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汪滢 通讯员 杨开萱
1月15日,扬州经开区敲响新年开局“第一钟”。区内企业扬州惠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本次IPO募集资金总额约4.14亿元,将用于企业高端化工装备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技术研发中心(惠通研究院)项目。据了解,在企业Pro-IPO融资阶段,扬州经开投资集团成功引入国内知名投资机构作为领投方,实现了区级政府引导资金与省级专项基金、民营基金的联合投资,为企业顺利引来“金融活水”。
帮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经开区用制度供给的“软动力”强化科技创新“硬实力”,为企业自身转型和开发区产业链升级发展深度蓄能。扬州经开区这几年在国家级经开区的排名从100多位跃升到70位,现在又在向前50的新目标努力攀升,扬州市委常委、扬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张利表示,坚持“强产业、强科创”的重心靶向,围绕打造以新能源、新型显示为主,汽车及零部件、高档轻工等为协同的“两主多强”先进制造业格局,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塑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去年企业技改投入1.6亿元,今年还将投入7000万元。主要用于产品转型,我们的皮卡发动机项目去年12月份已经投产,今年全年计划生产大约1万台。”潍柴动力扬州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德明告诉记者。研发投入是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据了解,去年经开区技术合同核准通过率高达95%以上,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6.2亿元,总量占扬州的五分之一。
瞄准产业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始终是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扬州经开区在半导体照明、电子纸等新型显示器件领域一直具有先发优势,集聚了川奇光电、乾照光电、璨扬光电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扬州乾照光电是国内红黄光LED芯片最大生产基地,也是国内空间太阳能电池外延片最大供应商之一。2024年该企业招聘了五六十位硕博人才,“2025年在人才方面我们还将加大投入。”企业负责人表示。去年年底两岸(扬州)新型显示器件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筹)成功落地,川奇光电获批省前沿计划项目,经开区“两主”产业之一新型显示产业亮色渐显。去年经开区首次成功获批国家重点人才项目(HJ),政企合力凭借人才和“硬科技”实力打开产业升级转型突破口。
新能源产业是经开区“两主”产业的另一支。尽管光伏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经开区几大新能源巨头依然在齐力破“内卷”,以科创实际行动积极推进企业升级和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去年经开区获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晶澳晶山厂区成为扬州首家零碳工厂。天合元氢2025年计划建立一个国家级氢能实验室和一个5兆瓦测试平台。阿特斯投产仅一年多,先后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瞪羚企业,该企业计划3年内完成产品线的设备数据采集,提升企业智能制造能力,今年将快速推动园区内分布式光伏电站储能系统联动,发挥节能减排示范作用。
借助各类释放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打造扬州首个“免证园区”试点,经开区加快推进产业链跃升,招商项目质态和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德沪钙钛矿产业园是该区2025年的省重大项目,钙钛矿作为一种新兴的光伏电池技术,以其高效率、低成本以及良好的稳定性,迅速受到市场青睐。产业园成功落地开工投产,将为区域新能源产业技术迭代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1月8日,扬州经开区管委会组织各部门负责人与区内企业家们畅谈“卷”的现状和合力“拼”的决心。扬州中集通华近日入选2024年工信部5G工厂项目。抢抓数字经济发展之先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正祥对5G工厂的未来充满信心,“通过5G技术实现各环节互联互通,去年我们投入了一个亿,今年我们还要持续加大对整个厂区的自动化投入,3年内重塑一个智慧新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