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了第一套编钟13枚,音乐家用此演奏了《东方红》乐曲。那么真实的编钟你见过吗?敲击编钟的乐音,你听过吗?
近日,来自山西博物院231件(套)精品文物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展览的文物,绝大多数出土于晋国历代国君、公族的墓葬,再现昔日中原强权厚重而绚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就有一套、共8件的楚公逆编钟。
南京博物院展出的编钟
记者从南京博物院了解到,这套编钟出土于晋侯墓地64号墓晋穆侯墓中,钟体上装饰有目雷纹、宽带卷云纹、长脚蝉纹,以及龙、凤、虎纹纠结图案等。在钟上铸有铭文,总共68个字。
根据铭文中记载,在八月甲午这一天,楚公逆对自己的祖先、父亲,以及先世大臣和四方之神,举行用人首祭祀的典礼。为了找到用来祭祀四方的首级,楚公逆出征,得到成功,多有擒获。由于这一胜利,获得铜九万钧,楚公逆于是用以铸造了大量的钟。
一般认为,楚公逆就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熊咢,是楚国的第十三任君王,在位时间与晋穆侯相当。这套楚公逆钟出现在晋穆侯的墓中,表明两国早有往来。
据了解,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每个钟的音调不同,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
王书礼家收藏的仿制编钟
在中国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演出,象征等级和权力,很少在民间流传。现在民乐大型演出中,也很少见到编钟。但乐器收藏家、南京鼓楼医院王书礼医生收藏有一仿制的编钟,他告诉记者,“编钟神奇之处在于十二个半音齐备。编钟是扁圆形,敲正侧产生不同的音,按顺序敲击,产生do,re,mi的音,到fa时不再按顺序往下敲击,而是返回到前个编钟的侧面,再敲三个钟的侧面产生fa,so,la的音,再返回到正面,按照这样的规律就可以完成所有音阶,由此演奏出美妙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