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老龄文明视野下追问“老者何安”——精神康养,拥抱人生的“转场”
来源:新华日报   2024-05-17 15:34:00

一周五堂艺术课,一周三次陪先生到医院透析;一边是衰老和疾病,一边是愈益坚韧丰盈的内心。今年72岁的南京市民李建华没有想到,真实的老年远比预想中更加忙碌匆促,也更为丰富斑斓。

退休后,生活按下“重启键”。南京仙林的一家养老社区里,一套8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是李建华和丈夫老鲍决意安顿晚年的归宿,也是她开启人生“下半场”的舞台。女儿想趁年轻看更大的世界,李建华洒脱“放手”,送走儿孙绕膝,她为生活确立了新的支点:照顾老伴,读书思考,踊跃参与艺术课堂,发起成立“朗诵沙龙”,成为养老社区有名的“热心肠”,还重拾起外语,说是“老了也不能落后于时代”。

幸福的老年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李阿姨为我们理解“老龄文明”打开了一扇窗口。“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逾2.64亿,人口老龄化率达18.7%。面对深度行进的老龄化,将老龄化提升为老龄文明,使老龄化成为文明进步的重大机遇和重要表现,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精神康养”或“精神养老”的新提法应时而生。老者何安?老龄文明视野下,这个话题值得重新审视。

这一届老年人真的变了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南京大学银龄学习中心的何斌锋、铁锴两位老师对这句老话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所负责的南京大学银龄学习中心,是首批“江苏高校银龄学习中心”试点建设单位。从“老年大学”到“银龄学习中心”,名称的改变体现了观念的变迁。铁锴笑着说,在课堂上,他们不会随意使用“老年人”这个词,对学员通常称呼“前辈”,或者“师兄”“师姐”,“他们也不觉得自己老了,而是认为自己在新的人生阶段,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银龄学习中心的氛围称得上“卷”。《手机摄影》课,外人听来觉得最多学学构图,走进课堂才发现,手机摄影是门大学问:通过长时间曝光、旋焦、追随,手机完全可以拍出媲美单反的大片。铁锴听说有位学员为了消化吸收课堂知识,晚上竟在街头流连忘返,拍了一百多张照片。到了交作业时,大家都在群里“斗图”,还会乐此不疲地点评点赞。“现在我们学员拿出手的照片一看就与众不同,年轻人都未必有他们会拍!”

又如《泡一杯中国茶》,选修这门课的学员大多是茶文化爱好者,走进课堂还是忍不住感叹“学海无涯”:茶历史、茶成分、不同茶的发酵程度和冲泡方法、行茶仪式等等,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他们发现,不同的人泡同样的茶,学过或者没学过,都会直接反映到一杯茶的气息和口感中。

于是在南大银龄学习中心出现了一道“奇观”:每年都有大量学员拒绝毕业、自愿“重修”。朗诵课、摄影课、园艺课……很多学员已经学习了好几期,还要一直“赖着”,并且每次都认真记笔记。有位“师姐”,父亲长期身体不好,需要精心陪伴伺候,她就选择了线上学习,每一次交摄影作业,她都会把父亲当作“模特”来拍,那一帧帧光影因此有了“纪实影像”的生命厚度。

在何斌锋看来,这一届银龄人士开始出现了一系列转变:他们更加积极地“回到”生活、重建生活,变“养老”为“享老”,从“养儿防老”转向“自我养老”,精神更加独立自由,生活中更追求边界感和自我效能感。

老年大学则适时“托”住了老人的成长。“‘学到老’的意义其实不在于习得一项技能,或修了一个‘学位’,而是鼓励老年人用审美的眼光、创造的意识去看待生活。”何斌锋举了个例子,那些课堂上的银龄夫妇,一上课就有一种“同桌的你”的新鲜感,“当他们在摄影课上通过镜头凝视彼此的时候,其实是把对方当作审美对象来看待的。”

在业界,泰康较早提出了“文化养老”的服务理念。走进泰康之家·苏园,“苏园居民首届摄影展”引人驻足流连,其中91岁的周之江包揽了“半壁江山”。社区建筑的结构之美,旁人习以为常的草木葱茏,都没能逃过他那双因丰富阅历而愈加澄澈的双眼。

不是我们要“给”老年人什么,而是鼓励他们主动地“做”什么、为之搭建平台,在苏园护理负责人余英枝看来,这是老龄文明视野下养老机构的“顺势而为”。

“这届老人有丰富的兴趣爱好,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视个人生活和社交圈。”面对“新老人”,机构要做的更像是针对老年社区的一场“社会营造”:挖掘兴趣需求,动员积极分子,组建一个个社群,如音乐俱乐部、墨香苏韵俱乐部、礼仪服饰俱乐部等等。

每周一次的“总经理接待室”,成为大家畅所欲言表达需求和寻求可能性的平台。经过不到一年的磨合,这里的社区共建体系越来越成熟。“比起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其实是一个老人主动走出、适应外界并与之互动的过程。”余英枝解释。

“我年轻时候,生活多么自立自由……”一位癌末病人的叹息,则让余英枝看到了人在老年的衰弱无助。

2009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的第一件大型中国当代作品《物尽其用》,至今仍常被提及,并成为一道理解老年的窗口。艺术家宋冬用母亲赵湘源囤积的一万多件旧物布展,并把展览请柬设计成钥匙的形状——他希望借助这场展览,能让母亲走出因缺乏安全感而为自我编织的茧房。

在临床实践中,南京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医师梅刚,也接触了许多“内心无处安放”的老年人。

一位退休老教师,体检查出血糖6mmol/L,这本属正常范围,却因为在候诊室邂逅一位“久病成医”的患者,了解到糖尿病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从此陷入臆想带来的巨大恐惧,后来甚至不能看电视、不能接触任何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还有一位老年抑郁症患者找到梅刚,自诉情绪波动。原来,他和朋友打牌的地方被拆,新的聚集点转移到桥洞下,老人担心过去不方便,思来想去,产生了心理负担。“老年群体中,脑功能退化造成的认知损害、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常常和家人关心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彼此纠缠,让许多本该安享晚年的人们深陷抑郁、焦虑的泥潭。”梅刚感叹。

人生“转场”之际,找到内在生命的安放之道,是每个老年人必须直面的课题。

老去也是“成长的旅程”

这两年,南京退休干部周旭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终于成了“时间的主人”。

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后,或夜深人静之时,周旭喜欢在手机上“爬格子”。愈至老境,思维反而愈加清晰,写到兴起时,流畅的文字从指尖汩汩奔涌,他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水银泻地”:乡村童年的一幕幕,寻常生活的细微滋味,偶然闪烁的思想光芒纷至沓来,他加快了打字的速度。

外孙女起床时,周旭已经写完了3000字。退休生活的A面,是回到烟火人间,重新学习如何生活。周旭主动承包了买菜、接送、倒垃圾等家庭职责。他发现菜场的魅力不可小觑:哪家的烧饼油条好吃,哪里的盐水鸭烤鸭味道正宗,哪位小贩最诚实可靠,处处蕴藏着生活的门道。以往他是“甩手掌柜”,如今却学会了精打细算过日子,半夜想到快递没取、马上超时收费,他会不假思索,披上外套奔向电梯。

除了热爱生活热爱菜场,周旭也在寻找人生“下半场”的安身立命之所:他重新捡起了多年前的“文青梦”。

退休不是谢幕,而是人生的“转场”。如今周旭主理的“梧桐树下读书会”已成为银龄人士的创作平台。他发现,散文这种文体特别适合退休人士做表达:门槛低,讲究抒真情、接地气,从实实在在的人生长河中打捞和讲述一些有意义的经历。退休后周旭写下许多文章,被多家报刊纷纷转载——回忆童年美食,讲述他们那代人对食物的特殊情感;趣写“南瓜外交”,邻里同事怎么通过互赠蔬果表达情谊;也回望艰难年代的“疰夏”往事。周旭的文字朴素灵动,洗尽铅华又思想深邃,不仅在退休群体中纷纷传阅,年轻人也挺爱读他的作品。

“你能不能少写点乡村的‘过去时’,多写点乡村的‘现在时’?”

向一家报刊投稿时,主编直截了当地向周旭建议。他一怔:是啊,谁说老年作者只能“向后看”?他回想起自己曾经调研的泰兴市祁巷村,这里有近百名乡贤,怀着为祁巷富强、实现晚年人生价值的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的“退休故事”让周旭心有戚戚焉。

这一回,周旭跑到祁巷村住了9天,回家后写了一整晚,《祁巷村的乡贤们》几乎一气呵成:“时间的列车呼啸着驶入寒冬腊月,也把全国文明村、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泰兴市祁巷村揽入了喜气盈门的怀抱……”

“人要向前看,不是向后看啊。”

周旭说的是创作,其实也是人生。他想起几年前南京的一场大雪,街巷阒然,只有骑车赏雪的他和快递小哥擦肩而过。冬日因大雪而变得侘寂抽象,千百年前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眼下的自己构成了遥远的相似。周旭静静地伫立雪中,感受一种孤独而丰盛的老年。

从“老”中通达生命的真理和文明的真谛,这是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对“老龄文明”的一重理解。比起中青年对外在的学业事业家庭的追求,老去,更像是一场生命内在的修炼。

不是所有的老去都能从容。回想起丈夫老鲍病危的经历,李建华心有余悸。老鲍2009年退休,2014年脑梗,2019年出现糖尿病并发症,2022年感染新冠肺炎后白肺,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夫妻俩早就商量好,真到了临终那一刻,谁也不进ICU,就靠彼此陪伴走完最后一程。为了这句承诺,李建华顶着39.8℃的高烧,熬了五六个通宵,寸步不离地守着丈夫,终于把他拉出了鬼门关。

千里之外,女儿因航班取消在西雅图机场痛哭。“我很无奈,我也很冷静。”李建华坐在养老院的“家”中,平静地向人们讲述那段往事。

从银行高管的位置退休、拒绝高薪返聘,李建华从没想过值不值。她对退休早有规划,要重新安顿生活的重心、生命的节奏,而不再一味地“卷”事业。每个人都有过往的遗憾要在老年这个阶段弥补,她主动承担起更多照顾父亲的职责。父亲去世后,照护老伴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给了她巨大的成就感。

“你要争取再陪我十年、十五年!”李建华给老伴打气,为余生定下“小目标”。

回到家庭,同时走出家庭,两条并行不悖的路线撑起了李建华丰饶的晚年。周一上午“大家唱”,下午美学课;周三上午走秀课、书法课,下午山水画课;周四上午音乐课,下午朗诵课;周五下午是李建华组建的“朗诵沙龙”;周六,苏欣礼仪服饰俱乐部举行活动,巩固周三的走秀课程……她希望自己仍然能够追得上时代的发展。今年的国办1号文首次推出发展银发经济的26条举措,李建华第一时间阅读学习;还把自己当作银发经济的深度参与者,写了很多关于养老机构的内部测评,一有机会就找工作人员“建言献策”。

或许很少有人意识到,老去也是“成长的旅程”。

李建华越来越觉得,自己在老境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坦然。不久前,她负责的礼仪服饰俱乐部在园区义工老师带领下排练了一部《女人如书》,团队中最有风采的是身着旗袍、姿态挺拔的85岁白发大姐,担任摄影师的则是68岁的“小姐妹”。

“你看我们美不美?”李阿姨的脸上神采飞扬。女人如书,人生亦如书,“既然是一本书,就会有起承转合,有高潮也有终章的那一刻。比起结局,最重要的是体验的过程。”

社会应建立新的“文明平衡”

老者何安?扬州大学高质量养老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副教授梁贤艳在大量样本调查中得出了一个答案:老人最糟糕的处境是“失联”,也就是失去与事、人和生活的联结。她如此勾勒“精神养老”的理想图景:有事做,有关系,有希望。

什么样的老年人最容易感到幸福?在泰康之家的经验是,那些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老年人,往往能够保持和生活的“联结感”。江苏省首批获评职称的168名养老护理员之一、90后蒋丹阳则发现,“关系”特别是亲情,对老人有着不可替代的慰藉作用。

“逢年过节,如果儿女把他们从养老院接回家吃饭,或者拎着东西来看看他们,爷爷奶奶就会像小孩子般开心得合不拢嘴。如果家人没来,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其实有小情绪。哪怕只是收到子女在微信上的嘘寒问暖,或转发的短视频,爷爷奶奶都能高兴好久,逢人就要‘显摆’一下。”

在樊和平看来,学会做老人和学会对待老人,都是老龄文明的题中之义——

“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我们便学会理解和坦然面对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节律,不仅学会如何迎接诞生,而且学会如何面对死亡;学会建立童车和轮椅、游乐场和广场舞、幼儿园和养老院之间的文明平衡。”

蒋丹阳认为,这种“文明平衡”其实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社会通常认为老年人是被照护被施与的一方,但像我这样的年轻护理员常常能从和老人的对话中,学习到他们浓缩了一辈子的人生经验,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老年人其实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从养老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留住人才才能更好地“及人之老”。蒋丹阳坦言,当年和她一块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同学大多已经转行,但今年3月,全省也是全国首批168名养老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出炉,给她的职业生涯照进了一束光,“这份职业更有奔头了”。

重物质轻精神的传统养老观念越来越无法适应今天的老龄化形势。对银龄经济来说,“精神养老”意味着新的机遇。“人们对养老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利于养老机构吸纳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让从业者获得更高的职业认可和薪酬福利,并促使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智能化适老化水平,从而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泰康之家对产业发展充满期望。

“精神康养”也在呼唤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镇江市老年大学曾获颁“全国先进老年大学”,校长黄法祥发现,重返校园学习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实现“文化养老”的第一选择。“学习是最好的养老”的新理念,不仅体现了人们养老理念的变化,更揭示了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老龄化社会走向老龄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养老’不再只是物质的概念,其实也是文化的概念;‘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用老’和‘享老’。”黄法祥说。

从“老有所学”到“老有优学”,老年大学承担着重要的文明使命。

如今,镇江市老年大学在“学什么”“怎么学”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学校淘汰了一批老旧课程,整合了一批包含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学习资源,开发了心理健康、生命尊严等老年人实用型课程,尽力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高质量的学习需求。在创新老年学习方式上,除了网络学习,学校还设计了体验式学习的新模式,“游学研养”品牌项目吸引了许多老年学员的兴趣。

“精神要有存放处,学习要有新方式,奉献要有新平台。”黄法祥道出了新时代老年人的深层需求。

在南大银龄学习中心,铁锴至今记得某次朗诵课下课时的一幕。学员们纷纷散去,只有一位女学员一直坐在课桌前,反反复复地吟诵老师上课时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楼里的人都走了,只有她的声音萦绕回响:“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望着那一幕,铁锴感触良多。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实,黄昏才是最有色彩的时刻。(通讯员 柏嵩 本报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任编辑:刘慧