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发布厅 > 省委发布会
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专场
来源:江苏国际在线   2021-05-27 14:35:00
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以“奋斗百年路 逐梦新江苏”为主题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四场——生态文明建设专场。

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宣传工作,加强全省各地各部门发展成就的对外宣介发布,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以“奋斗百年路 逐梦新江苏”为主题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四场——生态文明建设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富章,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卫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施嘉泓,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南通市副市长王晓斌,盐城市副市长蒋巍,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我是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钱钢。

首先,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富章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由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迈进的成就。

周富章(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安排,我先介绍一下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情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念兹在兹的“千年大计”。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关心、寄予厚望。2013年参加全国“两会”江苏团审议时提出“三项重点任务”,其中一条就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视察江苏时,要求把“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内涵;2017年视察徐州贾汪生态环境修复项目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视察调研就来到江苏,看的最多、谈的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我们在新阶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2013年首次以全委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十三届江苏省委把“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列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大目标”之一;2018年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1+3+7”污染防治攻坚作战体系。去年,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专题部署美丽江苏建设,将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在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由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江苏时,用“沧桑巨变”充分肯定我省长江生态环境整治成效。

一是取得了一批标志明显、群众认可的治污成果。“十三五”时期,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以及碳排放强度下降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2020年,全省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0.9%,优良天数比率81%,上升8.9个百分点,5个设区市率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优Ⅲ比例87.5%,上升25.3个百分点,所有重点断面均消灭劣Ⅴ类,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为优,太湖治理连续十三年实现“两个确保”;13个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均为“良”,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在首轮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2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第三方调查的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逐年上升,去年达93.3%,同比提升3.1个百分点。

二是解决了一批历史形成、长期困扰的突出问题。2016年底,我省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启动实施了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263”专项行动。2018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向污染宣战。近五年,全省依法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5.7万家,处置“僵尸企业”876家;关停化工企业4000多家,化工园区由54家压减至29家。完成火电、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煤炭消费总量比2016年减少3200万吨以上。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2.3万辆标准车,建成港口岸电设施2177套。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基本整改完成,国家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在沿江省(市)中率先整改销号清零,累计腾退长江岸线60.3公里。环境信访总量连续三年下降,从多年处于全省重点领域前三位,到去年首次退出前十。

三是建成了一批支撑攻坚、惠及长远的基础工程。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三个基础性工程”建设。近五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环保支出2085亿元,年均增长8.5%,累计新建污水管网1.13万公里,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368万立方米/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3.45万吨/日,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74.6%,危废处置能力达到221.6万吨/年;建成覆盖全省的PM2.5和VOCs网格化监测系统,国省控水站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重点乡镇空气自动监测、重点排污单位用电监控实现“全覆盖”;发布地方生态环境标准25项,《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成为该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为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完善了一批压实责任、凝聚合力的制度机制。具体可以概括为“两个唯一、六个率先”,即: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保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划定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配套出台监管考核和生态补偿办法;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发挥市场机制有效调配环境资源;率先推行水断面“双向”补偿,运用经济杠杆激发各地治污动力;率先实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配套实施差别水价电价政策,这一做法已在全国推广;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累计启动赔偿案件数量居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省市县乡四级贯通,政府相关部门全联通,纪委监委全流程嵌入式再监督,压紧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五是创新了一批示范引领、助企惠民的政策措施。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确立环保信任保护原则,在全国率先建立环保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机制,强化“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上线运行江苏“环保脸谱”系统,强化全社会监督;充分利用遥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切实提高执法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先后出台大气治理攻坚便民服务“12条”、畜禽养殖“9条”、绿色金融“33条”、保护企业产权“23条”等一系列服务企业、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搭建服务外企的“绿桥”,深化“企业环保接待日”制度,累计帮助5560家企业解决6620项治污难题。推动设立总规模800亿元的生态环保发展基金,成立省环保集团,建立“金环对话”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出“环保贷”,开展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建设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治污成本的“绿岛”和“生态安全缓冲区”,环保激励发展的制度机制日趋完善。

我先简要发布这些,谢谢大家!

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谢谢周厅长的介绍。下面请南通市副市长王晓斌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王晓斌(南通市副市长):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南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在座的很多记者朋友都到过南通,这些年,我们深感南通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这八年,经济总量历史性跃升。全市GDP在2013年迈上5000亿台阶基础上,2020年实现总量翻番,跻身“万亿元俱乐部城市”,所辖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过千亿元。工业应税销售突破万亿元,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这八年,交通格局战略性拓展。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和沪苏通铁路、盐通铁路建成通车;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选址正式获批、预可研文本已经形成;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开工建设,正努力打造我国继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之后的又一江海联运新通道;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加快实施。这八年,生态环境转折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攻坚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长江大保护全面推进,岸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比例由48:3.5:48.5调整为35.1:4.3:60.6;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这八年,人民生活持续性改善。居民收入水平迈入“4万元时代”,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226元、25883元,是2012年的1.85倍和1.96倍;城镇化率达到69.1%,提高10.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历史性超过户籍人口;群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成为全国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靶向发力、多措并举,全力推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奋力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努力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南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一是沿江生态修复保护成为全国典范。过去的南通城是“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近年来,我们坚持“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整体搬迁狼山集装箱码头,全面取缔硫磺等散货码头,依法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0多家,拆除民居、非居2500多户,全力打造17平方公里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我们在省内率先实施化工行业负面清单管理,按照省统一部署,取消海门、启东两家沿江化工园区化工定位,2017年来累计关停化工企业434家。我们在全省率先完成长江禁捕退捕,沿江造林绿化342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物种数量从2234种增加到3500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现在的长江边,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天然氧吧和生态绿廊。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山地区视察时高度肯定,称赞道“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滨江生态公园”。

二是空气质量保持全省最优。我们坚持“治企、管车、控煤、降尘、禁烧、联防”原则,协同推进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全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集群的深度治理;聚焦薄弱环节,深入开展扬尘治理“654”、柴油货车污染攻坚“410”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实施扬尘违法快查快办;强化重点行业深度减排,全市火电企业燃煤机组、热电企业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市清零;建立空气质量异常预警和应急管控机制,提前预警、果断“削峰”。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3年全省第一,臭氧浓度保持全省最低,是省内首批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

三是碧水保卫攻坚铸造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我们坚持“水岸共治、江河联治、全域防治”,深入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和“湾(滩)长制”,持续开展重点断面整治提升行动,推进4300多家“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实施2264个长江入河排口、423个入海排口溯源监测,2020年31个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达到93.5%,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成绩。我们探索“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治水模式,开展主城区河道水环境“一控三自然”治水新实践(控源截污、自然活水、自然做功、自然净化),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内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质,成为城市治水成功范例。

四是减污降碳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我们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并进的路子,一手抓增量,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严把环保、政策、安全底线,培育一批百亿级以上临港型、基地型、旗舰型产业项目,壮大一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一手优存量,对照“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研究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和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全市域排放结构与总量,针对纺织印染、化工、火电等八大行业提出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指标,从源头推进低碳减排。202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0.2593吨标煤/万元、全省最低。

五是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大幅提升。我们市、县两级全部组建水务公司并实体化运作,推进污水处理“建、管、用”一体化,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4座、日处理能力154万吨,所有污水处理厂实现一级A提标改造。我们编制《南通市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9~2030年)》,危废处置能力达30.14万吨/年,比“十二五”末增长16.6倍,基本实现产废处废平衡。全市基本建成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我们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监控体系,建成各类空气、水自动监测站251个,分别达到“十二五”末的6.2倍,基本实现重点区域、流域监控全覆盖。

六是共治共建大生态环保格局全面构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长,实施“月督查、季点评、年述职”的工作机制,每季度在媒体通报考评结果和排名靠后的镇(街道)和村(社区),压实生态环保责任“最后一公里”。每个月市政协牵头组织“三代表一委员”进行常态化督查,形成全面发动、全域覆盖、全员参与污染防治的整体格局。我们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先后制定修订了南通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市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我们创新环境经济奖惩制度,在省内率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引领区”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南通模式”。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获得感明显提升,2020年度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到93.2%,比较2018年度提升了4.8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

生态文明建设永无止境。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打造美丽江苏南通样板,为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展现南通更大作为、作出南通更大贡献。

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谢谢王市长的介绍。下面请盐城市副市长蒋巍介绍盐城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蒋巍(盐城市副市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市深入贯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盐城提出的“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典范”的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持续走好走实“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发展路径,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韩产业园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机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生历史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部分县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基地,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长三角中心区、江苏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

一、坚持把绿色作为差别化竞争力,推动经济建设由“高增长”攀向“高质量”。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添绿、调绿、变绿”,不断提升发展含绿量,让绿色成为盐城最鲜明的底色。依托资源禀赋,做好产业选择,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新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绿色动能。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超5900亿元,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10亿美元。充分发挥沿海丰富的“风光”优势,集聚华能、金风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推动风电场、装备制造、科技研发、后期维护等全产业链布局,打造江苏“海上三峡”的主战场,2020年新能源发电量179亿千瓦时,“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0%。抢抓5G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聚焦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加速布局“新基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攀升。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每年保持20%以上增速、规模均突破600亿元。推动创新向绿色转型,重点发展节能服务、供应链金融、环境会展、清洁物流等现代产业配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2个以上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聚焦科技“四个面向”,支持格洛特环境、国投环境等新型研发机构采用“国有资本合作+揭榜制”机制,成功攻克化工废盐绿色循环资源化技术装备的难点,并成功产业化高标准运行,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本质环保安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成的绿色设施农(渔)业面积全省最大,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力保障全省粮食、蔬菜、生猪绿色安全保供。

二、坚持把幸福作为根本目标追求,推动城乡环境更加美丽宜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用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保护人居环境、自然生境,让盐阜大地这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既有田园诗意又有美丽远方。更大力度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十三五”末,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向优,PM2.5年均浓度符合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达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308天,优良率84.2%;所有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34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比例100%;污染地块和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更强举措提升城市环境。实施总长度84公里的市区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构建生态保护屏障。着力实施串场河、新洋港、蟒蛇河等重点河道水系治理,60多年未清淤的“母亲河”串场河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潜底,把河道“环起来、绿起来、游起来”,展现“百河之城”新魅力。用“绣花”功夫管好城市,用“十没有、二十有”方法抓好背街后巷、老旧小区等常态化整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全国地级市第二名的成绩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依托沿海生态海岸线,重点打造东台弶港世遗、大丰斗龙港特色渔港、亭湖丹顶鹤、射阳黄沙港特色渔港和滨海月亮湾等一批沿海风情小镇。遵循“四化同步”发展规律,持续推进农房改善2.0版本建设,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努力让革命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三、坚持将生态作为最大优势,打通“两山”转化的现实路径。立足优势挖掘潜力,依托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做足生态文章,放大世遗效应,努力将生态产品价值现实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一是扩大生态朋友圈。积极倡导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组织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进百城百校”宣传展示,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专委会。组建黄海湿地研究院,支持大学设立湿地学院和专业,联合国内外组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会议机制,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对接上海建立“一区三基地”合作构架(一区就是飞地经济区,三基地就是科创成果转化基地、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二是细致开展生态修复。加快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启动实施串场河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盐渎、东沙、大马沟等一批省级、市级湿地公园,抓紧实施西部湖荡湿地退圩还湖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可示范的生态修复亮点、鸟类栖息家园。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重点实施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沿海发展的“绿心地带”。至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面积 52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72%。三是发展“生态+”经济。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提升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麋鹿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品质,加强湖荡湿地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的旅游空间格局,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人海和谐的蓝色经济带,努力让“美丽风光”变成“美丽经济”。

四、坚持将红色作为信仰之钙,用铁军精神铸固生态文明之基。盐城是革命老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此重建军部。我们坚持发扬“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沧桑巨变”,让绿色产业、蔚蓝海洋、金色滩涂、青葱大地、火红生活在沿海交相辉映。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下好“改革棋”,激发发展新活力,出台《盐城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市绿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立法拧紧生态环保刚性约束;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环保信用评价、企业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全面推行河长、警长、断面长“三长并举”管护机制,开展环境资源保护执法司法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一体化运营,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市域全覆盖。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盐都区成为苏北唯一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创新实践基地命名的县(市、区),建湖县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东台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徐秀娟”式“全市生态卫士”评选活动,打造《鹤魂》《小镇》《一个真实的故事》等一批生态文化精品,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盐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

把握新方位,展现时代新作为。盐城已经步入创新引领、能级提升、布局优化、特色彰显的新阶段,我们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谢谢蒋市长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新闻机构名称和姓名,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中新社记者:

多年来,盐城统筹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和发展工作,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进入“十四五”,盐城将如何打好世界自然遗产这张牌,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蒋巍(盐城市副市长):

谢谢这位记者。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第十四处世界自然遗产,也是长三角中心区目前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这份遗产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要讲究系统性、整体性、原增性,特别是在长三角人口密度很高、产业城镇化率高的背景下,我们把一份世界遗产传承了下来,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一份样本,所以当时评估机构对这个遗产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因为自然遗产,很多的原增性、完整性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但是这份遗产它真正体现了人类社会生命共同体的一个展现。大家都知道,这一期并不是结束,还有第二期,明年,中国政府会提出第二期的申遗,包括盐城世界遗产地的范围之外,还有12处世界遗产,从北至南依次串联起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所以整个遗产也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和全球的环境治理是个一体化。总书记对”十四五”做了这样的描述,”十四五”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以碳降碳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打好、用好这张牌,要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要重点体现:一是要研究好,二是要展示好,三是要传承好,四是要利用好。

“十四五”,我们有新的考虑:第一,十三五时期,我们用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第一阶段、拿到了牌子,现在进入到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到2035年,我们将用五个三年行动计划来持续地推动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做的目标和任务。第二,是要完整、准确、全面的贯彻好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度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今年,我们正在筹备全球滨海论坛,正在和国家自然资源部对接,在国家百年大局和世界疫情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生态外交的作用。全球滨海论坛倡导了环黄海生态经济圈,这个不仅包括中国,也包括了韩国和日本,以及串连在这条遗产线路上的22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生态外交,我们能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同时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减排,贡献出我们的一份方案。第三,盐城有很好的资源,我们有海洋、森林和湿地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富含着重要的负碳、减碳资源。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认真研究海洋负碳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里下河地区美丽风光带和环境核心带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都处于未来生态交汇的热点地区,我们有责任也有担当把这份历史扛起来。第四,我们积极地推动各种资源推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建设了研究院,招引了全球顶尖机构一起来研究包括黄海的问题、资源的问题、遗产的问题和两山理论的转换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意义,都是在新发展理念下一个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十四五”当中,我们将围绕美丽江苏建设,持续地做好美丽盐城建设,更好地建设生态美丽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带,和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带。这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我们也希望媒体的各位朋友,关心我们,支持我们,也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人民网记者:江苏为什么能够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近年来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了哪些工作?

周富章(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江苏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很多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部省共建试点省首次联席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领导指出,江苏环保创下多个“全国第一”,比如,建成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成第一批国家生态市,设立全国第一个省环境保护厅并列为省政府组成部门,第一个实行“河长制”,第一个划定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等等。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非常好的工作基础,江苏才能摘得这个“全国唯一”。

成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以后,按照“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要求,我省迅速出台《关于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七大体系”,提升“七个能力”,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取得了一批突破。除了刚刚发布的改革内容外,我省还率先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管改革,率先建立省级环境监察专员制度,率先实现执法记录仪全覆盖、全联网、全使用,提前完成排污许可证发放登记工作等,尤其是去年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江苏生态文明20条》,引导公众从“按需点餐要光盘”等具体小事做起,加快建立生态环保全民行动体系,得到广泛响应和践行,全社会关心参与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去年12月,部省共建第二次联席会议在南京举行,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党组主要领导共同出席,会议对我省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江苏卫视记者: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通视察后,五山和沿江地区就成为了网红打卡地。请问王市长,南通在五山和沿江地区保护修复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王晓斌(南通市副市长):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是在2016年全面实施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当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为长江治理开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治本良方,提出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迅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绘制沿江共抓大保护“一张图”,确定“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的总体思路。沿江由于历史累积性原因,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集聚了大量以散货为主的公用码头和各类“散乱污”企业,港城结合部“脏乱差”等矛盾突出。为此,我们一是痛下决心“拆”。围绕破解“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困局,集中力量和资源推进港口码头搬迁以及拆迁拆违,整体搬迁南通港狼山港区集装箱和散货码头,全面取缔硫磺等污染货种作业,搬迁民、非居2500多户,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200多家,修复腾出岸线5.5公里。二是统筹谋划“修”。编制五山及沿江地区总体规划,高质量形成区域路网、绿地系统以及旅游等专项规划,统筹空间格局、资源要素配置。坚持成片开发和保护的理念,将五山及沿江地区划分为七大片区逐个整治修复,累计新增森林面积6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显山露水隐建筑”的生态修复效果。三是创新体制“推”。组织推进机制上,市委、市政府成立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总指挥,建立起高位协调指挥的组织机制。开发建设机制上,市政府授权市属国有一级公司作为区域一级开发主体,与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开展战略合作,确保项目资金实行区域平衡,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应该讲,南通五山和沿江地区保护修复取得了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价值大幅提升、市民获得感切实增强等多重效果,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域对标绿色生态要求,全员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今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是大力建设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新建10个景观特色示范段,打造“大江大海风光带、江海风貌城镇带、诗意田园乡村带、沿江科技创新带、沿海高水平产业带”,塑造可观可感的最美岸线。三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攻坚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持续改善。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南通的关心支持!

现代快报记者:我们知道,这些年江苏在园林绿化、黑臭水体整治、垃圾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又提出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工作思路。那么,请问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目前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进展如何?下一步又将如何推动?

施嘉泓(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省情。多年来,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积极探索人口密集、经济密集、资源环境约束大的背景下的人居环境改善路径,以节约型城乡建设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我们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率先实现了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率先普遍推行覆盖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基本消除了各设区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省累计获得 “联合国人居奖”城市5个、 “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15个,创建了9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同时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保有了13座历史文化名城、3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城乡建设为老百姓创造了惬意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

在新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和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的要求,我们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思路,围绕人民群众对美丽宜居城市的综合期盼,明确了着力推动实现环境优美、人文醇美、建设精美的“三美与共”,建立健全安居体系、适居服务、乐居家园的“三居递进”,建设健康城市、魅力城市、永续城市的“三城协同”。之后,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江苏确定为全国首个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省份,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明确为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主抓手。去年,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首批17个综合试点城市、37个综合类试点项目和87个专项类试点项目。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求各地坚持问题导向,民生优先,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反映最多的“城市病”问题,将民生实事落地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紧密衔接;坚持系统施策,综合推动,既注重条线的推进,更要有块面的综合,不断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坚持多元参与,共建共治,推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促进政府与社会协同互补,引导全民参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共享建设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推进,各地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政策和组织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策略。各地专项类试点项目,更加强调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系统带动性,积极探索“美丽宜居城市+”系统实践。比如,镇江海绵城市+、扬州公园城市+、淮安黑臭水体整治+、徐州无废城市建设+、宿迁城市管理信用承诺+。综合类试点项目,强调住区综合整治、街区整体塑造和小城镇建设综合培育,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现了城市建设项目集成、资源整合和综合效果显现。比如,苏州历史城区保护与有机更新、常州老城厢复兴行动、盐城零散老旧居住区整合打造宜居住区以及多地的美丽住区、街区和小城镇建设实践。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和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两个考察点,均为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省级试点项目,总书记的肯定让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下一步,我厅将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深入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一是指导试点城市、试点项目强化系统推动和科学组织,尽快建成让更多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的实践项目;二是将进一步增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省级试点项目和试点城市,更加全面丰富地彰显各地城市建设亮点和特色;三是指导各地强化实践动态提升和理论经验总结,持续改进试点工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以更多老百姓可观可感的工作成效呈现美丽江苏的现实模样。

香港商报记者:我省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请问近年来,我省在耕地保护方面有何成效?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孙卫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创新构建实施“责任+激励,行政+市场”耕地保护机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动了我省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保障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一是压责任,构筑了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江苏省设区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关于严格耕地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等文件,对全省耕地保护工作作出制度安排。全省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签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22.31万份,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强化耕地保护责任落实。

二是强管控,从源头推进不占少占耕地。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和管控作用,从源头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对超出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开展节地评价,倒逼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形成占用耕地的约束机制。从严管控建设占用耕地,在全国率先并坚持实施“先补后占”。“十三五”期间,我省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约为63.4万亩,均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落实占补平衡,同期通过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建设,产生新增耕地92.84万亩。严格规范开展重大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的省级论证,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有优化。

三是重建设,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开展了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深度均走在前列。积极探索“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把“山、水、林、田、湖、村、城”全要素纳入整治范围,在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以来,累计实施土地整治388.65万亩,种植农田防护林1813.69万株。目前正全面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

四是优配置,创新耕地占补平衡易地调剂体系。为解决我省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区域不平衡、节奏不匹配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平台,构建形成了包含自主协商调剂、各级平台交易、省有偿配给等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易地有偿调剂制度体系。“十三五”以来统筹开展全省跨市域易地调剂补充耕地指标13.74万亩,交易资金405.55亿元。通过市场化补充耕地指标易地调剂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显化了耕地保护的利益调节,营造了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局面,也合理提高了新增用地成本,倒逼了地方不占少占耕地。

五是激动力,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2016年,我们出台了《江苏省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暂行办法》,每年对耕地保护工作成效突出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通报表扬;省级每年投入1个亿,对50个乡(镇、街道)给予各200万元资金奖励,并规定将不低于50%的奖励资金用于本辖区内耕地保护工作成效突出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目前,省级已将4.04亿奖励资金投向实施耕地保护具体工作的“最前线”,有效激发调动了各级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六是严执法,坚决整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严密组织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圆满完成阶段性整治目标。强化日常执法监管,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的通知》,对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零容忍”,坚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治、及时处理,积极构建依法依规用地管地良好秩序。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实时智能监管,融合巡查、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监控、GIS等技术手段,构筑形成“天上看、地上查、视频探、网上管”的综合立体监管体系,实现对违法线索发现、制止、报告、移送、查处、整改全要素、全过程的实时智能监管。

同时,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路,我们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布局实施了一批影响广泛、社会关注的重大工程。重点实施了南京、江阴、南通、仪征、镇江、句容、靖江和泰兴8个长江沿线生态修复工程,投资总概算24.53亿元,通过对长江干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工矿废弃地、河口湿地、沿江岸线等开展系统治理、综合利用,突出抓好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有力改善了长江沿线修复区及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共完成了1073万平方米治理任务。组织实施了连云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安市海岸带湿地及地质环境整治修复等项目,开展了海岸线生态整治、互花米草防治、滩涂植被恢复、盐碱地土壤改良及耐盐碱植物培育等系列工作,有力推动了海洋岸线生态环境的改善。积极支持南京江宁、张家港、宜兴等地试点创新,通过结合园博园重点工程建设、长江大保护等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优化提升,试点探索空间置换、自然恢复、生态补偿等,既为地方发展增添后劲,又探索了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新方法。

下一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用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加强自然资源整体生态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推动美丽江苏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新华日报记者:江苏在全国较早建立河长制。近年来,我省把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哪些特色做法,又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张劲松(省水利厅副厅长):

江苏是全国最早建立河长制的地区之一。2007年,在太湖率先探索;2012年,在全省推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聚力打造“升级版”的河湖长制,着力建设生态、美丽河湖,从今年起,我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将河长制工作目标锁定为建设“幸福河湖”,有力促进了全省河湖面貌持续改善。

一是坚持党政主导,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将河湖长制纳入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赋予河湖长法定职责。构建省级河长抓推进、市县河长抓治理、乡村河长抓管护的责任体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省总河长,发布打好“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总河长令,并经常深入重要河湖巡查推动。省委、省政府领导分别担任20条流域性重要河道、14个重点湖泊的河长湖长。全省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5.7万人,实现江、河、湖、库和小微水体全覆盖。我省与浙江、上海共同建立的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是全国首个省际边界河湖共治机制;与安徽、山东均建立了跨省河湖长协作机制。各地创新设立乡贤河长、企业河长等40余万名,形成全社会管水护水的强大合力。江苏河长制工作连续3年受到国务院激励表扬,多地河长制工作案例被国家部委在全国宣传推广。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河湖问题。在全国率先开展河湖违法圈圩、违法建设和乱排、乱建、乱占专项整治,截至去年底,全省排查整治河湖问题3.8万个;拆除违法建筑1490万平方米,清理岸线2050千米,恢复水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完成国家下达我省596个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拆除取缔238个。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长江干流腾退岸线47千米,复绿面积572.8万平方米,拆除建构筑物面积124.7万平方米,均居沿江省市第一。太湖、滆湖网围养殖全部退出,全省重点湖泊网围养殖面积实现负增长。全省纳入水利部河湖“清四乱”问题清单的2050个项目全部完成整改。常态化开展河湖水葫芦水花生清理打捞工作,基本完成内河干线航道“三无两洁”、港口码头“四无六净”整治,全省设区市及太湖流域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全面建设幸福河湖。聚焦生态河湖,省政府印发《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全省13个设区市制定实施意见,并逐河逐湖编制治理方案,形成“1+13+N”管护格局;贯彻娄勤俭书记“建设好幸福河湖”批示要求,我们制定了《关于推进全省幸福河湖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形成评价标准和认定办法,为河湖长提供了行动指南。通过系统治理保护,江苏的河湖水更清了、岸更绿了、景更美了。2020年,全省70%以上的重点河湖生态达到优良,国家重点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3.5%;104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83.7%,无劣V类断面。长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太湖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全省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建设、水工程管护、水制度创新等方面的指标实现程度显著提升。9个设区市建成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3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96个、水利风景区151个、水美乡村1820个,人民群众对河湖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抓紧抓细抓实河湖长制工作,全力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在治理范围上,由突出重点河湖,向全域治理转变;在治理方式上,由突出问题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在治理目标上,由突出水清岸绿,向全面建设幸福河湖转变。力争到2035年,全省河湖总体建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

钱钢(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以及各位领导的精彩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省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单独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标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习近平

责任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