅、双唇紧闭,脸上充满了羞愧与悲愤。一旁的士兵举着残破的战旗想要劝说将军渡江,一旁的战马前蹄抬起、仰天长啸……作品主要展现项羽兵败乌江、拔剑自刎的场景,在创作期间,项羽和士兵表情的细致刻画,都是惠明生在精读原著后自己观点的反映。
惠明生说,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很多古诗词中对他的评价都是正面的。宋代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再如杜牧诗“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基于这样的理解和判断,惠明生把项羽塑造成一个英雄的形象。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太多故事,因此我会看古典名著,学习一些文化方面知识,在其中寻找灵感来捏成面人。”惠明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掌握的知识多了,才有更多题材可以创作,作品也更有深度与内涵。
聊起面塑,惠明生滔滔不绝,能从他的言语中感觉出他对面塑艺术的喜爱。“您的作品现在堆了满满几柜子了,这些会卖吗?”惠明生摇摇头:“不卖的,我这些作品都是自己收藏或者送给朋友的。”
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惠明生的妻子精通书法,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今年22岁,在读大学,女儿还在上初中。惠明生的儿子在大学里成立了“面塑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用面塑制作工艺品,以此来做公益。惠明生的女儿说,长大后的梦想就是开一个艺术班,成为一个艺术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和面塑。
大师教育梦
历时十几年自编教材,把非遗送进校园
提及家人,惠明生想到了一幅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自己捏的父亲、妹妹和他本人的肖像,三人手里托举着三个字“中国梦”。“我父亲是乡村的老师,我妹妹是徐州当地大学老师,我自己也是一个教面塑的老师,所以我就做了这么一个作品,我们三个人的中国梦,就是我们家的教育梦。”
惠明生说:“2004年的时候有一次去青岛,看到当地将剪纸艺术送进校园的举动后深受启发,于是回到丰县后就寻找学校合作教授孩子们面塑,从2004年至2010年,我作为代课老师给丰县当地两所学校的孩子上课,每年教的孩子粗略算算就有七八百名。”
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惠明生不仅是徐州当地公认的面塑大师,2010年更被评为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您做的面塑和传统的面塑有什么不一样呢?”惠明生说,我捏面人的手法技巧是继承了传统的,我觉得我做的最大的创新,是把面塑课程带进了校园里,带给更多孩子学习的机会。
1月19日上午,在惠明生的朝花夕拾少儿面塑工作室里,他正在为一些孩子们制作大红灯笼与中国结。“先取一小坨红色面泥,我们放在中间压平,做成一个灯笼形状。”他一边做着示范,一边取出五个黄豆粒大小的面泥,做成灯笼的穗。
还没到上课时间,不少家长就带着孩子来到这里。5岁的王滢洁小朋友坐在凳子上一动不动,两个眼珠不停地看着柜子上的孙悟空,她在3岁多时就跟着惠老师捏面人。王滢洁非常喜欢惠明生老师捏的孙悟空形象。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姆霍林斯基的名言一直是惠明生的座右铭。2010年的时候,惠明生成立了朝花夕拾少儿面塑工作室和丰县“面人惠”少儿面塑研究中心。此后主要的课堂都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完成。他还招聘了5名下岗职工,培养他们成为面塑老师。“现在他们除了在工作室上课,还经常免费送课进幼儿园,给孩子们普及基础的面塑知识,我觉得这很有意义。”
惠明生提到,2004年开始从事面塑教学的时候,意识到一本好的面塑教材十分重要,而当时这方面的教材稀缺,所以他酝酿着要编写一本儿童面塑的教材。从2004年开始收集整理,到2017年,这本历时十几年的教材《少儿面塑技法详解》终于面市,并在2019年5月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优秀乡土教材。“这本教材已经用了两年了,我打算2020年再把内容丰富一下出个新版。”惠明生说,“面塑这种传统文化很需要传承,所以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展下去。”紫牛新闻记者张冰晶 通讯员闫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