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宣传工作,加强全省各地各部门发展成就的对外宣介发布,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以“奋斗百年路 逐梦新江苏”为主题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三场——人民生活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兴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顾月华,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邱泽森,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蒋同进,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宏伟,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一波,宿迁市副市长林小异,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人民生活方面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我是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钱钢。
首先,请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兴远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综合数据。
刘兴远(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位普通市民的记账故事。陈志海,一位68岁的南京老人,1972年成家时开始记账,从1只碗、1个盆、1口锅、1把锄头等家庭财产,到日常收支、人情往来等生活明细,一笔笔、一项项都记录在他的账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账目清晰地记录了他的收入变化:1972年到1985年,累计收入6200余元;1986年到1995年,累计收入27000余元;1996年到2010年,累计收入超过43万元。谈到现在的生活,陈志海总会有别样的感触:“生活越变越好了,现在每天就做四件事:每天三顿饭、菜园劳动、娱乐活动和业余爱好练字,日子过得特别幸福、充实”。
陈志海家庭的“账本生活”,是江苏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富民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为百姓创造更高品质生活,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人民生活实现新跨越
改革开放前,江苏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处于由贫困向奋力争取温饱的阶段。改革开放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根据国家制定的小康指标体系测算,2000年底江苏居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紧扣“高水平”、突出“全面性”,扎实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水平,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百姓富”得到真正体现。2020年全省人均GDP12.1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超过1.7万美元,连续12年居全国前列。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63%提高到73.4%。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254.9万省定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全部摘帽。
二、居民收入增长步履稳健,共同富裕呈现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城乡居民收入经历了从恢复起步到曲折徘徊再到快速发展的阶段。2020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39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01元;与2012年相比累计增长93.4%,年均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02元,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98元,年均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突破2万元,2016年突破4万元,2019年突破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突破万元,2018年突破2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下降到2020年的2.19: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地区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收窄。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比(以苏北地区为1)由2012年的1.80:1.33:1下降到2020年的1.75:1.33:1;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68:1.23:1下降到2020年的1.61:1.21:1。
三、消费水平提升结构优化,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
江苏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消费模式不断由温饱型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能力大幅提高,消费结构日趋合理。2020年江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25元,比2012年增长58.9%,年均增长6.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882元,年均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022元,年均增长7.0%。食品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安全、健康、绿色成为新追求。粮食、油脂摄入量减少,肉禽、水产、蛋奶、瓜果类时令蔬菜等食品消费量增加。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穿衣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舒适和品质转变。住房更加宽敞,居住条件改善。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3.1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8.9平方米。家庭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不断升级换代。2020年全省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器201.4台,电冰箱110.0台,彩电167.1台,热水器107.6台,洗衣机102.6台,比2013年分别增加53.4台、14.7台、10.5台、13.7台、8.2台。出行快捷成为常态,通信便捷成为时尚。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3589元,比2012年提高67.3%。家用汽车每百户拥有量达41.0辆,比2013年增加18.9辆;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达252.3部,比2013年增加32.6部,其中接入互联网的有206.0部,为2013年的两倍。
四、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居民共享展现新高度
系统化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年均新增就业超过1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稳定在3%左右。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扎实推进,不断扩大教育资源优质供给。城乡基本养老制度更加健全,医保市级统筹制度基本建立,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70元提高至160元。加强各级各类医院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5746个,卫生技术人员66.5万人。养老服务业加快推进,2020年末每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40张,每年提供居家上门服务老年人达到260万。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
五、美丽江苏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扮靓新生活
从草屋房子到现代化社区,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江苏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苏北地区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三年累计改善约25万户,群众满意度达93.3%。苏北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普及。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07%。“十三五”末,全省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大于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环境质量创“十三五”以来最佳水平。2020年,全省水环境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86.5%,主要入江支流和入海河流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81%。
六、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乡文明彰显新风尚
居民从对衣食住行生存的物质需求向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层次转变,文化产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2020年底,全省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15个,公共图书馆117个,博物馆345个,美术馆42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十二五”末不足0.16平方米发展到“十三五”末的0.37平方米。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文化休闲娱乐生活更加丰富,2020年度全民阅读指数达74.3。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江苏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展望未来,江苏民生建设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在实现全面小康新的起点上共创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富足、更有安全感幸福感。
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谢谢刘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一波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尤其是在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梁一波(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值此建党100周年之际,非常荣幸参加人民生活专场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常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相关情况。首先,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常州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民生连着初心,民生关系民心。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工业智造、科教创新、文旅休闲、宜居美丽、和谐幸福五大明星城建设目标,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取得重大成果。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805.3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26位、5年前进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6万元左右。真金白银惠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80元,2014年城乡住户一体化改革以来年均增长8.0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6052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32364元,自2008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12年持续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交出温暖的民生答卷,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来到常州富强新村,先后考察快递代收点、养老服务站、便民食堂等服务场所,对常州创新思路引入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对居民们说,社区里有你们的“小家”,社区也是个“大家”。社区提供养老、托幼服务,一举多得,会让上班的家人安心。老人有幸福的晚年,年轻人就有可以预期的未来,孩子在社区的关怀照顾下成长起来,也会更有爱心。
总理心系两件事,一为“老”一为“小”,让人感到十分暖心。富强新村的景象是我们常州幸福和谐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常州秉持社会大家庭共建共享的民生观,坚守“谋人民之需”的施政导向,坚持民生领域“建体系”与“优质量”同步推进,“强投入”与“创特色”同时发力,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连续多年超过75%,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为民办实事项目票决制并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构建了城乡一体、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新格局。
一、深耕优质均衡教育,让孩子上好学、有发展、能出彩
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老百姓最关切、最在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13.4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21所,总建筑面积447万平方米,增加学位17.5万个,省市优质幼儿园达86%以上,全市在优质幼儿园就读的学龄儿童达90.07%;优质义务教育学校达92%以上,在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学生达89.76%;流动就业创业人员随迁子女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省四星级高中25所,占71.42%,5所高中获评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培育)学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形成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多样、职业教育优质高端的发展态势。
围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丰富拓展学生成长路径,建起4座“职教综合体”,成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市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12人,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
二、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让老人拥有更多美好生活期待
以获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国家级改革为动力,打造“康养常州”金字招牌,建设“康养+”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养老与医护相融合、事业与产业相融合、传统模式与新兴业态相融合“三项融合”模式享誉全国,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19家、城市街道级社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33个,老年助餐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城乡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占比分别达到80%和47%,持续加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力度,覆盖人群扩面到80周岁以上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积极推广文化养老,以四级老年教育网络为主体,多种教育载体为补充,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走进数字生活,银发族也能“乘风破浪”,通过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开发设计适老智能应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现代社会,让所有人都能享受数字化、智能化的红利。
三、聚焦全民健康目标,让群众享有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82.83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综合水平达32.8%,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荣获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健康江苏建设示范市。
坚持把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列入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标准达标率位列全省第一,城乡每万居民拥有6.3名全科医生,保持全省前列。全面实施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实施母婴安康工程,着力维护重点人群健康。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体验,建成紧密型医联体20个、专科型医联体105个、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0%,“就诊一卡通、医疗一账通”全面推广,获评“2018年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以服务共享释放民生红利。全面实现与上海、安徽、浙江的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结算,门诊联网结算率已达90.26%,年内全市13家三级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
四、始终兜牢民生底线,让社会更富温情更有温度
在全省率先实现居民医保、新农合“两保合一”和城乡低保一体化,常州190多万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医保、低保待遇,大病保险做到全覆盖,推出“常州惠民保”商业补充保险,对基本医保“三重保障”外可能发生的其他高额医疗费用进行补充保障,今年,政府出资730万元,为全市6.3万名困难群众统一购买,进一步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实施精准脱贫,全市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总收入超过100万元以上,全面落实低保等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大市一体化。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以“335”党建工作法理顺社会组织党建管理机制,实施“党建引领公益益事一起来”等公益项目,每年投入近3000万撬动近千项以帮扶济困、养老助残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项目落地城乡社区。首创慈善大病补充保险并实现全民化,打造“慈善一日捐”“慈善超市合伙人”等慈善品牌,连续4次入选全国公益慈善城市百强榜。
五、坚持建设管理并重,让市民乐享安居宜居生活
2020年,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0.8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11倍,人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住房保障全覆盖工程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累计有5.4万户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了公租房、经适房政策,超过15万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得到相应的住房保障,形成住房保障工作的“常州经验”。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常州聚焦大板房改造等百姓痛点、难点问题,着力创造更有品质的城市空间、更为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更贴心的物业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创新打造“红色物业先锋管家”为民服务项目。63个老旧小区融入周边历史环境、彰显里弄文化要素,打造最有温度、人人向往的人居首选地,老城厢焕发新魅力。通过增核、扩绿、连网,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33平方米,花卉“一园一品”,家门口的“口袋公园”移步换景,“月月有景赏,季季有花看”成为常州市民观花赏景的新常态,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常州将加大力度,找准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需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好事做到心坎里,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谢谢梁市长的介绍。下面请宿迁市副市长林小异介绍宿迁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尤其是在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林小异(宿迁市副市长):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好!建市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262亿元,是建市之初的26.1倍、2012年的2.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21亿元,是建市之初的64.7倍、2012年的1.4倍,均位列全国80强。二是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坚持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城镇化率八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达61.1%,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0平方公里增长至104.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87.7万人,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名片”愈发彰显,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统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空间治理,建成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房改善走在苏北前列。三是改革创新活力迸发。在全国率先推出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等原创性改革,大力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事项等改革,先后获批“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农村“两权”抵押、扶贫改革试验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形成了深化改革的“宿迁经验”。四是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摆在重要位置,八年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差全省最小,“十三五”期间,62.9万低收入人口、18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提前一年脱贫达标。民生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牢记为民这一宗旨,接续不断增投入、办实事,民生工作越来越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工作向民生聚焦。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常态化研究部署民生工作,定期调度推进民生项目,做到民生工作优先研究、民生政策优先落实、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投入向民生集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努力使民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财政收支相匹配,八年来民生支出增长102.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保持在75%以上。政策向民生倾斜。每年以“1号文件”形式编排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全力办好一件件可感化的民生实事。
二、聚焦富民这一根本,持之以恒拓渠道、促增收,群众“口袋”越来越鼓。坚持产业、就业与创业相结合,打好富民增收“组合拳”。坚持以产业引领富民。以千百亿级产业培育增强富民的拉动性,以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511”“521”工程提高富民的效益性,以服务业“343”行动提升富民的多样性,全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八年翻了一番。坚持以就业带动富民。先后出台促进就业“15条”等政策,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等工程,八年新增就业42.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内。坚持以创业促进富民。深入开展全民创业等行动,举办“互联网+创业”等主题活动,八年来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6.26万人、带动就业67.84万人次,居民经营性收入翻了一番。
三、抓住利民这一关键,坚定不移强功能、提内涵,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持续优化功能、完善配套,努力让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更宜居、更美好、更和谐。着眼生活更宜居。接续实施棚改、老旧小区改造、农房改善“三改”行动,八年累计改造棚户区193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182个,惠及市民52.3万人,15.4万户农户搬入新居。持续完善城市之家、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完成2936公里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全力推进“公铁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徐宿淮盐高铁建成运营,公路、铁路里程数分别增长17%、182%,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着眼生态更美好。系统开展水、气、土治理,大力开展生态修复,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11.8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39.4%,林木覆盖率达29.42%,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着眼社会更和谐。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2017年以全国第一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2020年以全国第二的成绩通过复查。纵深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十三五”以来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6.3%、77.6%,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大力开展平安宿迁建设,社会稳定指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四、夯实惠民这一基础,全力以赴强供给、提质量,公共服务越来越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努力让群众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接续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校舍改薄等工程,八年新建学校131所、新增学位18.8万个、改善薄弱校舍605万平方米,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统筹推进各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科达线率和一本达线率分别提高44.5、18.3个百分点,宿迁学院成功转制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连续两年教育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医疗服务更加优质。系统推进医院建设、等级创建、医卫改革等各项工作,八年新建公立医院9所、新增三甲综合医院2所,床位总数由2.3万张增至3.1万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由1.8人增至2.98人,2020年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疫情零扩散,患者全省最先清零、发病率全省最低“三零两最”的显著成效。养老体系更加健全。持续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八年来养老服务机构由122家增至156家,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位居全省前列,入选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文体生活更加丰富。八年来累计为群众送去文化汇演1.5万场、举办体育赛事2300余场,人均公共文化、体育面积分别由0.07平方米、2.41平方米增至0.3平方米、3.13平方米,群众文体生活越来越精彩。
五、突出便民这一导向,多措并举强改革、促创新,社会活力越来越强。大力弘扬“春到上塘”改革创新精神,以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打开活力之门、铺就便民之路。围绕群众少烦心。率先开展“四证(照)一体”等改革,启动实施资格资质去行政化、“证照分离”等改革,八年行政审批事项取消643项、下放288项,群众办事更舒心。围绕群众少跑路。扎实推进“一网通办”等改革,“不见面”审批和服务事项达99%以上,政务服务综合效能提高70%,“宿迁速办”“宿迁帮办”“宿迁免费办”服务品牌进一步擦亮。围绕群众少负担。在全省率先实施水气热等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涉企收费项目由54项减少到16项,省内最少、标准最低;大力推进减税降费,累计为企业和群众减负20.62亿元。持续推进墓葬领域改革,每年减轻群众丧葬负担约3亿元。
六、注重安民这一目标,千方百计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网络越织越密。始终把公平普惠作为民生工作的前提,为广大人民群众筑就坚实的幸福底线。做好扩面文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均稳定在98%以上。八年来,城镇职工“五险”扩面累计新增378万人次,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广、更全。做好提标文章。严格落实社会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610元,分别增长96.8%、154.2%,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孤弃儿童、残疾人托养补贴等保障标准稳步增长,社会保障水平越来越高。做好兜底文章。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强化政策归集整合,建立起城乡统筹、兜底有效、保障有力的社会大救助体系。
迈向新发展阶段,宿迁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以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为抓手,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努力让宿迁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
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谢谢林市长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新闻机构名称和姓名,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新华社记者:请教一下省统计局,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您能否用几个代表性指标来体现这一进程?
刘兴远(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数据印证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以从以下六个核心指标进行概况和体现。
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2020年江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390元,2012—2020年累计增长93.4%,收入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8年间江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6%,快于人均GDP增速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发展。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约35.8%,较2012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二是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恩格尔系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的为绝对贫困,50%~60%的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我省居民生活进入相对富裕阶段。
三是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结构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居民八大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居民食品烟酒、衣着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7.7%、5.5%,较2012年显著下降,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达13.7%、7.7%,较2012年有所提升。
四是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超过40%。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为40.07%;拥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数量全国第一,2020年新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4个;拥有国家园林城市(县城)44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拥有省级生态园林城市10个,江苏是全国第一个开展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工作的省份。
五是户均接入互联网移动电话数成倍增长。2020年每百户拥有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206.0部,为2013年的两倍。全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232.6亿元,增长13.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至2019年,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通达,农村宽带普遍实现百兆接入,具备千兆能力,行政村4G网络全部覆盖。“十三五”期末,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达1416.4万户,全国排名第一。移动通信设施建设加速,“十三五”期末江苏省移动基站总数达61.6万个,较“十二五”期末增加34.8万个,其中,4G基站38.9万个,全国排名第二;5G基站7.1万个,全国排名第二,实现全省各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全面覆盖。
六是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37平方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将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工作列入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省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十二五”末不足0.16平方米发展到“十三五”末的0.37平方米,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全面实施,分馆覆盖全省90.7%乡镇(街道),省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设区市的13家公共图书馆、11家文化馆、7家美术馆开展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三馆一站”覆盖率率183.62%,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
央广网记者:近年来,由于“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持续涌入等因素,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现有的教育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请问江苏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顾月华(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基础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是江苏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我省在人口持续增长、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集中反映。在化解学龄人口增加与学校数量不够的矛盾方面,我省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精准开展预警预测。2017年起,我省开始针对基础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进行预警预测:如果资源缺口在30%以上,发红色预警报告;在20%至10%之间,发橙色预警报告;10%以下发黄色预警报告。2019年预警报告显示全省缺少2143所学校,2020年缺少1986所,2021年缺少1790所,总体上紧缺情况得到改善。二是科学规划布局。我省在城市规划和乡镇乡村振兴规划中,明确教育的专项规划。原则上,1万人以内设置一所幼儿园,1至1.5万人设置一所小学,3万~5万人左右设置一所初中,10万人左右设置一所高中。三是采取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建学校。近年来,我省每年都把教育资源建设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按照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法进行项目化推进,每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0所以上,义务教育学校350所以上,普通高中50所左右。四是强化政策保障。我们通过教育民生事项的双月通报、跟踪指导、资金奖补、督导考核等方式,强化资源建设的政策保障。每年我省都超额完成了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任务,有力保障了基础教育资源供给。
在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把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并在建好学校的基础上采取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办好学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努力让老百姓更加满意。
健康报记者:我们知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世业镇卫生院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想请问省卫健委邱泽森副主任,在落实党中央关于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方面,江苏是怎么做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邱泽森(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卫生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下面,我想用一组数据从五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是健康江苏建设深入推进。《“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有序实施,国家卫生城市实现全覆盖,3个设区市、7个县级市入选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占全国总数的52.6%。积极实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7.66%,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3.58万个,比2015年增加3900个;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2.8万张,比2015年增加了11.4万张;全省医疗卫生人员82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20.1万人。全省三级医院由2015年的147所增加到191所,其中,县级三级综合医院50家,数量列全国第一。我省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标率98.5%、推荐标准达标率85%,均列全国第一。我省拥有的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数量位列各省区首位。
三是重点人群健康得到有力保障。在全国率先将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从20种扩大到30种,低收入人口定点医院住院个人负担比例由2016年的32%下降到7.56%。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省市县三级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实现全覆盖,特别是近3年来,大力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所转院”,3年新增19家妇幼保健院。2020年新增普惠托育机构92家,注册备案托育机构1500多家,数量居全国首位。着力完善老龄健康服务,建成老年医院15家、护理院292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62%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
四是综合医改试点成效明显。南京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以及启东市、新沂市等被国务院表彰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全省建有医联体578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逐步形成,全省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就诊比例由2017年的54.25%提高到72.1%,县域就诊率由86.3%提高到93.3%,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医疗卫生行业信用分类监管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试点落户江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
五是群众健康获得感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政府卫生健康投入达4263亿元,较前5年增长73.72%;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最低补助标准从2015年的40元提高2020年的80元。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5年的27.02%降至24%。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7.51岁提高到78.78岁,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5.09/10万、婴儿死亡率为2.46‰,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省在两个月内基本控制住省内疫情,是全国确诊病例200人以上的省区市中,唯一保持患者“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省份。去年,我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住院患者满意度全国第一、门诊患者满意度全国第二,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发展历程令人难忘,发展成果令人鼓舞。分析这些工作成绩取得的原因,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系统谋划,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围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确立更高目标定位,建高地、拔高峰、补短板、强弱项、促融合,加快构建整合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华日报记者:民政工作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请问民政部门在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
蒋同进(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最能体现党的根本宗旨,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弱有所扶、困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残有所助、逝有所安,这些既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政部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回顾民政历史沿革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民政工作发展历程,我省民政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民政事业发展。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大力推进高质量现代民政建设,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基本社会服务全面提升。全省现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17.4万个,民政服务保障对象达2300多万人,覆盖全省常住人口的27%,2020年各级民政事业费支出达269亿元,民政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新的跃升。
一是基本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困难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江苏城市低保起步于1996年,农村低保制度建立于2005年,经过20多年发展,我省已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涵盖受灾人员、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的“8+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全省推行乡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运行机制,全面实施“救急难”、重残重病“单人保”、低保缓退渐退等政策,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省25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有89万通过纳入低保、特困供养实现兜底脱贫,占比超过1/3。目前,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4.38万户、77.04万人,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771元,率先以设区市为单位全面实现低保标准城乡并轨、同城同标。全省城乡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20097元和12716元。我们还全面推进温情社会救助改革,“快”响应、“简”程序、“暖”服务,困难群众凭身份证及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一证一书”即可申办救助,救助更加及时、高效、便捷。
二是为老为小服务体系日益健全,老年人和孩子们有了更多幸福感。养老服务方面,我们系统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全省共建成养老床位74.3万张,每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床位40张,“一床难求”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1.82万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89个街道日间照料中心、7000余个老年人助餐点遍布全省,“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县级全覆盖,260多万老年人接受专业化居家上门服务。深入推进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全面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全省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养老床位达到52万张,占比超过70%。深化医养融合,全省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63.74%,80%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了预约就诊、双向转诊等合作机制。“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尊老金70亿元,为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护理补贴28.8亿元。儿童福利方面,我们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实施孤儿保障制度和养育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率先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和“主动发现”机制,有序拓展保障范围和内涵。目前,全省散居孤儿和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平均达到每人每月1856元和2527元,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并向4.3万名重病重残儿童按照散居孤儿50%的标准发放生活费。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14.65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纳入监护范围,建成儿童“关爱之家”618家。“明天计划”受助人群由孤儿拓展到所有困境儿童,免费为1万余名困境儿童提供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全省2万多名乡镇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活跃在未成年人保护基层一线,呵护留守困境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三是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彰显,基层群众和社会力量有了更多参与感。全省共有城乡社区2.1万个,城市、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99%、97%。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减负增效”改革,对进入社区的事务实行“清单化”管理,以此规范乡镇(街道)职能,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持续改善社区服务条件,“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实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5276个、新建和改造面积185.3万平方米,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其中85%的社区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的国家标准。广泛推行社区“全科社工”服务模式,70个县(市、区)实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目前,全省共登记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9.8万个,总数全国第一。坚持规范管理与培育发展“两手抓”,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全省社会组织共实施省内外帮扶项目5224个,累计投入22.1亿元,受益人数超过600万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社工志愿服务,设立“江苏慈善奖”,全省获评“慈善七星城市”“百强慈善城市”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去年全省累计接收抗疫捐赠款物22.9亿元。目前,全省登记注册志愿者1628.38万人,拥有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7.93万人,广泛活跃在司法矫正、卫生健康、青少年服务等诸多领域。
四是专项社会事务规范便民,广大服务对象有了更多认同感。近年来,我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传统方式与科技手段并用,推动婚姻、殡葬、流浪乞讨救助等社会事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便民高效、智能精准。严格依法依规办理婚姻登记,在全国率先实行婚姻登记免费制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婚姻服务”,全面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试点推进婚俗改革,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化殡葬改革,推动出台《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有力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加快补齐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全省13个设区市和相关县(市、区)全部编制完成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和殡葬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乡镇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实现全覆盖,各市、县(市)均建立了集中守灵中心,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绿色文明生态殡葬蔚然成风。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救助21.2万人次。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分别惠及67.1万困难残疾人和62.8万重度残疾人。规范行政区划管理,优化地名公共服务,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稳妥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务实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民政工作事关千家万户和民生冷暖,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长治久安。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为根本遵循,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人本民政”“法治民政”“协同民政”“智慧民政”,深入推进高质量现代民政六大体系建设: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覆盖范围,稳步提高救助水平,健全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和主动发现机制,完善“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措施,建设高质量基本民生保障体系。二是积极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开展养老服务“兜底”“强基”“提质”行动,发展壮大养老服务产业,构建主体多元、服务多样、品质优良、区域均衡、监管有力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服务政策创制,推进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强化困境儿童精准保障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家庭履责、社会关爱的高质量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四是提升社会组织发展质量,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畅通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渠道,完善高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体系。五是优化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增强社区现代治理能力,完善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实施美好和谐社区建设推进行动,建设高质量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六是优化行政区划与界线管理,加强地名规范管理与地名文化保护,开展“逝有所安”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和残疾人福利水平,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可达的高质量专项社会服务体系。
总之,我们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政工作,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让江苏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为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香港商报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准备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开展创新探索?
张宏伟(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并对江苏就业工作寄予了殷切希望。2014年12月,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江苏就业情况一直是不错的,不仅较好解决了本地居民就业,而且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就业”。这些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成功应对淘汰落后产能、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冲击,就业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迈上了新台阶。一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72.89万人,年均新增超过130万人,绝对数量跃居各省区市首位,占全国比重也从1/10提高到1/9;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4.5%左右的较低水平,不仅做到了自身稳、质量高,还为全国就业大局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就业结构更加优化。截至去年末,全省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人口占比提高至85%和70%,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10%;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创业人数年均增长近16%,带动就业比超过1:4。三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开展职业培训1827.7万人次,去年末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5.1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增加到930人。去年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平均超过10万元,年均增速跑赢GDP增速。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农民工欠薪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十四五”时期,江苏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找准着力点,部署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力争把江苏打造成为全国高质量就业先行示范区。一是围绕重点群体,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计划,加大优质岗位开发力度,分类开展精准就业援助,扩大高质量就业规模。二是围绕富民增收,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发挥创业富民贷和创业补贴激励引导作用,打造优质政府创业服务平台,拓展高质量就业空间。三是围绕转型升级,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技能劳动者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补齐高质量就业短板。四是围绕均等高效,实施公共就业服务提质行动计划,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互联网+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应用,夯实高质量就业基础。五是围绕降本减负,实施援企稳岗行动计划,全面落实降低社保费率、稳岗补贴和困难企业社保费返还等政策,帮助搭建精细化用工招聘服务平台,稳定高质量就业岗位。六是围绕优化供给,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集聚高质量就业资源。
江苏卫视记者:梁市长,您好!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常州市富强新村考察,对“一老一小”养老托育服务特别关注。请问梁市长,近年来,常州市在养老服务方面有哪些有力举措?
梁一波(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常州市是进入老龄化较早的地区。截至2020年底,常州老年人口占比达25.7%。十八大以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连续10年将优化养老服务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推进,“三项融合”(事业与产业相融合,养老与医疗相融合,传统模式与新兴业态相融合)模式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认可。近年来,常州市通过实事项目推动、大型工程带动、扶持政策撬动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并把财政资金、福彩公益金等资金重点投向养老服务事业。一是托底保障,擦亮基本养老服务“底色”。我市出台了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优先将经济困难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纳入全市基本养老服务范围并重点保障,提供困难老年人保障、老年人福利、老年人优待等21项基本养老服务。我们为6000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充分体现了兜底线保基本的公益性和群众性。二是构建网络,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色”。我市建立健全市、辖市(区)、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互联互通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当前全市有城市街道级社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33个,社区老年助餐点29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43个,实现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行”的总体思路,组织第三方服务单位、社会服务组织和街道社区开展线上线下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为全市18.6%的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康复医疗等个性化服务。三是激活市场,调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气色”。全市有各类养老机构119家,机构床位2.9万余张,养老服务业态纷呈,涌现出养老住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央企运营的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连锁化品牌化的为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同时,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与上海长宁区建立了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合作机制。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再发力,瞄准建设长三角地区高品质、有特色的颐养之城和康养名城这一目标,持续深化养老服务业改革,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优化功能布局,在全市打造一批镇街级枢纽型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提升改造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构筑更便捷更优质的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生活圈,为社区居民提供包括健康养老、为民便利、村居事务在内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完善服务市场,积极扶持培育为老服务组织和企业,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发挥常州市康养产业优势,构建起优质均衡的新型“大养老”生态。
现代快报记者:林市长,您好!“十三五”期间,宿迁与全省一道,顺利完成了全面小康建设任务。那么请问,在“十四五”期间,宿迁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上,是如何考虑的呢?
林小异(宿迁市副市长):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以及对宿迁的关心关注。应该说,经过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奋斗,我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为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结合贯彻落实省委娄勤俭书记对宿迁提出的“把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入现代化,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要求,紧扣宿迁实际,科学研究部署“十四五”工作,开启具有宿迁特色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发展定位上,提出加快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国文明诚信高地”。在基本思路上,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走在苏北前列、快于全省平均、领先区域发展、赶超全国梯队”。在推进路径上,把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作为引领宿迁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工程,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融合、农业现代化支撑、信息化赋能,走出一条“四化”互补互促、相互融合的新路子。在指标设置上,本着“稳中求进、稳中快进”的原则,对“十四五”指标作了具体安排,GDP年均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再上一个千亿、百亿台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总产值达万亿元;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主导产业基本定型、产值实现翻一番,20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达7000亿元,致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以及各位领导的精彩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省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单独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