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晓书馆“文学、期刊与时代的关系”沙龙活动
一城、二马道、三翁城、四城门,融合城墙历史文化的公益图书馆晓书馆已与南京携手翻过365页日历。11月11日,在南京晓书馆成立一周年之际,馆长高晓松邀请《青春》杂志社主编李樯、《钟山》杂志社副主编何同彬和《雨花》杂志社副主编育邦举办沙龙活动,探讨文学、期刊与时代的关系。
曾经门庭若市的报刊亭在城市里一点点消失,家门前不再有邮递员吆喝着送杂志,文学期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淡出大众视野,20世纪80年代“有井水处皆吟柳词”的文学黄金时代已难再现。
嘉宾漫谈
在此背景下,文学期刊何去何从?“人手一本文学刊物的时代已经过去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文学期刊不再有能力在市场里竞争追逐。我们开始承担公益职能,盈利不再是目标,而是以向读者传递文化为己任。”何同彬说,“80年代的文学承载了很多社会职能,现在进入冷静期是合理的变化,而这不等于文学已被互联网挤压殆尽。”
高晓松
对于文学是否成为小众爱好,而又因何演变的问题,高晓松先以音乐行业类比:“从前唱片公司就对歌曲和歌手进行筛选,资源有限,非常优秀的歌曲才会发行,而现在社交平台让所有人有机会展示自己,曾经可能没办法面世的作品也出现了。”
“和音乐类似,文学作品不再只经编辑审核、发稿,网络带给作家们广阔的空间去把作品展示给公众,文学风格就不会局限于刊物的定调,那么各个层次的作品都会翻涌而出。”李樯说,网络小说越发成为主流,月刊、季刊的传播显然追不上互联网速度。
“但是,传播方式的改变不代表文学作品会消沉,我们没必要清晰地界定网络文学、严肃文学或者是其他。”高晓松说,无论是在羊皮纸、竹简、印刷纸或是屏幕上,这些媒介都改变不了作品内容的本质。
活动现场
主编们都认为,文学发展之路不会越走越窄,且不“出圈”才是常态。“文学风格多元化是向好的趋势,网络小说不是‘低俗’的代名词,其中也出现很多优秀作品,为文学圈增添亮丽色彩。”育邦说,文学期刊会找到柳暗花明后的那“一村”,以适应时代的新媒体、新方式传播文学。
“愿在此以诗书相亲,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一年以来,南京晓书馆一直向文学爱好者们敞开“心扉”,以四万册文史哲为主的书籍邀读者遨游书林之间,拾贝知海之岸。晓书馆还以文会友,与南京的学者、作家、音乐人、戏剧人、艺术家及诸多文艺美学团队,举办了三十余场文化活动。
(文中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