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至29日,2025年长三角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圆桌会议在南京召开,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深入探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的优化与升级。
自2014年首届金融圆桌会议举办以来,三省一市金融办通过年度会议轮值主办,持续推动市场共建共享、监管协作创新,以差异化优势构建产业和金融生态圈。
如今,金融资源正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2022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获批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广度、力度、精度。
南京率先研究制定并推广了全国首个银行业科创金融专营组织团体标准,首创科创金融服务驿站,专业专营服务网点“遍地开花”,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和科创金融产品库,打造“金鱼嘴每日路演”平台,有效促进科创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南京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全链条和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为牵引,强化制度性改革供给,持续提升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要素丰裕度和融资可得性。
当前,江苏正着力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从实验室里的“成果转化贷”到上市的“敲锣时刻”,为每一家成长型企业提供专属金融方案。数据显示,全省新增本外币贷款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社会融资规模年增近3万亿元,法人金融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2万亿元,境内上市公司突破700家,聚力从金融大省迈向金融强省。
黄浦江畔,上海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构建全链条投资生态,积极探索信贷保险创新,深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上海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发挥股权投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推动多元化金融机构和组织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
杭州聚焦“投贷保担补”策略,强化基金、银行、保险、担保、财政等全方位要素供给,为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与资金支持。杭州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提出,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组建技术攻坚合作联盟,以应用场景为依托,打造符合科创企业特征的数智化科创金融服务模式。
合肥主动前移科技金融服务,增加科技金融供给,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力度,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合肥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嘉兴则通过引入全国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鼓励保险机构设立科技保险功能性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风险保障。嘉兴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耐心资本培育、产品业务创新、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科创企业成长保驾护航。
差异化的创新实践,丰富了长三角科技金融资源,构建起多元、开放、创新的产业和金融生态。
一家光伏科技企业,总部位于杭州,在苏浙皖三省落地了100余个光伏项目,成功获得浦发银行的3.4亿元中长期项目贷款;无锡国联证券与上海民生证券完成合并,成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新“国九条”颁布后首个券商市场化并购案例……
长三角正以金融浓度重塑产业高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分别占全国规模的60%、30%和30%,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的38%、全球的25%,培育了全国30%的高新技术企业。科创企业层出不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近1/3;瞪羚企业占全国超1/4;A股主板上市公司占全国近40%;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合肥、镇江入选全球创新100强科技集群。
深化协同创新,加速科创金融改革发展,如何再攀高峰?本次圆桌会议上,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签署《协同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联动合作框架协议》,三省一市股权交易中心签署《长三角地区区域性股权市场共建科创金融服务生态战略合作协议》。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江苏的产融结合实践、浙江的数字经济优势以及安徽的创新策源能力,共同形成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强大合力。
根据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未来五年,五城市将打造成为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区、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区、产城深度融合领先区,形成各具特色的金融功能和产业定位,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迈上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