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发布厅 > 省委发布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发布活动——经济发展专场发布会
来源:江苏国际在线   2021-04-29 17:21:00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江苏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从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以苏州为例证阐述小康战略构想,嘱托“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点” ,到党中央希望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江苏视察。聚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产业强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先后获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市、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宣传工作,加强全省各地各部门发展成就的对外宣介发布,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奋斗百年路 逐梦新江苏”——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共设置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治理六个主题。今天是系列发布的首场——经济发展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省科技厅副厅长过利平,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周毅彪,省商务厅副厅长倪海清,南京市副市长沈剑荣,苏州市副市长杨知评,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我省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我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力群。

首先,请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我省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国家重大战略扎实推进等方面成就。

林康(省发改委副主任):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作为江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的首场新闻发布会,首先由我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八大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下游,平原辽阔、水网密布,物产丰富、底蕴深厚,自古就是令人向往的鱼米之乡。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江苏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从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以苏州为例证阐述小康战略构想,嘱托“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点”,到党中央希望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党的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江苏视察,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江苏始终肩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担当。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从建国初期恢复生产、建设起步,改革开放奋进高歌、领跑前行,到八大以来坚毅拼搏、接续奋斗,迈出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发园区蓬勃兴起、创新型经济动力强劲的坚实步伐,创造了上塘村“大包干”、“苏南模式”、“不见面审批”等生动实践,书写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开山岛”精神等时代篇章。

党的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不断深化“两聚一高”创新实践,奋力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突破了一系列难题,战胜了诸多风险考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强富美高”在江苏大地正展现出鼓舞人心的现实模样。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0万亿元台阶,稳居全国第二位,从2012年的5.41万亿元提升至10.27万亿元,年均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5万元,位居各省(区)之首;公共预算收入突破90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2年增加2.34万元、1.2万元,开创出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升级力度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黄金时期。

一、创新转型成效明显,经济强的态势加快拓展

旁骛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根植江苏大地的标识基因。江苏作为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从改革开放以来成就制造大省地位,到进入新时代,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实现了全省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运行。从创新实力看,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82%,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矩阵”作用充分发挥,涌现出未来网络、“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从产业基础看,江苏是很多国内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约占全国1/8,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国家重点培育对象、占全国近1/4;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8%和46.5%,拥有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从开放程度看,江苏是国家“一带一路”交汇点,拥有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重大开放载体和46家国家级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进出口总额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从城乡区域看,江苏城镇化水平突破70%,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全国首个都市圈规划,13个设区市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城市行列,综合实力百强市县数量居全国第一;持续深化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推进,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3%,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加强自主谋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铁主骨架基本形成,总里程从全国第位跃升至第三位。

二、生活品质着力提升,百姓富的成色更加充足

古往今来,江苏在很多人心中都是承载着美好生活向往的富庶家园。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富民导向,着力办好民生实事,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江苏人民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享有更多的发展成果。富民增收持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达4.34万元,收入比缩小到2.19: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254.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年收入6000元目标,标准高于400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住房保障稳步推进,总体居住水平持续提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7平方米;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完成20万户,一批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建成。教育改革系统实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普通高中和高水平大学资源供给进一步扩大,全省在校大学生数突破200万人,更好满足群众上高中读大学的愿望,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每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率先实现以设区市为单位城乡并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形成经验做法,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公众安全感达98.7%。

三、美丽江苏展开布局,环境美的特质愈发鲜明

江苏自然条件优越,园林城市、名城名镇和美丽乡村众多,历来就是百姓安居乐业之地。我们始终秉承延续自然禀赋优势,牢固确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鲜明导向,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特别是新形势下把美丽江苏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保持全国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的同时,着力建设百姓认可的美丽大花园。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统筹推进环境整治和绿色发展,深入实施“4+1”治理工程,累计依法关闭退出低端落后化工生产企业4454家,化工园区定位由54个减少到29个,“重化围江”治理取得重大进展;累计腾退沿江岸线60.3公里,规划实施一批“还江于民”的亲水岸线治理工程,奋力走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前列,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深化拓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1%;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长江、淮河等重点领域水质明显改善,太湖治理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86.5%,国省考断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生态环境质量正在加快由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迈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累计关停133台411.9万千瓦落后煤电机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累计建成8个国家森林城市、9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32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4%,以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太湖、洪泽湖以及沿海为脉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水韵江苏”更加可观可感。

、文化强省扎实推进,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风尚着力彰显

江苏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在这片土地交融激荡,涌现出数俊彦之士和一批文艺精品。进入新时代,我们紧紧围绕“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建设,切实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跃升,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达到9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加强,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道德讲堂品牌创新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第一,“马庄经验”影响广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走在前列,重大先进典型持续涌现,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标识打造步伐加快,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高质量推进,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行试点区;盐城黄海湿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开展联合申遗,南京、扬州分别入选“世界文学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书香江苏”深入建设,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0.2%。文化事业产业整体跃升,“文艺苏军”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紫金”文化品牌和“扬子江”文学品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文旅创建走在前列,“诗和远方”令人期待与惊叹;江苏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使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富有成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江苏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多年来,全省上下为圆小康梦孜孜以求、努力奋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已经凝聚起强大力量、迈出坚实步伐的基础上,2016年省十三次党代会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水平”的指示要求,赋予了全面小康新的内涵,不仅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建成。为此,江苏始终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紧扣“强富美高”新江苏定位,抓重点、攻难点,抓基层、强基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过硬成果绘就惠及全省人民的高水平答卷,今天的江苏,以全国1.1%的面积,集聚了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1%的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作为先发地区,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2019年2月,省委、省政府选择南京市江宁区、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市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常州市溧阳市等六个地区,围绕经济发展现代化、民主法治现代化、文化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方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和改革成果,为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样板示范。

一百年风雨兼程,七载沧桑巨变,江苏经济发展的起步腾飞、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的历史跨越,正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全面展示,也是江苏人民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一心、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创新实践,切实肩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努力推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走稳第一步,奋力谱写好“强富美高”新篇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谢谢林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南京市副市长沈剑荣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南京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沈剑荣(南京市副市长):

党的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南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这个总目标、总要求,切实扛起省会担当,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持续争先进位、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过去八年,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八年,也是南京城市影响力提升最快的八年。八年间,南京经济总量年均增长8.7%。继2016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之后,2020年达到1.48万亿元,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强;人均GDP 达2.4万美元,位居省会城市第一、全国重点城市第五。2018、2019、2020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一、过去八年,南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名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成功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八大以来,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2017年以来,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南京综合排名已跃升至全球第21位。一是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聚焦未来网络、内生安全、B5G/6G通信等领域,开展具有重大战略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科学研究,建成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正在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长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的重要输出地。与中科院联合打造的麒麟科技城,围绕综合交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设施。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将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累计组建新研机构400多家,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7000多家。三是科技企业矩阵发展壮大。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超6500家、三年增长2.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9.1%,拥有独角兽企业15家、位居全国城市第六,拥有培育独角兽企业95家、瞪羚企业31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万家、增量全省第一。2020年专门设立创新产品推广办公室,通过首购首用和场景开发助力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四是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实施“百校对接计划”,面向国内高校派出科技人才专员,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制定“生根出访计划”,深化与创新大国、科技强国、关键小国的合作,布局设立29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底,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00多名,包括8名诺奖图灵奖得主、115名中外院士。南京着力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强磁场”的做法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五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高标准建设紫东科创大走廊,打造“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推行非共识性人才“举荐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确权改革。连续两年高规格举办“南京创新周”,金秋洽谈会、南京留交会、未来网络大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

二、过去八年,南京持续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成功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

八大以来,南京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被国务院通报表彰为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地区。一是产业链稳定性竞争力明显提升。重点打造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8条产业链,2020年营业收入达1.5万亿元、增长20%,突破20项国家级关键核心技术,成功集聚中汽创智T3科技平台、江苏鲲鹏生态产业基地等一批“链主”式企业。启动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达13个、核心产业规模超200亿元。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净增500家,累计超过3200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了126家。二是智能制造全面纵深推进。全面实施智能装备升级和工业互联网提升计划,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2个,创建省市示范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100家。加快工业互联网和5G建设,打造南钢制造等10个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南京软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成为南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品牌。三是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371.86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为1838.2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4%,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批零住餐增加值达15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3亿元、位列全省第二;旅游业总收入1822.6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四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列江苏第一,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国家农高区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目前长三角唯一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创园为原农业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首个、华东唯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00亿元,特色富农之路越走越宽。

三、过去八年,南京加快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得到显著增强,成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八大以来,南京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外贸累计进出口5456.5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由2011年末的10.6%提升至2020年的12.0%。城市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根据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机构统计,南京的世界城市排名由2016年的第139位升至第87位。一是“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建设取得战略性成果。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与文莱斯里巴加湾市续签友好城市协议,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市签署两市友好城市关系协议书,与26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或国际友好合作城市。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进出口总额202亿美元,中欧(亚)国际班列开行175列。二是开放型平台载体重大引领作用充分彰显。2015年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江北新区,聚力打造“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地标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基金管理规模累计超4000亿元。2019年获批建设的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7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14个创新实践案例在全省示范借鉴,其中“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获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江宁经开区、南京经开区连续两年进入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前10强。三是“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44.1亿美元,占全省份额提升至2020年的15.9%;自2011年以来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提升至第5位,在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排名提升至第9位。先后引进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508个,新增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48家,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境外投资累计项目数942个,对外投资质效不断提升。连续举办4届“全球服贸大会”,全市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2020年,全市服务外包总执行额全国第一。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谢谢沈市长的介绍。下面请苏州市副市长杨知评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苏州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杨知评(苏州市副市长):

一、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苏州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最早印证邓小平同志“小康”构想的希望之城,是肩负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嘱托的梦想之城。一直以来,在中央和省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奋勇担当、拼搏争先,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苏州GDP按现价计算,在69年内增长了4604倍;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GDP增长了151倍。如今的苏州,以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的GDP、2.1%的财政收入和6.9%的进出口总额,一天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年的总量。

党的八大以来,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苏州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历史机遇,以创新为墨、以实干为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幅蓬勃向上的发展新篇。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170.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跃居全国第;产业实力实现新飞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48万亿元,稳居前三,3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对外开放拓展新空间,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额总额位居全国前列;营商环境成为新标识,倾力打造“苏州最舒心”品牌,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位居全国第三;生活品质得到新提升,人民群众在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交通出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得到切实保障,2019年苏州人均预期寿命位居全国第一。

具体来说,发展亮点体现在4个方面。

1.创新成为苏州的第一动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2.5%增长到3.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8.85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创新主体培育步伐加快,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72家,较2012年增长424.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9%,比2012年提高9.6个百分点。优质要素不断集聚,累计与230多家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0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等著名高校纷纷在苏设立新校区。拥有高层次人才28万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291人,其中创业类146人、保持全国城市首位。

2.实业成为苏州的第一基石。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八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较2012年增长30.7%。制造业体系完备齐全,覆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产值超1万亿元,初步形成新型显示、新材料、光通信等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大先导产业发展迅猛,其中生物医药聚集企业3000余家,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球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5%。

3.开放成为苏州的第一标识。现有14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和3个一类口岸,是全国开放载体数量最多、功能最优、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五年位列全国开发区综合考评第一。高端载体持续升级,拥有中新、中德、中日和两岸合作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获批设立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面积占江苏自贸区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优化提升,2020年进出口总额较2012年增长5.4%,服务贸易占比达到10%。世界500强企业有156家在苏投资,集聚各类外资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超过300家,2012~2020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97.42亿美元,中方境外投资额多年保持全省第一。

4.和谐成为苏州的第一格调。苏州是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养老、医疗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大并轨”,教育、卫生、体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1万元和3.76万元,较2012年增长81%和95%,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古韵今风的城市特色根植绵延,“江南文化”魅力持续彰显,拥有2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6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山清水秀环境美,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连续九次当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连续年在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开展的“宜居城市”评选中位居中国大陆城市首位。

迈向新发展阶段,苏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奋力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全力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谢谢杨市长的介绍。下面请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无锡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高亚光(无锡市副市长):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下面由我代表无锡市,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无锡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无锡是中国吴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和现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是闻名遐迩的“太湖明珠”。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锡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夺取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胜利,创造了闻名中外的“苏 南模式”,开创了经济发展市场化、国际化新格局。党的八大以来,无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目标定位,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 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综合实力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2370亿元,以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点七的人口,创造了1.2%的 GDP,取得了不平凡的发展业绩。总体来看主要呈现出“五个新”:

一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始终把准方向、保持定力,咬定实体经济这个根、抓牢制造业这个本,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出台《关于推进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一揽子扶持政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由2012年的7446亿元,增长至12370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人均GDP保持全国城市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迈上800亿元、900 亿元台阶,2020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7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首次突破3000亿元,2020年总量接近40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6%、增速位居苏南第一。

二是产业升级迈上新台阶。聚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产业强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先后获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市、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两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9%,较2015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建成超千亿元产业集群8个。其中,物联网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总量占全省1/2、全国1/4,“十三五”年均增速超20%;集成电路产业产值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十三五”年均增速超 15%;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产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地标产业;成功举办 4 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获批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在物联网发展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太湖印记”。“二五”期间,无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 26.62%,降幅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无锡单位GDP能耗值保持苏南最低,降幅累计达到18.69%,超额完成省下达节能目标任务。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全国率先制定并发布实施了《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地方标准,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全市差别化政策推进落实走在全省前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省最高。

三是科技创新构筑新优势。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平台与创新服务“两着力”、科技政策和科技改革“两深化”、科技企业与科技人才“两手抓”,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称号。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 59.1%提升至2020年的66.7%、自2013年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2.65%预计提升至2020年的3.39%,保持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39.1%升至 2020 年的 48.33%;2012 年以来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6项,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1128家升至2020年的4030家,去年以44.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达到997家。启动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布局建设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以及“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成果在锡诞生,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获批建设省实验室、正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累计认定创新创业项目2069个,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83万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四是项目建设开创新局面。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项目”理念,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完善招商政策、强化招商激励,健全重大项目挂钩服务、专班服务、专员服务等工作机制,开创了无锡历史上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规模最大的时期。“十三五”期间,无锡新签约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95个、平均投资规模达40亿元,其中超100亿元项目20个,特别是成功引进无锡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总投资100亿美元以上的华虹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86亿美元的海力士二工厂项目,总投资30亿美元的天津中环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研发项目。近年,华虹集成电路一期、海力士二工厂、中环大硅片等一批项目达产见效,海辰8吋晶圆、村田第代陶瓷电容、中芯长电12英寸3D集成芯片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新的增长点不断壮大。同时,无锡大力推进“千企技改”装备升级行动, 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实现“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工业投资总量8777亿,年均增速9.4%,位居苏南前列,项目建设、工业技改齐头并进,为经济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后劲。

五是市场主体释放新活力。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积极营造“难事、悉心办”的优质营商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新时代锡商精神,设立“无锡企业家日”,发布《无锡市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条例》,建设一批产融合作 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成立7年来,累计撬动转贷资金811亿元,帮助7500多家企业节约成本总计11.9亿元。“十三五”期间,落实现代产业发展资金超338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至2020 年底,全市共有市场主体92.22万户,其中,企业36.9万户,分别是2012年的2.36倍和2.32倍;现有工业企业7.5万家,营收超千亿元的企业有4家,营收超百亿元的企业有 37 家。“十三五”期间,全市净增规上工业企业超2000家、全省第一。2020年,全市入围“中国企业、制造业、服务业、民营企业”张“500 强”榜单的企业数均为全省第一。目前,全市上市公司累计166 家,较2012年实现翻番。无锡成为全省首个 A 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万亿且跑赢 GDP 的城市,全市科技公司总市值排名全国第六、全省第一。

下一步,无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肩负起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的使命担当,更加扎实有力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以更加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谢谢高市长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新闻机构名称和姓名,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人民网记者:近期我们注意到,江苏接连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以及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能否介绍一下党的八大以来,江苏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哪些新进展,对支撑高质量发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过利平(省科技厅副厅长):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期落地的一批“国字号”平台,为我们建设科技强省增添了动力,增强了信心。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我们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上取得明显进展,成为全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主要进展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科技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2020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2800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对全国的贡献超过1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8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1%,较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6.1件,PCT专利申请量9606件,分别是2012年的6倍多和10倍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2万家,是2012年的6倍多、跃居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6.5%,较2012年提高9.5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总数突破2000亿元、是2012年的近4.4倍。

二、产业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王泽山院士、钱七虎院士相继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面开工建设,“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次占据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昆仑”超级计算机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自主研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入选“大国重器”,培育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高端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M40J高强高模碳纤维、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国产抗癌新药等一批战略产品。

三、企业创新能力获得新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实现倍增,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23.4%的数量,完成了38%的规上工业产值、49.6%的规上工业利润,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80%以上的专利申请授权、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都由企业完成,90%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累计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8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9家,中国创新力医药企业二强我省占6个。

、区域创新布局呈现新拓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率先颁布实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出台一体化实施方案,设立专项资金,成立理事会。出台《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8家,居全国第一,率先实现了设区市全覆盖。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我国首批两个农高区之一。11个设区市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5个县(市)入围国家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域创新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五、开放创新合作进入新阶段。率先与以色列、英国、芬兰、挪威等8个国家设立政府间产业联合研发资金,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长期科技合作交流,累计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总数9.2万件。特别是去年,克服全球疫情和国外打压双重影响,率先与斯洛伐克建立合作机制,成功举办“中国·江苏第七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国内所有“985”高校与我省合作全覆盖,中科院系统所有应用类研究所与我省所有县(市)合作全覆盖。

六、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先后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突破性大、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科教单位和科技人员的自主权明显扩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发挥,被中财办列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4家高校院所获批开展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积极探索“任务定榜、挂帅揭榜”“前沿引榜、团队揭榜”“企业出榜、全球揭榜”“需求张榜、在线揭榜”等科研组织方式新机制。

七、科技强农惠民取得新成效。积极应对新冠疫情,迅速启动实施17个科技应急攻关项目,累计向全国1000多家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提核酸诊断成品试剂、核心酶原料以及升级版创呼吸机。“十三五”以来,先后培育25个超级稻品种,水稻单产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粮食主产省首位。围绕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每年组织科技攻关项目,布局推进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20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人民群众的科技“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新华网记者:请省工信厅领导简要介绍一下建国以来特别是八大以来,江苏实体经济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周毅彪(省工信厅新闻发言人):江苏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建国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党八大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推动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是规模总量保持较大基数上的稳步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4.6万家)、营业收入(超12.2万亿元)、利润总额(超7100亿元)均占全国近1/8,工业增加值(达3.8万亿元)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达36.7%、高于全国约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江苏工业经济在总量大的基础上,一直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势头,直接和间接贡献了全省大部分的税收、出口和就业岗位,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资需求,去年又为抗疫提供了有力的产品与装备保障。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调高、调新、调优。江苏工业基本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所有大类和中类,其中,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等一批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近年来,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20年分别达37.4%和71.4%),集成电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无锡物联网、徐州工程机械、苏州纳米新材料、常州新型碳材料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国家集群竞赛决赛中获胜,数量占全国近1/4(全国共25个),与广东并列全国第一。

三是制造模式加速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涌现出徐工信息汉云、苏州紫光云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企业超30万家,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63.2)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做法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加速融合,催生出以富强科技为代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以我乐家居为代表的定制化服务、以远景能源为代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一批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工厂数量全国第一,能耗强度全国最低(2019年为0.35吨标准煤/万元,同广东并列全国第一)。

四是涌现出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名企、名品、名牌。全省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大企业大集团达148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2家,均居全国前列。涌现出恒力、沙钢、盛虹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徐工、中天、波司登、法尔胜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其中,恒力集团位居世界500强第107位,沙钢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徐工集团位列全球工程机械第4位,亨通光电、恒瑞医药、南瑞继保、恒立液压、天合光能等一批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徐工的“超级移动起重机创新工程”、扬农的“绿色高效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开发与应用”、双良节能的“世界智能化大型钢结构间接空冷系统”等多个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代表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新华日报记者:对外开放是党中央确立的基本国策,请问在党的领导下江苏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哪些成就?

倪海清(省商务厅副厅长):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江苏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首创精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持之以恒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牢牢把握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加入WTO、“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先行先试、勇争一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强省建设取得了新成效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开放大省地位巩固。江苏始于1952年有出口存量记载,当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0.47亿元,2020年全省实现货物出口27444.3亿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202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4500.5亿元,占全国比重13.8%,连续18年居全国第二位;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比重超过1/4。利用外资规模持续领跑全国,2003年以来有16年保持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商务部口径)235.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 16.3%。“看好江苏、投资江苏、扎根江苏”已成为外资企业广泛共识,自1981年全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江海木业有限公司”在无锡落户以来,全省累计利用外资5051亿美元,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万家。同时江苏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兴办实业,截至2020年,全省企业“走出去”遍及172个国家,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对外投资项目7947个,协议投资额827.2亿美元。特别是极不寻常的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衰退、中美经贸摩擦等叠加冲击和影响,江苏坚决落实中央“六稳”“六保”各项部署,坚决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2020年全省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利用外资规模创“十三五”以来新高,充分展现了江苏开放大省的韧劲和活力。

二是开放质量稳步提升。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江苏一般贸易规模在入世以后首次超过加工贸易,成为第一大贸易方式。2020年全省进出口一般贸易占比达53.4%,机电产品占比达63.7%,“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占比达26.9%,民营企业占比提高3.8个百分点,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迅猛发展。外资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以来,全省制造业年均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30亿美元,一批基地型、引领型重大外资项目进驻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外资比重超过40%,现代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超过40%。累计认定跨国企业地区总部与功能性机构295家,其中47家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对外投资稳健发展。民营企业保持主力军地位,制造业占比上升到57.8%,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占比上升到41.1%。

三是开放载体不断拓展。开发区创新提升。全省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58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6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7家,实现了国家级开发区设区市全覆盖。在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我省有4家进入全国前10名。自贸试验区从到有。2019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江苏自贸试验区。江苏自贸试验区以“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战略定位,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各项发展指标均居全国同批自贸试验区前列。口岸开放布局优化。截至2020年,全省开放口岸共26个,其中,空运一类口岸9个,数量和密度全国第一。全省9个机场实现对外开放,17个港口实现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江苏开放平台和载体数量多、层次高、贡献大,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开放优势更加彰显。八大以来,江苏着力构建开放新体制、打造开放新格局、培育开放新动能、搭建开放新平台、创建开放新环境,形成了新时期江苏对外开放新优势。2014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关于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全国唯一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全国首批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2017年,全省开发区开展“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覆盖项目能评环评改革试点工作,2018年被中办、国办在全国推广,2020年在全省158家开发区实现全覆盖,再次被中办、国办推广。在全国率先开展东亚产业链合作先行探索,认定首批7家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今年5月17日将举办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开放动能不断增强。江苏自贸试验区获批一年多来,在全国和全省实施87项首创性改革探索,总结形成115项制度创新经验成果;在全国率先探索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研究提出国家层面的改革举措和政策诉求51项。

五是开放带动效应显著。对外贸易使江苏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深度与广度显著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江苏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成为推动江苏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外资在我省每年贡献了1/4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超过6成的对外贸易额和3成以上的就业岗位,对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全省开发区创造了全省1/2强的经济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了全省4/5强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也推动了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法治环境、就业创业、生活居住等各个层面的创新进步,深刻改变了江苏发展的面貌格局和精神气质,开放已成为江苏发展的鲜明底色。

重任在肩当笃行。“五”时期,我省对外开放进入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阶段,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积极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更大贡献。

现代快报记者:沈市长,您好!2018年,南京获得了国务院表彰的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地区。请问沈市长,近年来,南京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有哪些有力举措?

沈剑荣(南京市副市长):八大以来,南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名城建设为主抓手,在“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围绕“4+4+1”主导产业体系构建和“地标产业”培育,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生产运行平稳、结构转型加快、动能加速孕育的良好态势,为“五”时期南京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南京坚持以提升产业层次、推动集群化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集聚引导。2014年,南京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主城区域内再化工生产型企业。2017年以来,通过化工企业“个一批”专项行动和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累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156家。全市产业结构持续调轻、调优、调绿,近三年二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6.9%、35.9%和35.2%。石化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从2012年的27.1%下降至2020年的24.4%。

二是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十三五”期间,南京石化、钢铁、电子、汽车等大传统产业内部生产份额加快向符合转型升级的细分行业调整,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全市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展覆盖到25个行业大类。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其中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8.8%,占比2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1%,占全市比重50.4%;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等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占全市比重73.0%。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光伏电池等新兴产品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39.0%、79.0%、24.5%、32.2%。

三是创新转型成效显著。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南京“科创企业森林”培育工作取得明显实效,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1273家,增加到2020年的6507家,较“二五”末增长4.1倍。高新技术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更趋明显。2016—2019年,南京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5%,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6.1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41.4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20.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近50%。

四是强链补链纵深推进。去年以来,南京坚持把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着力点,研究出台《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在推进大制造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等八大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竞争力。今年一季度,全市八大产业链收入总额接近3700亿元。

香港商报记者:苏州今年提出“让数字全面赋能”,请问贵市在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上有什么亮点和举措?

杨知评(苏州市副市长):

当前,苏州正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政府建设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形成了大亮点:一是规模大。先后吸引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龙头企业项目落户,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产业规模分别达到680亿元和1100亿元。二是转型快。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免费为1070家企业提供智能车间(工厂)诊断服务,带动92.5%的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三是创新活。集聚一流数字创新资源,累计建成5G基站1.75万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创新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等载体成功落户。四是服务优。在全省率先实现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全覆盖,创新推出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苏周到”APP,加快建设“法人服务总入口”,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今年“五五购物节”期间,苏州将通过“苏周到”第三次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联动上海共同拓展消费场景。

下一步,我们将抢先机、促发展,积极拓展相关应用场景,大力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谋创新、寻突破,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前瞻研究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争当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城市标杆。抓服务、优治理,全面推进“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做优做强“苏周到”APP,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目标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

我苏网记者:党的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请问接下来无锡在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高亚光(无锡市副市长):

一是全力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头号工程”。去年无锡制定出台五年发展规划,正式拉开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序幕。今年,无锡将举全市之力推动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这个“头号工程”,以生态湖湾为纽带、科技创新为支撑、科产城人融合为动力,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在太湖湾科创带内集聚发展,加快把其打造成为无锡创新发展的“最强引擎”。

二是加快布局“太湖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在锡国家科研院所,系统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比如无锡联合中船集团702所建设的太湖实验室,去年已正式揭牌并被授予“江苏省实验室”,今年将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同时支持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与先进封装制造业创新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高重大创新策源能力。

三是深入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两机”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深入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探索“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力争在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四是大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大科技招商和人才招引力度,持续擦亮“比爱才、锡望您来”人才品牌,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人才发展高地。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因时间关系,最后一个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林主任,刚才您在发布中,提到了江苏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情况,能不能请您作更加详细一点的介绍?

林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三大战略叠加落地,是江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鲜明特色。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赋予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定位;去年8月20日,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11月14日,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五个新”“三个主”的新定位新使命,特别是对江苏工作提出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指示要求,可以说,为我们统筹实施好国家重大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走深走实。制定实施综合交通体系、国际产能合作、“丝路贸易”、重点合作园区、人文交流等“五大计划”,丝路贸易更加畅通,“走出去”协议投资208.9亿美元;对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年均增长9.2%。载体建设成果丰硕,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形成115项制度创新成果;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是全国首家“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园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被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为“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两个园区均成功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地方合作项目”成果清单。陆海通道高效畅通,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互为支撑的现代物流“金三角”建设加快,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民航直达率由2015年的75%提升至85%。人文交流持续拓展,与沿线国家缔结友好城市55对,与共建国家缔结友好城市137对,总数居全国前列。疫情期间,我们还向43个国家217个友好城市捐赠超4000万元人民币的防护物资。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始终把推动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沿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系统推进以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及尾矿库污染为重点“4+1”治理工程,累计腾退长江岸线60.3公里转为生活、生态岸线,34个国家和省级水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部分重要支流和通江河湖全面退出生产性捕捞,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江豚鱼跃景象重现扬子江。突出问题整治力度空前,国家交办的28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率先在沿江省市完成整改,省级举一反三的114项自查问题全面整改完成。特别是累计压减化工生产企业4400多家,其中沿江地区占八成。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积极构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累计建成17座过江通道,“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加快完善,推动建立省际治理合作机制、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率先建立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9+1”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排污权和水权等市场交易机制,不断提升环境监管和治理协同效益。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取得新进展,联合实施2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9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正在谋划建设;沪苏通铁路一期工程、连淮扬镇铁路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车,沪苏湖铁路、通州湾新出海口等开工建设,6条涉及江苏的省际待贯通路段建成通车;率先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6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启动建设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南京都市圈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宁镇扬、苏锡常等一体化先行地区推进力度加大。积极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共同探索形成了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以及各位领导的精彩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省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单独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标签:成效;江苏;发展

责任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