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无人系统、AI大模型互动虚拟产品等百余件展品亮相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集中展示苏州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情况,吸引众多观众前来参观。(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李仲勋 陈雨薇 陈悦勤 陈诚
“今天是一个充满浪漫和智慧的日子。如果玫瑰传递着人类的情感温度,那么人工智能则承载着未来的无限广度。”2月14日,AI主持人“苏意”的一段开场白,拉开了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的序幕。
会上,《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发布实施,总规模超650亿元的154个人工智能项目签约落地,吹响“人工智能+”发展“冲锋号”。
当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苏州紧抓重大机遇,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让AI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着力打造“百模千景万算”的“人工智能+”示范城市。
推动“人工智能+”突破成势
毫无疑问,苏州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先行探路者之一。
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在《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中,苏州排名全国第5,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从产业规模看,苏州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7家。其中,上市企业32家、全球独角兽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构建了从科创型中小企业到行业龙头的完整企业梯度体系。
从产业生态看,苏州初步形成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层引进和培育以中科可控、长光华芯、亿铸科技、敏芯微、纳芯微等为代表的AI硬科技领军企业;框架层涌现出同元软控、千视通、思必驰等领域领军企业;模型层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多个领域42个重点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备案;应用层企业阵营也不断扩容,拥有华兴源创、博众精工、天准科技、凌云光等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科创板上市企业,以及汇川技术、科沃斯、追觅、江苏北人、灵猴机器人等机器人领域的代表企业。
今年开年,人工智能带给人们无数惊喜,带热了科技与产业。苏州要往哪个方向发力?这次大会上,从学界到业界,都给出统一答案。
“在人工智能领域,苏州拥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介绍,年初他带队调研苏州数十家电子信息类企业,发现在智能产线方面,这些企业已做得非常好,眼下他们的需求变得更加底层、更加核心,比如工艺流程的优化,这放在以往成本是非常高的,而现在人工智能恰好可以发挥大作用。鄂维南认为,苏州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产业需求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主要切入点。
作为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72个中类和513个小类,集聚工业企业16万家,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68万亿元,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近乎全谱系的应用场景,也成为苏州竞逐人工智能产业赛道的核心优势。
“大模型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开始全面智能化时代的必经之路。苏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落地场景,正是孵化产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的绝佳基地。”“人工智能产业涉及芯片、平台大模型、应用,如今通用时代来临了,但应用端才刚刚开始,它还需要行业的落地。”“想要行业落地,就要千行百业,这方面没有比苏州更合适的地方了。”……会场内外,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们从产业真实的需求出发,对苏州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充满期待和信心。
“真金白银”激发产业潜力
布局“AI+”,要靠多层次、专业化的生态体系。顺应人工智能产业浪潮,苏州想方设法统筹更多资源,全力支持创新主体在“AI+”赛道上尽情奔跑。
扫描会议手册上的二维码,当天新鲜出炉的《苏州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一览无余。苏州重点围绕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供给、产业生态四个方面,制定14条针对性政策,单项支持最高达1亿元。
加大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应用场景布局支持力度,对牵头申报主体、联合申报主体、合作申报主体,分别给予最高1亿元、2000万元、500万元支持;对于引进培育参数量超千亿的通用大模型,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苏州实打实投入“真金白银”,降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成本和人工智能应用推广成本,激发企业动力、市场活力和产业潜力。
创新的产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现场推出的《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服务等方面集成推出9条针对性举措,明确对顶尖人才顶格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
一系列举措密集落地,资金、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靠拢、向产业靠拢。中科可控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算力开发商。由其牵头建立的苏州市先进计算核心设备与关键技术创新联合体现场揭牌。“要实现‘AI+’更快更好发展,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必不可少,必须构建起从底层技术到应用场景的全链条协同生态。苏州不仅有产业链优势,更有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为我们‘抱团发展’提供了最佳土壤。”中科可控董事长聂华说,企业将提供更好的算力设备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并与产业伙伴共同营造安全的产业链,推动“AI+”产业走得更远。
当天,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验室、苏州市AI青年创业园、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苏州国产化智算资源池、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等一批平台配套亮相、启用,这座城市正在注入越来越多的“AI”因子。
共创“人工智能+”城市
瞄准“人工智能+”城市,苏州正在积极做“+”法。透过这场大会,不难看出,政府在战略规划、科研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加重视前瞻布局,目的是让领军企业、新兴企业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正对电脑屏幕,视频声音清晰入耳,往旁边迈一步,声音便神奇地“消失”了。在清听声学展厅,一款可以定向发声的电脑吸引了不少参展者体验。“这是我们推出的全球首款搭载了聚音屏技术的人工智能个人计算机,以15度发声夹角构筑精准声音‘结界’。屏幕上方的摄像头可以追踪人的位置,实现声随人动、定向发声,为用户创造私密声场。”清听声学董事长兼总经理栗振表示,从电脑、电视,到耳机、音箱,声学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让声学应用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
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走上这条新赛道。现场,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获授首批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验室。“我们将以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验室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羽绒服装趋势预测、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全价值链的运用,助力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公司副总裁王晨华说。
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企业逐浪人工智能蓝海的共同选择。当天,主会场活动刚刚落下帷幕,苏州高新区“人工智能+制造”分会场活动、吴中区具身智能行业对接会、昆山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行业对接会、资本赋能“人工智能+”投融资路演活动等分会场“接力”开启,意犹未尽的参展商和嘉宾们纷纷前来,寻找交流合作的新机遇。
“人工智能是本轮技术经济周期中的引领性技术,是不同技术及其产业间的相互赋能。”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魏兵以自家产品MagicBot人形机器人举例,企业不仅和中国电信、追觅科技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进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零件抓取、扫码操作等作业训练,推动实现部分场景下的多机器人协同工作,还正与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等高校联合建设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未来将实现科研成果共享。
“作为扎根苏州的企业,我们深刻体会到苏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硬科技产业集聚基础与丰富应用场景,或许这也是苏州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不可替代性’的制胜之道。”智慧芽助理总裁张海华表示,企业将在更多细分场景中积极探索AI的落地价值,为苏州创建“人工智能+”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靠近“AI”,拥抱“AI+”,苏州正在书写智能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